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12-12 11:07:17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处于广深之间的东莞,全市海域面积82.5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2.20千米。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养海”,用心“护海”,科学“用海”,建设美丽海湾和美丽海岸,促进依法科学用海,让市民在海洋生态修复建设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当前,作为国际制造中心的东莞市,正在依托海洋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努力实现粤港澳产业融合升级。伴随东莞滨海湾新区开发号角的吹响,东莞港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东莞正依靠“蓝色引擎”更深度地参与到全球产业全新分工中。
 
  掘金海洋经济的同时,东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检测,沿线海域水质不断改善,海洋生物种类逐年增加,海洋生态逐年修复,碧海蓝天之景正逐渐回归。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国家海洋战略实践先行区、珠三角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点、珠江口东岸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
 
  每逢节假日,被东莞市当地人称为“放生台”的观海平台,常常人流如织。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当地休憩的市民,在生态廊道中游玩,并在此观海,看虎门大桥,眺南沙自贸区,这里俨然成为东莞市最为著名的“亲海平台”。
 
  许多外地游客或许想不到,数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无人打理的荒滩野地,堆积了大量的海上垃圾。得益于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广东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进行海洋修复建设的一大亮点工程。
 
  2011年,国家海洋局拨出一笔经费支持各地用海项目建设。东莞市精心筹备,将威远岛西南侧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上报,顺利获得上级部门审批通过。2014年,“东莞市虎门威远岛西南侧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由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实施,项目总投资366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977万元、虎门镇财政投资1692万元。
 
  该项目所有主体构筑物均为海上透水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主题广场、景墙、休闲栈道、望东桥、亲海平台、沙滩等功能区组成。
 
  批复后,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于2014年3月16日正式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在2015年6月启用。
 
  “这是东莞第一个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建设的景观项目,也是东莞市首个落成的海岛整治修复项目。”威远海岸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虎门镇住建局副局长董华智告诉笔者,威远海岸景观综合整治项目向海要地,不涉及陆地土地使用,项目由两座鱼形建筑组成,中间由栈道相连。如今,已成为一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独具滨海风情的文化景点。
 
  以前,东莞市已经利用的海岸线中不少被修成码头用于货运以及渔船停泊,精心修缮后供市民日常休闲游玩的地方并不多。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旅游资源丰富的威远岛,成了海岸线保护和修复的先行区。
 
  “威远岛放生台整体利用周边的资源分布,创建了一个新的海岛特色的休闲旅游景点,提升了整体海域利用价值,与周边的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黄唇鱼保护基地和虎门大桥等形成了一道靓丽风景线,更是市民日常游览的好去处。”董华智表示,威远岛西南侧海岸景色怡人,有宽阔的主题广场、曲廊回环般的休闲栈道、上下两层的亲海平台等设施,迎来了不少游人和市民参观。
 
  如今,站在亲海平台上,迎着海风观景,非常惬意。虽时值冬季,但主题广场上各种时令鲜花与绿树草丛相得益彰,增殖放流平台更显得壮观、漂亮。
 
  董华智还告诉笔者,“最近几年,每年都有热心企业、团体和市民来到这里,捐赠鱼苗,参加海洋增殖放流活动。”据介绍,增殖放流平台启用后,目前已累计增殖放流各类鱼苗5亿尾。
 
  “白天很多人来晒太阳的,晚上从这里看整个虎门大桥的夜景特别美”。在虎门镇工作的市民陈宏生说,自从放生台建成之后,这里成为人们享受海风海景好去处。
 
  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生资源养护,实施精准放流和效果评价。
 
  海洋环境的提升需要持续的“呵护”和全民参与,东莞环保志愿者从2014年开始,启动保护山川河流系列行动,定期到东莞的海岸线上捡拾垃圾,美化东莞海滩环境。据了解,东莞市环保志愿者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净滩行动”,保护蓝色海洋。
 
  12月10日上午,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市民和志愿者来到虎门海战馆旁的沙滩上清理飘浮垃圾,一个上午共清理了近百斤的海洋垃圾,这是他们今年第10次组织保护海洋和河流的活动了。
 
  除了清理海上垃圾,志愿者还将活动聚焦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日前,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与东莞市海洋渔业局志愿者联合对长安沙头社区附近的红树林开展巡航保护活动,对红树林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给红树林建立绿色档案。
 
  据了解,沙头社区的红树林是东莞市保存较好的一片次生红树林,这里附近的海洋和河涌时常鹭鸟展翅飞起,鹭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让志愿者们欣喜。
 
  东莞市的长安、虎门、沙田、麻涌等镇街曾生长着繁茂的红树林,随着近年来相关部门的持续保育,越来越多市民参与到保护“海上森林”的行列当中。
 
  “齐来参与红树保护行动,愿白鹭齐飞美景常驻”。东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队长熊国柱介绍,环保志愿者从2004年正式针对东莞的红树林开展了保护行动,先后20多次组织市民去虎门、沙田、长安等海边镇区考察红树林拯救红树林,志愿行动荣获“广东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奖”和“保护母亲河奖”。
 
  东莞市海岸线长112.20千米,在虎门、沙田等镇街有很长的黄金海岸线。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黄金岸线上存在一些违法构建物,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为此,东莞市一直致力于清除违法海上构筑物,恢复原有岸线,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干扰。
 
