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入PPP在库项目落地率全省第三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3-06 09:27:53
  东莞入PPP在库项目落地率全省第三
 
   32个入库项目总投资超450亿元 28个水生态项目集中上马
 
   自2015年6月设立首批5个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项目后,过去的三年多时间,东莞在PPP领域的探索渐入佳境,春节前后又有多个项目相继签约。 
 
  近日,记者从东莞市财政局获悉,目前,东莞市纳入PPP项目库的项目已达32个,涉及总投资约451.72亿元,在库项目落地率为75%,落地率全省排名第三。 
 
  首个产业园区PPP项目已现雏形 
 
  2016年8月26日,寮步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将松湖智谷(原香市科技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交由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预算金额5.1亿元。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如今松湖智谷园区内几条主干道已经基本建成,招商中心附近的绿化带也逐渐成型。 
 
  作为首个产业园区PPP项目,该项目很大程度上加速推进了松湖智谷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按照计划,该项目接下来还将整体打造松湖智谷内部道路、绿化、管网、市政公园、河道景观等。其中,六横七纵的主干道路,将构成园区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2公里滨水长廊生态景观带和三大市政公园将成为园区的特色生态景观。 
 
  松湖智谷的变化正在东莞更多领域发生。2015年6月,经市政府同意,轨道交通1号线、长安新河项目、银瓶创新区基础设施、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5个项目成为东莞市首批PPP试点项目。 
 
  此后的2016-2017年间,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PPP项目相继纳入PPP项目库。 
 
  “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和深圳外环高速东莞段项目因项目自身原因,经论证并报市政府同意后不再采用PPP模式实施已办理退库手续。”据东莞市财政局回复,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平均落地率为43%,东莞市在库项目落地率为75%,东莞市PPP项目落地率全省排名第三。 
 
  目前,东莞市纳入PPP项目库项目有32个。在库项目中,银瓶创新区基础设施项目、长安新河PPP项目和寮步镇香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签约落地,并正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施工中;28个水生态建设项目亦于春节前完成项目招标工作;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项目PPP实施方案春节前已报请东莞市政府审定,待市政府批复后即可进入项目采购阶段,预计今年可落地建设。 
 
  28个镇街水生态项目同时获批复 
 
  在2018年公布的《东莞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情况表》中,列入的项目有32个之多,比之前公布的4个项目激增了8倍,对此,东莞市财政局回复称,主要原因是2017年东莞市申报的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PPP项目,在同年12月同时获得省财政厅批复纳入PPP项目库。 
 
  “目前列出的项目,为什么大多数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对此,市财政局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工作要求,东莞市2018年年底前需完成1800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任务。为此,为加快水生态项目的推进,东莞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并以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建设项目作为试点,采用PPP模式实施。目的是为水生态四期、五期项目的推进探索一套模版化、高效化、可复制的水生态项目PPP实施模式。目前,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PPP项目推进进度相对比较理想。 
 
  将进一步拓宽PPP模式应用领域 
 
  由于PPP模式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项新工作,有着审批环节多、专业性强、流程繁琐的特点。 
 
  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市财政局发现,部分镇街(园区)习惯于以往的旧思维、旧方法,在项目提出阶段仍倾向于采取传统财政直接投资或依赖市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方式进行项目建设,对采取PPP模式实施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建设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主动去研究和推进PPP工作。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PPP法律体系,各地PPP工作的推进只能靠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各种指导意见、操作指南等文件进行约定和开展,需靠地方政府大胆创新和尝试,这给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PPP项目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实施的法律风险。 
 
  不过市财政局同时指出,在受地方政府投融资政策限制下,可以预见,加快推广PPP模式的应用,将是日后地方解决投融资、提高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效率需要的主要模式。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上级对地方运用PPP模式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和规范。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推广PPP模式的各项工作,接下来,市财政局将从严格实施机构或镇街聘请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的遴选、加大PPP项目入库的审查力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东莞市PPP项目实施。 
 
  另外,随着东莞市政府付费项目的陆续上马,未来新增项目按PPP模式实施的空间将逐步收窄。要实现地方运用PPP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下来东莞需进一步整合可利用资源,积极探索和挖掘拟实施PPP项目的潜在收益,进一步拓宽PPP模式的应用领域,减少政府支出责任,以腾出更多空间,实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最大化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为更好利用好PPP模式推动城市发展,此前,东莞市财政局还专程前往江苏宿迁考察当地PPP项目。 
 
  通过与江苏宿迁市财政局开展座谈并到实地了解当地PPP项目运作情况,市财政局发现,对比宿迁的模式,东莞市目前PPP模式应用在政府付费项目相对较多,在准经营性或提升城市管理效率领域的项目相对较少。 
 
  结合东莞市全面推进美丽东莞建设的目标要求,市财政局认为,下来东莞的PPP工作,可逐步探索扩大在准经营性或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项目领域PPP模式的应用;进一步发挥PPP咨询机构和潜在社会资本力量,规范推进全市PPP项目,并通过深入挖掘项目潜在收益,以降低政府支出责任,实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最大化。 
 
  ■对话 
 
   市财政局: 
 
   PPP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有一定优势 
 
  记者:众多PPP项目集中上马,将给政府监管带来哪些压力? 
 
  市财政局:PPP模式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方面,PPP项目融资不属于政府负债,可以有效降低政府债务规模,减轻财政集中还款压力,进一步降低政府债务风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可起到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以及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等,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东莞市所有PPP项目的上马都是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PPP文件要求和流程的,组织编制PPP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评价的,故在财政可承受财力的情况下,即便是集中上马,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只要严格按照双方合同约定实施,不会给政府带来监管上的挑战问题。 
 
  对PPP项目的社会资本监督问题,东莞已有明确的政府部门分工和监管范围,作为财政部门,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财政职能,做好相关监管工作。 
 
  记者:东莞推进PPP项目有哪些创新举措? 
 
  市财政局:一是为提高镇街(园区)推广PPP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东莞市参照《关于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的通知》对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的奖励标准,对东莞市2016年年底前完成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并签约落地的前十个镇(街道、园区)PPP项目给予奖励。结合镇街(园区)PPP项目的落地情况,2017年市财政累计已拨付PPP奖补资金1800万元。 
 
  二是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任成员的市PPP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机制,以加强东莞市PPP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快东莞市PPP项目的落地。 
 
  三是结合东莞市不设县的实际,出台《关于印发东莞市PPP项目入库前期工作指引的通知》,明确市、镇两级PPP项目入库前期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同时,积极借助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力量,重点对市本级PPP项目“一方案两论证”进行全面审查,确保项目PPP实施方案的编制质量。 
 
  四是创新镇街水生态建设项目PPP实施模式。为保证镇街水生态建设项目的同步高效推进,东莞市对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PPP项目采用了“统招分签”模式推进,即由镇街授权委托市环保局作为实施机构,统一负责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和采购一家社会资本负责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项目的建设运营,待采购完成并确定中标社会资本后,再由各镇街与中标社会资本分别签订PPP合同,承担各自项目未来的履约监管主体责任,负责PPP项目协议的签署以及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履约监管、绩效付费、移交等全部工作;五是组建了总规模为200亿元的莞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基金。 
 
  莞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基金(简称“莞信基金”)已正式设立运作,基金认缴规模200亿元,期限10年,由政府投入25%,社会资本投入75%。目前,莞信基金已经与东清公司组建联合体,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东莞市28个镇街水生态三期PPP项目采购社会资本方的应标工作并成功中标,接下来莞信基金将按照与东清公司的约定并结合项目资金需求情况,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部分资本金。(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