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0-30 09:20:27
   一直以来,东莞市文化馆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开门办馆,创新驱动,不断向现代化文化馆转型,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刚过去的五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使命,东莞市成功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余遗力地推动文化成果普惠群众需求,艺术普及融入市民气质,文明素养提升城市品质。
 
   在文化馆领域,许多的改变正在发生。“我每天都会刷一下文化馆微信,看看有什么适合家人参加的活动。可以选择的很多,而且微信就能抢票预约,非常方便。”东城的张女士说,现在他们一家人经常去东莞市文化馆过周末,这样的情况在五年前是完全没有的。但是五年后的今天,文化供给的有效对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关注东莞市文化馆,关注“文化莞家”,网上抢票,看一幅画、上一堂课、看一场戏、品一座城,正在成为东莞这座城市的“时髦”做法。
 
   2016年3月,东莞市文化馆从原来位于南城的旧馆,迁到了位于万江的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新馆。除了新的东莞市文化馆综艺楼,东莞市民艺术中心还有与之配套的东莞非遗展览馆、星剧场,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是近年来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离不开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其中文化设施改造,往往重点解决的是综合使用提档升级的问题。而新建公共文化设施,要发挥其基础性功能阵地的作用,加强场馆的管理运营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办什么样的文化馆?如何运营新场馆?对市文化馆的办馆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新馆的搬迁使用,倒逼着我们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步伐,推动现代型文化馆建设。如果市民来到我们馆里,没有活动,没有服务,那文化馆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必须让场馆‘跑’起来!”
 
   理念决定道路,定位决定地位。以立足公益为根本,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开放共享为思路,以多维创新为动力,东莞市文化馆掀起了一场供需之间的接力跑。
 
新馆启用后,东莞市文化馆一方面大力整合“3+8”功能区域,形成了东莞市文化馆、东莞非遗展览馆、星剧场3大主楼,非遗区、培训区、演艺区、创作区、数字体验区、活动区、展示区、服务区8大功能区域,倾力打造“一站式”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规划整合“1+N”功能区域,也就是对功能区域进行综合利用。经过规划打造后,文化馆艺术长廊兼顾休息、阅读展览等功能;318剧场兼具小剧场、培训室、舞蹈室等功能;空白墙体、闲置空间、转角空地也成了展览空间、休闲阅读区、文化艺术空间等,场馆功能设置丰富充实起来。这些功能区域,在现代型文化馆的理念指导下,全部面向市民开放并提供多元服务。
 
   效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2015年,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东莞市文化馆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了首批全国数字文化馆试点。经过1年多的规划和建设,2017年6月1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合文化馆服务职能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文化莞家”正式启用,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目前,“文化莞家”围绕向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的定位,建设了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和东莞文化网络电视App)、线下数字体验空间“艺塾云”、东莞特色数字资源库(连接省、国家资源)和后台大数据分析。另外,正在着力构建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数字化服务体系,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
 
   随着数字化的到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思路也快速建立了起来。目前,东莞市文化馆所有的服务信息发布、活动报名签到,艺术欣赏学习等操作全部实现线上化,并且能够基于用户的数据沉淀,实现服务跟踪、评价反馈的信息归集和供需信息的对接分析,这对活动的服务策划和供给的灵活调整是极其有益的,它能够使到供给决策与群众的需求更加有效地对接。
 
   截至今年9月底,在短短的数月时间之中,“文化莞家”平台线上浏览量累计超过250万次,网站访客数达22万。
 
 
   黄晓丽特别重视数字化建设,“如果把东莞市文化馆比作一台电脑,文化莞家,不仅是它的显示屏和存储器,还是CPU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晓丽认为,“‘文化莞家’的建设深刻改变了文化馆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国新,在2017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上对该观点表示了肯定,他认为这对今天的文化馆领域怎么建立职业理念、职业使命、职业伦理等方面富有启迪,值得深思。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6月底,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现场交流会”,此次会议总结了提高效能的四大经验,包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绩效考核为保障。
 
   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指出:“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是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要求。”他希望东莞市文化馆把“文化莞家”打造成为“文化共享之家”“文化创新之家”“文化滋养之家”。
 
   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一开始就像从自家的文化“菜篮子”中挑挑拣拣,看看哪些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继而丰富产品,开拓市场,努力把“菜篮子”升级为“菜市场”。而创造需求,就是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像苹果手机开辟智能手机市场一样,对需求体验进行全方位的提档升级,让文化服务从1.0时代升级更新到2.0、3.0甚至4.0时代,从而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现代文化需求。
 
