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新塘社区118年耕读公祠经重修焕然一新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0-26 09:54:07

  厚街新塘社区118年耕读公祠经重修焕然一新
 
  在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耕读传家,本质上是要求后代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功德。
 
  在东莞厚街镇新塘社区,便有一座耕读公祠,距今已有118年历史。该公祠经过重修,如今焕然一新。这座公祠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它的重修又遭遇了什么困难?带着诸多疑问,近日,记者走进耕读公祠,一探究竟。
 
  前日,记者走进耕读公祠发现,该公祠尽管只有400多平方米大小,但看上去古色古香。从外观整体看,整座公祠不管是门前的古台、石雕,还是屋檐翘脚上的麒麟瑞兽,以及屋脊上的鳌鱼雕塑都非常精致。公祠大门后的那道屏门越发是金碧辉煌,门上精雕有不少花、鸟等图案,也添了不少生气,看上去的确有些“高大上”。
 
  走进公祠里,记者越发惊叹,金色的牌匾、金色的对联、金色的雕琢……全是“金灿灿”的一片,看上去既端庄大气,又不失文雅。尤其是那副对联“稼穑生涯世承乐业,诗书为尚代有英材”是整座公祠的点睛之笔。
 
  “如今的耕读公祠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厚街新塘75岁的老人陈敬田说,每天公祠都会开放给村民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员前来参观。此外,社区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偶尔也会聚集在祠堂里坐坐聊聊天。另外,逢年过节,或者社区村民家有添丁、娶媳妇等喜事时,大家都会前往公祠祭拜、祈福。
 
  据陈敬田介绍,耕读公祠于1898年开始筹建,1900年正式建成,至今已有118年历史。2012年,耕读公祠被列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耕读公祠里最受瞩目的是悬挂在祠堂中央的‘荫和堂’金匾。”陈敬田老人说,该匾长3米,宽1米,重300多斤。牌匾上涂的是真黄金,足足有3斤重。牌匾左上方书写有“光绪庚子仲夏谷旦”,右下角落款为“宗孙陈伯陶书”。据老一辈流传,这块牌匾是祠堂落成时,由探花郎陈伯陶赠送的。
 
  为何取名耕读公祠呢?陈敬田介绍说,那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耕读传家。所谓耕读传家,本质上是要求后代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功德。
 
  2015年1月,因耕读公祠历经百年岁月,建筑内外变得越来越陈旧,原貌也已经渐渐模糊了,不少新塘社区的村民建议重修。为此,新塘社区成立了耕读公祠筹划重修小组,共筹集资金280万元,对其展开了重修工程。2015年11月,耕读公祠重修工程正式动工,2016年8月完工。
 
  提及耕读公祠那次重修工程,陈敬田、陈沛元等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在重修筹备阶段,我们去了多个地方的祠堂走访学习。重修时,我们天天都早早来到工地现场,看着工人开工,施工,收工。你看,这几块石砖,原来安装得不对,被我发现后,让工人重新施工;你再看屋背上的那排小柱子,原本做工不够精细,不够圆,我们让工人重新加工。每一处我们都抓得很严,力求做到完美。”陈沛元老人说。
 
  “文物的维修必须保持其原来结构和样貌。”陈敬田老人说,正因如此,耕读公祠维修时,其大部分的建筑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味道”,如墙体上的石砖,九成多都是使用原来的石砖,只不过在施工过程中,将原来石砖表面的一层进行了打磨;还有一些石块,因岁月久远呈现发黄的痕迹也全都保留了下来。
 
  但在重修过程中,也新添了一些物件,如屋檐上的2个彩色雕塑,原本只剩下其中一个。为此,在维修时,他们让建筑师傅小心地将其拆卸了下来,送往佛山找到工艺师傅修复好后,再以其为样本,重新做了一个出来配对。另外,木柱上雕刻有两副金色的对联,以及墙壁上的几幅壁画,都是重新设计书画上去的。
 
  而在重修过程中,最让老人印象深刻的是公祠屋顶上的那根红色主梁,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在重修时,将其拆卸的过程十分不易。
 
  “这么重的大梁,几经周折,最后,施工工人动用了动滑轮才将它拆卸了下来。”陈沛元老人对记者说,拆下来后,村里的村民都前来观看,有几位年轻力壮的小伙也试着抬了抬,但是,因为重量太大,他们也没能抬动。让他们都惊喜的是,拆卸下的这根千斤主梁,虽然历经100多年,但仍完好,并无一丝破损。陈沛元说,这可不是一根普通的大梁,它是用坤甸木制做而成的。(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