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对孩子没啥用?

教育   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天下  2021-11-23 11:38:46

  “双减”,减了校内作业,减了校外培训,为什么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还是很严重?

  因为政策只能帮到这里了,政策也不是一定能减到家长的心里去——当一个家长打算倾其所有,用最好的条件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我们除了致以敬意,似乎也没有什么资格告诉他,“其实大可不必”。

  可是也有一部分家长是被裹挟的,他们只是觉得为孩子殚精竭虑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会拼了老命供一套学区房,他们并不确信这么做有多大用,他们的焦虑有必要得到一些释放。

  现在,我们就和这些被裹挟的家长聊聊,为什么对教育的焦虑大可不必。

  我们来倒着推这件事。

  家长重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实现阶层的跃升。

  对人群进行阶层的划分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你用个人净资产去划分,这是最简单粗暴的,但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不只是他今后赚到更多的钱,那我们提供一种更靠谱的划分方式,共分四个层次:

  最下面一层是“缺陷人群”,是指那些自身有重大缺陷,而没办法过上普通人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性格孤僻,与社会脱节,可能陷入严重的贫困,可能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的生活是不幸福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

  第二层是“普通人”,注意这里说的“普通”是指生活很正常,表现为有忙碌的工作,也有自己的小确幸,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好处,回到家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天伦之乐。一般来说,如果所有人都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已经是个非常美好的社会。

  第三层是“优秀者”,这些人表现为学习成绩好,学历更高,在职场有一技之长,也比一般人有更高一些的收入,他们是领导眼中的好员工,是相亲市场的热门人选,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第四层是“卓越者”,这是一批在本职领域里有影响力的存在,他们和优秀者的区别是,更有主观能动性,更自由,各领域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依赖这些人去实现。从全社会的视角去看,优秀者更像是工具人,但卓越者不是工具人。

  以上就是我们的分类,但这个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身上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层次的特征:比如他可能在某个方面属于缺陷人群,但在另一个领域却是不折不扣的卓越者。

  请注意这个分类并不考虑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只关乎这个人的能力和格局,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好多套房子,但并没有什么能力的人,在这里只能归为“普通人”,而不是“优秀者”。

  现在我们来看家庭能给一个孩子什么。

  先上结论:家庭的作用,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达到“普通人”的层次,以及会不会沦为“缺陷人群”。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成长中的小树,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就会直接毁掉这棵小树;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希望这小树今后长得亭亭如盖,这件事也不取决于你。

  先看前半部分,如果父母从小虐待孩子,孩子没有基本的营养摄入,或者基本的学习环境也得不到保障,那这个孩子沦为“缺陷人群”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而如果这个家庭的条件已经不错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能正常接受教育,那他至少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可是他能不能再往上一层,成为优秀者呢?这件事能不能成,和家庭环境的关系不大,基本就取决于孩子的智商,而智商这个东西,几乎就是天生的。

  那你说,家庭的文化熏陶,陪写作业,辅导功课,买学区房,上好学校,这些难道都没用吗?

  刚才说的这些东西,作用仅限于让孩子的智商得到正常的发挥,而不是提高智商。

  家庭条件太差,就好比这棵小树营养不良,生长空间受限,可是只要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小树就可以充分生长了,你再给更好的条件,并没有什么用。

桑德拉·斯卡尔,今年刚刚过世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难以接受,但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Sandra Scarr)甚至发布过这样的研究结论:

  “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即可,除此之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这样的结论并非孤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做过这样的统计,他的对象是1750-2020年间超过40万的英国人,他想知道一个家庭的上一代究竟能给下一代留下什么。

  结果是特别简单粗暴的结论:主要留下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财富。除此之外,像什么宗族气质、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甚至是理财方法,基本上都没用。

  这和我们的直觉似乎有点不一样,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科学家回顾自己的童年,他会说受父亲的影响很深,是父亲从小的引导让他爱上了科学。其实是怎么回事呢?很可能他父亲就算忙得顾不上他,他还是可能爱上科学,因为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基因……

  所以如果你相信这个结论有一定科学性,那家庭教育的确不必焦虑了,你只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就够了,你不必非要做优秀的父母:因为孩子是不是优秀,跟你本人够不够优秀很有关系(因为遗传基因),但是跟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父母”关系不大。

  同样的,如果你是做子女的,只要你的原生家庭不算太差,就不要因为自己没考上清华而去埋怨爸妈在小学没陪着你写作业。

  当然遗传这件事本身还有随机性,遗传很大程度上是个运气问题,这个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总之一个人能不能从普通人跨越到优秀者,恐怕是从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的,“注定”可能听上去是个让人不太舒服的词,但事实的确是,只要环境不太差,优秀的人总会冒出来。

  比如你说一个孩子,他上不上名校,对他本人影响大吗?没啥影响。

  研究证明,那些只差一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人,和那些只多出一分而考上了重点高中的人,他们将来上大学的录取情况是一样的。

  同样的,那些有实力去著名高校,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普通大学的人,工作以后的收入水平也是基本一致的。

  争议:其实是优秀的生源成就了哈佛?

  所以名校只是选拔了你,只是证明了你的优秀,而不是把你变成了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本来就优秀,不上名校也优秀。

  这里你可能会反驳了,名校的背景对找工作很有用啊!对,但是这个有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孩子而言,因为他的家庭环境不足以支持他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他才需要借用名校的加持。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家长更加焦虑了:如果我的孩子天赋一般,那难道就无解了吗?

  普通人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能不能找个好工作,这是大规模效应,导致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刚才我们说的,遗传智商方面的问题,但别忘了,我们刚才还有第四个维度,就是卓越者。

  以国际象棋这种特别需要智商的项目为例,如果是业余水平的学棋者,棋力与智商的相关系数大概是0.32,这是比较大的相关,可是对高水平棋手来说,相关系数只有0.14。

  所以智商也许只能把你送到“优秀者”这个层次(正如家庭只能送到“普通人”的层次),但是再往上走,从优秀到卓越,靠什么呢?大概有两点:

  首先,你得有内在驱动力。这次,你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不是为了金钱名利,所有外在的因素都失效了,你得为一个使命而战,这是一个能驱动你向前的使命。

  另外,你得能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你不能甘当公司的一颗螺丝钉了,尽管这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归宿,你得靠着自己的思考去改变流程,改变秩序。

  这两点,家庭和学校恐怕都教不了你,你得自己去领悟和运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一些传奇的励志故事,其实说的就是这类:他们基本都是直接从普通人甚至缺陷那个层次,直接成为了卓越者。

  有的人,从小长在支离破碎的、有毒的家庭,却能成长为温文尔雅气度恢弘的名家;有的人,看似资质平平,学什么都比别人慢,却靠着日积月累终成一代宗师。

  当然这样的人太少了, 少到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卓越者,他们只是藏身于普通人和优秀者中间,专注着自己的领域,如果我们非要把他们找出来,然后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这本身又和他们的卓越相违背了。

  至于一个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磨砺出了内驱力,有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确实很难回答,或许这也是某种基因(甚至是基因突变)的作用,但无论如何:

  这是孩子自己训练自己的结果,他不能被别人逼着训练。因为你强行训练一个人好好学习,这本身就不是内在驱动了。

  这也是为什么,文化传承是个很难的事情,你不能按着孩子的头让他们感受文化之美。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说,教育孩子应该“课题分离”: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不是家长的课题,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最终要不要喝水,那是马自己的决定。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广东成人高考在线报名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