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加速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2-04-18 10:09:33

  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加速
 
  今年4月22日,松山湖将迎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周年的重要节点。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城全面推进“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建设,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加速完善。
 
  4月1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摘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东莞时隔六年再次获此殊荣。
 
  这在一定程度,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实力的生动侧写。
 
  自2021年4月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逐渐完善,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在基础研究领域接连过关斩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雏形显现,一系列针对性科技政策先后出台实施,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新的担当。
 
  “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这是东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对加快推进构建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建设所作出的明确部署,也是松山湖科学城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松山湖科学城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还有大批高水平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汇聚于此,为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提供了肥沃土壤。
 
  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另一扇窗。
 
  首期建设中,散裂中子源已对用户开放通用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共三台谱仪。2021年10月,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谱仪对外开放运行,通量超过英国散裂中子源同类型谱仪,分辨率达世界先进水平。今年4月2日,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标志着该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将填补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
 
  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这台“国之重器”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截至2022年4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用户实验课题约700项,累计发表论文120余篇。
 
  可以说,作为全球第四台、国内首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极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在基础研究领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同样快马加鞭。
 
  作为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理念,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布局前沿科学研究,是为了让实验室一直走在源头创新的前沿阵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如此解释。截至今年4月,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板块共有20个课题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曾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如今,实验室研究团队还围绕由嫦娥五号带回的0.85克月壤样本,开展系列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的研究,将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乃至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
 
  十多年前启动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东莞以超前眼光在松山湖布下的“先手棋”,点亮了大湾区的创新之源;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如今,随着东莞迈上“双万”城市新起点,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松山湖科学城再次挺立潮头。
 
  打开松山湖科学城规划蓝图,“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清晰可见。其中,“一核”即为大装置集聚核心区,计划在巍峨山北麓及背山面湖地带,进一步集聚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目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获批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预计2022年内正式动工。二期项目建成后,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且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将成倍提升,设备实验精度和速度等关键性能将显著提高,满足国内外更多用户需求。
 
  中子源路上,毗邻散裂中子源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正加紧建设,目前各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在平台建设的同时,预制研究也已取得多项重要进展,当前正按上半年完成交付的计划加快科研设备的安装调试。
 
  中子源路另一端,一个颇具岭南传统风格的建筑群也已逐步完工。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2.68万㎡,包括展览、实验楼、宿舍楼、办公楼、会议中心等共24个单体。
 
  在实验室一期项目的斜对面,材料实验室参与共建的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目前已完成场地测试,计划2022年动工。
 
  项目建成后,即可同时从阿秒时间尺度和纳米空间尺度全面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内壳层电子、价电子、自由电子等电子形态运动规律以及与电子耦合的其他作用机理,实现对超快电子运动的跟踪测量和操控,为包括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癌症治疗等多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强劲推力,支撑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巍峨山北,松山湖畔,一个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初现规模。未来还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及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科研院所、头部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等汇聚于此,形成强大的创新能量场。
 
  基础研究是创新大厦的地基。基础研究突破,往往意味着大量资源与精力的投入。
 
  为破解基础研究瓶颈难题,松山湖于2021年7月首次推出源头创新专项政策——《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每年安排资金高达数千万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源头创新工作。
 
  根据《实施办法》,自2021年起,松山湖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扩大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东莞市联合基金的规模,促进松山湖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省级科研项目。
 
  数据显示,2021年松山湖立项资助项目144项,同比增长35%;资助经费接近4000万元,同比增长63%。其中,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分别占全市83%与80%。
 
  此外,《实施办法》还出资设立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鼓励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国际重大科技项目、奖励高水平论文成果等。
 
  “《实施办法》的出台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松山湖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扶持力度。”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表示,承担起更重要的国家使命,需要以更高眼界、更高定位、更高水平来助推科技创新发展,支持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研究,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类瓶颈问题。
 
  开放的创新生态、浓厚的创新氛围,更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多年来,粤港澳院士峰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接连在松山湖举办,吸引了大批院士、专家齐聚于此。2021年12月,首届松山湖科学会议亮相,更是为各界共同探讨科学前沿突破性进展、交流交叉学科发展新态势,搭建了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对接平台。
 
  根据《东莞松山湖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办法》,下来当地财政将出资大力支持在松山湖科学城举办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及参加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创新环境。
 
  “将来东莞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科技的突破,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表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更加凸显,需要依托于强大的科研支撑,唯有如此,东莞制造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来源:创新松山湖)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