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超脑”来袭,创新“雨林”生机蓬勃

科技   来源:i东莞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4-14 09:05:42

4月19日—21日,一场重磅学术会议,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即将隆重举行,聚集脑科学与类脑技术,超强阵容齐聚,探讨学术前沿。

“每年松山湖科学会议将聚焦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定题定人发起交流讨论,努力做到有灵魂、有内核、有追求、有成果——为科学服务,为科学家服务。”广东院士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或许是一种巧合,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迎来两周年重要节点。其实是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浓厚科学氛围的又一重磅事件——让空气中散发着“科学的味道”。

作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松山湖科学会议为契机,松山湖科学城将持续汇聚院士、专家等科研人员的智慧,凝聚城市拔节生长的科创伟力,迈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4月19日至21日,由广东院士联合会与东莞市人民政府为科学家开展前沿科学、技术交流共同打造的品牌科学会议——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重磅来袭。本次科学会议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打造基础研究领域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启迪创新思维。

 

据悉,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将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领域,采用“1+1+4”模式,即1场全体大会,1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百人会,以及脑科学、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4场专题学术讨论会。

 

在三天议程中,院士专家们将面向基础研究前沿,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开展的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展开研讨。

 

为何举行松山湖科学会议?

 

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松山湖科学会议旨在搭建前沿科学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氛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据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会议期间还将召开院士专家咨询座谈会,结合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需求,围绕“如何打造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产业新高地”进行讨论,邀请与会院士专家结合自己所在地市、高校院所、科研领域及所掌握所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

 

之于东莞,这也成为这座制造业名城发力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次重要契机。据悉,2022年东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约996亿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约757亿元,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从增长速度来看,应用软件开发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约6.8倍;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约2.2倍,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一场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将产生怎样的学术成果?

 

本次会议期间,与会院士专家通过深入交流、研讨,有望围绕加强脑科学和类脑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推动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等议题,争取形成松山湖科学共识,成为会议的重大成果沉淀,并通过院士专家建议以供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这是松山湖科学城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又一重磅举措。

 

如果回顾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以来的最新进展,也可洞见松山湖科学城在源头创新领域的强大信心。

 

以“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谱仪“上新”成为近期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关键词。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中国散裂中子源继首期对用户开放粉末衍射仪、小角散射仪和多功能反射仪三台谱仪后,谱仪数量“剧增”至9台,解锁多个“技能包”。其中,4台谱仪正式投入使用,5台谱仪已成功出束,预计2023年下半年投入使用。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内的众多机构的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大发展机遇,“国之重器”源头创新的活水“灌溉”大湾区。

 

据悉,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科研平台,辐射大湾区。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9轮运行,完成1000多个课题,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源头创新硕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支撑。

 

源头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2022年12月26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预计将于下半年正式动工。

 

当前,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建设。松山湖高校有工程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

 

随着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的举行,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正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为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贡献松山湖科学城的力量。

 

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的举行,成为松山湖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的又一重磅举措。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从线性范式、体系范式演进为生态系统范式,呈现出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突出特征。

 

在自然界,生态需要光、水、湿、温等生产要素,在松山湖科学城,多种多样的重磅活动接踵而至,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松山湖科学城,空气中散发着“科学的味道”。

 

过去两年,松山湖科学城持续举办华为开发者大会,与全国开发者们见证鸿蒙发展历程,吸引世界的目光。接连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邀请数百名院士以及海内外科学家齐聚东莞研讨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一次走访,留下一个“初印象”,留下下一次合作的契机;一个活动,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忽然迸发惊艳世人的灵感;一次实验,或许不足以证明什么,但或可孕育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学术会议、创业大赛、活动走访等多种形式活动的举行,都是松山湖科学城奏响大湾区科创强音,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的有益尝试。

 

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的背后是松山湖科学城持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松山湖科学城立足国家战略,高屋建瓴,谋篇布局,《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三份指引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接连印发,为迈向未来之城指明了航向。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布局了“七大专项”,包括源头创新专项、技术创新专项、成果转化专项、企业培育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金融专项及创新环境专项,有力搭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为松山湖科学城以及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破浪前行。

 

一组数据可见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力度、强度和速度。2022年,松山湖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R&D投入强度12.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科技创新投入占园区财政支出的20.1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3.36%;参与园区建设的院士55人,就业人口平均年龄29岁,2022年GDP同比增长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场“超级大脑”的学术盛宴即将启幕,一场有关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的最强对话即将上演……松山湖科学城,空气中散发着“科学的味道”。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