   东莞市文化馆选择了品牌化发展路径对服务进行提档升级。据了解,近年东莞市文化馆高度整合各类文化活动,推出超过40个活动品牌,打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组合拳”,形成了叫得响、传得开的系列品牌,例如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非遗传承发展、群众文艺精品赛事、文化志愿服务等6大系列活动。
 
   2017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整合了原有的东莞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了“学、演、展、诵、谈”5大项目共25个互动性较强的行动服务,包括名家课堂、精品演出进镇街、东莞城市艺术空间、“蒲剧场”品牌等。
 
   例如,精品演出进镇街品牌项目,投入500万元引进了34场高水平的演出免费配送至东莞各个镇街。项目以省级以上优秀院团为主,个别民营优秀院团为辅的方针进行采购,演出涵盖话剧类、音乐类、戏曲类、歌舞类、杂技类等舞台艺术类型,包括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的顶级剧目《沙湾往事》,曾获文华新剧目奖的精品戏剧《魂牵珠玑巷》等。截至9月底,活动已顺利举办演出25场,受惠市民达4万余人。
 
   新的需求在孕育中萌芽诞生。目前,群星剧场主打大型群文活动和文艺演出,能同时容纳近1000名群众,每周精心策划举办1—2场精品演出,场场爆满。东莞市文化馆综艺楼37间功能室,能同时容纳2000多名群众参与,提供培训、排练、体验、场馆预定等功能服务,全部向市民开放。
 
“我们希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文艺演出,接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惠民’向‘文化雅民’转变。”黄晓丽表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东莞8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超过500万的外来人口,作为一座人口结构严重“倒挂”的城市,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一直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东莞早就提出了自己的“东莞方案”、贡献了自己的“东莞智慧”。东莞市文化馆就始终坚持在服务策划和供给上,淡化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区分,消除地域的隔膜,更多是从年龄和职业进行群体划分,为全体市民提供“零门槛”和“零距离”的服务。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认为东莞市文化馆的服务理念非常先进:“各种群体都到我这里来公平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文化馆一并进行引导,有利于缓解各种社群之间的冲突,逐渐形成各种社群之间的融合和认同。”
 
   除了致力于优质、无差别的服务供给,东莞市文化馆高度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就设在东莞市文化馆,目前已经凝聚了一支超过1700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打造了“文化志愿者大舞台”“文志爱心公益行”等文化服务品牌。2017年东莞文化四季活动中的青少年艺术季的社会力量参与比2016年翻一倍,吸引了超过6500人报名参加,受益市民超过10万人次。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鲜明的城市符号。
 
   当下,东莞市文化馆还积极打造“造星文化馆”“爱心文化馆”,用文化助力梦想、传递爱心,深入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2017年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举办了“莞邑放歌梦圆岭南”——2017东莞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综艺晚会、东莞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冒险之旅——阿童木乐队摇滚音乐会、谢宏全个人独奏音乐会等等展演活动,挖掘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扶持创作了一批公益文化精品和项目。文化馆专门为障碍人士对场馆进行了无障碍设施建设,联合东莞市残联、广东狮子会扬善服务队、东莞市天柱慈善促进会等多家自闭症相关帮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东莞星星联盟”。另外还启动了广东首个盲人影院——东莞市文化馆“心目影院”,通过听电影、讲电影的鲜活形式,保障视障人士的基本文化权益。
 
   东莞市文化馆新馆,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
 
   截至今年9月底,“文化莞家”平台线上浏览量累计超过250万次,网站访客数达22万。平台推出活动282场,推出活动票数近29000张;推出培训221场,学位达13000个,其中2017年的“走进艺术”活动,上半年的1705个学位,在5分钟之内全部抢完,当天当条资讯的点击量超过40万人次。
 
   东莞市文化馆近年推出了超过40个活动品牌。精品演出进镇街品牌项目,投入500万元引进了34场高水平的演出免费配送至东莞各个镇街,截至9月底,活动已顺利举办演出25场,受惠市民达4万余人。
 
   “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凝聚了一支超过17000人的文化志愿者队伍。2017年青少年艺术季参与的社会力量比2016年翻1倍,吸引了超过6500人报名参加,受益市民超过10万人次。(来源:东莞时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