小米印度被锤,雷军无法抽身

财经   来源:鲸维度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2-06-06 09:23:05

  雷军有些心烦,印度市场也给他添乱。

  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1810.HK)营收734亿元。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51.1%。

  海外市场中,印度是小米的重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近一些情况似乎表露出小米在印度的处境很难。

  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在印度出货量同比下跌了24%,市场占有率降至21%。销量下滑之时,5月印度又将其在当地银行里的555.1亿卢比扣押。

  随后,虽然相关扣押在随后的沟通中得到了解决,或许一切刚刚开始。

  种种情况下,一贯要在财报公布后发表感言的雷军罕见地沉默了。

  印度曾经是中国企业奋力开拓的重要市场,小米也在印度成为了手机王者。

  现在,小米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印度作为巨大的开放市场及其能够提供的资本想象力,让小米不舍得离开;同时,鉴于巨大的沉没成本,其也撤离不起。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米印度只能迎难而上。

  01 转折

  2014年,是中国企业进入印度的重要节点。一年里就有至少100多家中国企业来到了印度淘金。

  这一年的3月,小米也开始了神奇的印度旅程。进入印度后,小米一手抓卖手机,一手抓生产投资。前者能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后者能产生就业和税收。于是,经过这两板斧的组合发力,小米很快就在当地站稳脚跟。2017年第三季度,根据IDC的报告,小米赶超三星,成为印度市场智能手机第一品牌,其时市场份额为23.5%。

  这一番成果很是为雷军长脸,以他自炫式的经营风格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趁机打广告的机会。2017年,雷军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说:“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在总部实施了‘印度第一优先级’战略。从研发和设计上,我们考虑了很多印度消费者的需求。”

  这句大实话当然也让印度消费者高兴,使当局觉得有面子。各方都开心的情况下,小米确实顺风顺水。小米接下来也继续保持了印度市场出货量最大的第一品牌地位。

  印度市场的成功,对于小米出海有着标志性意义。首先,作为国际化的首站,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验及样板意义。其次,从2018年到2021年,小米在印度依次占据了28.9%、28.6%、26%和24%的市场份额,长期属于第一品牌。最后,印度成绩给小米加持了广阔的资本想象空间。

  但是,一些微妙的变化也在发生。2020年,在一项电子制造业生产挂钩奖励计划中,三星、苹果等企业都纳入拟奖励计划,小米、OPPO等中资在印度企业并未入围。

  彼时,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这给在印度市场如火如荼的中资手机厂商提了个醒:印度对于小米的态度或许正在转冷。

  对于外来的跨国企业来说,地方当局态度转冷意味着生存土壤的改变,它并不亚于生存危机。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维系好当地的关系甚为重要。中国企业出海中,往往由于当地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冲击。彼时,由于雪山上发生的事情,100多家在印度中国企业正遭受印度执法部门的调查。

  一切才刚刚开始。当态度开始转冷,许多坏事就接踵而至。2021年12月,印度对手机制造公司是否遵守所得税法规的情况展开调查,小米印度因涉嫌逃税,办公室遭到突然搜查。2022年1月5日,印度财政部表示要向小米印度追缴65.3亿卢比税款。最后,5月1日,其又扣押小米555.1亿卢比。

  对小米印度来说,短短半年内就遭到印度当局三次直接查处。涉及税方面,往往是一些国家对外来企业进行打击报复的幌子。目前,相关事情并未有最终结论。但是,至少表明小米和印度当局之间一直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共识。执法当局的怀疑和猜忌,往往会给在印度投资企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小米拖延不起。

  02 坚持

  面对种种责难,小米可以掀桌子吗?这并不是雷军一贯的做法,几度创业的雷军具有一定的韧劲。

  撤出印度,也意味着直接放弃了印度市场。而放弃了印度市场,那么小米国际化也会遭遇重大挫败。更致命的是,小米也无法再给投资者提供未来广阔的资本想象空间了。

  毕竟,国际一流听着就给力,不仅提气,而且有真金白银。2021年,小米手机在第二季度短暂跃居“世界第二”,当时就把雷军给乐坏了。据悉,雷军直接召开内部表彰大会,亲自给具有突出贡献的员工颁发勋章和金名片。国际化的成功,也是雷军为小米打广告的重要卖点。当时,雷军当即立下“冲击世界第一”的适时愿景。

  因此,国际化不仅事关竞争态势,而且跟自身目标与自身价值密切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小米绝不会撤出印度。事实上,小米也不能撤出,这从其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也能进行说明。