  以虎门镇为例,经初步统计,虎门镇目前共有历史遗留简易结构透水式构筑物32处,占海面积达4006平方米。12月7日上午,虎门镇对辖区海岸线片区的违法海上构筑物进行统一拆除,当天对占海面积近800平方米的违法用海构筑物进行拆除清理。据了解,虎门此次清理行动主要拆除的是违法搭建在海面上的构筑物,凡搭出到海上但未获得用海许可的,均被清理。
 
  “东莞市已作出安排,该市沿海镇街发现有海上违法构筑物的,一律拆除,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集中清理,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用海问题处理工作,确保违法用海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东莞海岸线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基本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建设国家海洋战略实践先行区、珠三角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点、珠江口东岸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预计202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约1110亿元。
 
  未来几年,东莞市将依托东莞港打造一条蓝色临海产业带,建设麻涌、沙田、虎门和长安四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加强同周边地区分工协作构建深莞惠海洋经济合作圈,加快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提出以滨海湾开发区为平台,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从制度、人才、营商环境、硬件设施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珠江口大湾区的建设。
 
  滨海湾新区的建设已成为东莞市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新引擎,是东莞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引领东莞经济未来30年发展的使命。
 
  滨海湾新区开发的过程,是东莞市科学“用海”的生动体现。滨海湾新区开发最大的瓶颈在于“填海”,在严控海洋开发背景下,东莞市用了近10年的时间,才成功获得滨海湾新区首个海域使用权。
 
  滨海湾新区的用海申请工作始于2008年,历经十载,2017年8月滨海湾新区在用海方面取得突破,成功获得首个海域使用权证书。
 
  近年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用海政策从严从紧的背景下,只有提高填海项目“含金量”,才能提高用海审批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2015年初,在国家海洋局的指导下,东莞市提出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示范区,提升滨海湾新区的品位。在新区单个项目报批时,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又对每个项目的产业方向、填海规模、生态要素、投资强度等反复推敲和严格把关,确保项目充分体现科学用海、生态用海、集约用海理念,提高项目品质。
 
  在迈向深蓝经济的同时,东莞市秉承生态发展的理念,一直致力海洋环境的提升和保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强化自然岸线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海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已成为东莞上下的“一致认识和共同行动”。
 
  近年来,东莞市一直高度重视海域管理,严格依照《海域使用管理法》《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国家海洋局相关政策法规强化海域使用管控,通过严格管海建章立制奠定管控基础、落实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评价制度、严格海域使用审核审批、严格海域使用执法等“六严”管海措施,保护海洋生态。
 
  东莞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督察行动以来,东莞市通过查摆海洋管控中的短板、海洋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夯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
 
  尤其是在办理信访案件方面,东莞市立行立改,以最快速度完成下交信访案件的办理。截至12月10日,交办的4宗案件全部办结。
 
  11月底,市民李先生反映,近几年来海漂垃圾和沉在海底的垃圾日益增多。渔船拖网作业时,往往带上来很多垃圾,这部分垃圾又重新被丢弃在海中。呼吁政府出台鼓励补偿政策,让渔船将垃圾带回陆地处理,同时建议严格登记船舶进出港,带走和带回可回收物品。接到此信访件后,东莞市高度重视,专门落实东莞市海监支队进行核查处理。
 
  为此,11月30日、12月2日,东莞市海监支队分别派出执法人员到虎门镇新湾渔港、沙田镇先锋渔港以及新湾社区,走访了多名渔民以及社区干部,核查举报的情况。12月1日至12月4日,东莞市海监支队出动执法艇和执法车,通过“海上查、岸上巡”的方式,对东莞市所有海域进行了巡查,暂时没有发现海漂垃圾,也没有发现违法倾倒行为。但根据走访渔民和社区干部反映,存在渔船捕捞作业时带上来少量垃圾并再被丢弃海中的情况。
 
  针对渔船捞上来的垃圾被再次丢弃海中等现象,东莞市海监支队开展了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印发宣传单、短信平台发送宣传信息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群众保护海洋环境意识。
 
  东莞市探索多种方式营造更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设立黄唇鱼保护区,彰显了东莞市对海域保护的重视。
 
  黄唇鱼于1932年首次在当时的虎门(太平)海域发现,国际上以当地地名给这一种物种命名,这是为数不多的以东莞地方名(太平)命名的物种。
 
  据介绍,黄唇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黄唇鱼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珠江口太平海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原种产地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黄唇鱼生存面临较大的压力,为了保护和科学利用这一特色资源,2005年,东莞在珠江口虎门海域成立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海域面积686公顷。
 
  这是东莞第一个海洋和水产类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同年,东莞还设立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并于2011年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区规范管理。
 
  2016年,《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在黄唇鱼产卵繁衍地虎门镇威远岛保护区划定核心区、缓冲区并明确禁止事项等,为“水下黄金”黄唇鱼打造更加安全的家园。
 
  东莞着力改善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每月都会对保护区开展巡查,定期监测水质,且每天对保护区两岸进行检查。2017年,还专门出台《东莞市海洋综合观测监测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规划在保护区建设一套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控管理。
 
  数据显示,东莞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累计已成功救护和放生黄唇鱼400多尾,保护区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属全市海水质量最好的海域,为黄唇鱼的栖息繁育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当前,东莞市正在着力谋划将其上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未来,东莞市还将运用基因分析等高新技术,深入挖掘黄唇鱼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推进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培育推广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文化和旅游价值,努力打造“黄金鱼”特色产业链。(记者 何明强)(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