  当初,小米来到印度扎下根的“一板斧”就是建设工厂,逐步形成完善的生产供应链体系。截至目前,小米印度已经构成了其自身供应链的中轴。据悉,2021年初小米已经跟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全球顶级生产商合作,于印度建立了3家制造工厂。其中,以手机产品为例,四分之三左右的零部件都能在当地制造。

  不止如此,小米还在不断加码投资。继2015年小米向印度当局承诺投资35亿美元后,小米再次拿出小钱钱投入印度。2021年,受限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供给不足,小米又拉了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新的世界级生产商在印度建厂生产。

  不惜血本在印度投资后,小米也在印度不断拓展边界,试图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2017年11月,雷军曾表示:“未来5年,小米将向印度100家创业公司投资10亿美元,围绕其智能手机品牌,建立一个应用生态系统。”在这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小米投资了印度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在线音乐和视频供应商等多家当地企业。小米它想的不再是简单的扎根,而是进一步融入进去。

  小米之所以要在印度不断加码,跟对手的挤压不无关系。2021年,苹果在印度以44%的份额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保持第一位置。如果说苹果还仅是在高端市场进行战略压制,那么三星就是全方位的竞争。

  相较于小米,三星同期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紧紧咬住小米,同时在5G市场却排名第一。而从投资来看,据悉苹果和三星2022财年将在印度生产价值50亿美元的产品,其中三星计划直接在印度生产5G设备。诸如此类的压力倒逼小米只能加码投资。

  总的来看,小米根本承受不起直接撤出印度的损失。不说资本想象空间造成的溢价利润,就是必须丢弃的固定资产以及耽搁生产造成的间接损失,都足以让其伤筋断骨。除此之外,诸多对手虎视眈眈,掀了桌子就会丢了市场。

  然而,颇受委屈的雷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03 机会

  挑战其实还在加大。

  近日,“印太经济框架”启动,印度紧随美国加入。对此,有各种解读。一些企业家也感到担心,未来中资在印度企业或许会受到更多的不合理对待。

  从印度先是对小米资金进行扣押,然后又在小米印度与印度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后接触来看,其实可以看到或许地缘政治以及印度民族情绪会对企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在印度企业用法律的手段去应对后,相应问题往往又得到了化解。

  实质上,地缘政治至少就目前来讲还是危机的表象,最根本的逻辑是在印度中资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合规性问题,并善于利用当地资源和法律团队去据理力争。

  拿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来说,也有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在印企业已经在印度耕耘很久了,类似政策也出台,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兑现,因此企业并没有很强的动力选择参与所谓的政策激励。印度相关官员也曾经对此表态:“并没有阻止任何国家的公司参与这一计划。”当然,他解释的就是小米企业未能入围。

  其实在2020年,印度电子和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三项计划,即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电子元件和半导体制造业促进计划(SPECS)和改进型电子制造业集群计划(EMC 2.0)。PLI计划,印度政府期待,用相应的计划推进手机、半导体等企业在印度设厂,从而推进印度手机产业、电子产业的发展。三项计划互为支撑,从而从基础设施、电子元件、组装、测试、手机制造等提供全产业链的支持。

  根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三项计划总投入高达5000亿卢比(约合66.5亿美元)。从扶持对象来说,印度不仅仅只是对当地品牌进行扶持,而是想吸引更多全球化的企业进入,从而让印度成为电子制造业的领先者。

  相关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印度相关产业的发展。印度商工部部长戈亚尔近日表示,2021-2022财年多元化的出口组合显示了印度的制造能力,以及高科技产品、电子产品和农产品的增长。其中手机板块也表现突出。印度202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61亿部,同比增长7%。

  相关计划的推进,也让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的“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世界工厂梦想更近了一步。

  “印度制造”,其实对于小米而言是双刃剑。一方面,印度制造的手机,将会在全球与中国制造的手机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印度制造的手机也能够依托印度产业链的完善以及与其他国家达成的贸易协议,形成更大的市场。

  而且印度在手机领域的胃口不小。其意欲成为全球手机制造中心的印度,设定了2025年手机及零部件产值达到10万亿卢比(约合1330亿美元)。

  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占据了63%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在印度依然保持了强势,在前五大品牌中占据了四席。尤其是真我市场份额提升到了16%,去年一季度真我市场份额还仅有12%。

  根据Canalys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榜单,小米同比下滑了24%,但是小米已在印度地区连续第18个季度保持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未来一段时间小米还会受到低端芯片短缺等影响,在印度市场的份额或许还会被蚕食。但是,雷军和小米只能够迎难而上,在印度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去寻求机会。而且国内市场下滑明显的情况下,小米更需要印度等海外市场雄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