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3-09 09:31:43
  莞深“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莞深之间的人口流动、产业转移的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越来越密集,“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这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双城族”。 
 
  2017年11月,滴滴媒体研究院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出行半径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莞上班族上下班的出行距离和所花时间分别为17.3公里和48.5分钟,超过了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仅次于北京。早高峰期间,从东莞住宅区发出的滴滴订单,很大一部分是进入深圳等周边城市。 
 
  成千上万的“双城族”拥有相同的生活轨迹,他们将奋斗的汗水挥洒在大城市里,将理想的生活寄托在数十公里之外。 
 
  在黄江碧桂园以及金地湖山大境,虽然已经是东莞地界,但是却停满大量的粤B牌轿车,早高峰期间这里的人流几乎全部涌向深圳方向。 
 
  “在深圳的梅林关,每天早上都要堵上20分钟左右,最夸张的时候我被堵了2个多小时。”四年前,杨洋和她爱人在深圳华强北开了一家电脑专卖店,生意很不错。不过深圳的高房价让夫妻俩不得不到东莞买房,“像我们这样,被深圳的高房价吓得回东莞住宿的人非常多”。 
 
  据黄江房管所透露,2017年仅在黄江临深一带,就新增了1000多户,其中80%都是深圳客,并且增加的趋势正在加快。黄江地处东部产业园片区对接深圳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随着区域配套的完善,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深圳客。 
 
  虽然临深片区的房价持续走高,不过“双城族”仍越来越多。林锦乐是黄江人,2012年毕业后就到深圳做律师,月薪2万元左右。现在他的爱人也在深圳工作,两人年收入大概是50万元,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深圳的高生活成本“逼回”黄江。 
 
  在持续的高生活成本压力之下,不少在深圳工作的人选择在东莞临深片区置业。东莞居住,深圳工作,便利的交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接受来回奔波的双城生活。 
 
  两地奔波 居住与工作分离带来的多重成本 
 
  杨洋虽然在黄江碧桂园居住了两年多,但是对她来说,那里只是她“睡觉”的地方,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于深圳的工作。 
 
  “小区的楼巴只有一辆,大概能坐50人,每天仅有两趟。”杨洋还没考驾照,因此她选择坐楼巴去上班。为了赶上楼巴,她每天早上6时左右就得起床,7时左右出门。从住处到工作的地方,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 
 
  “一上车,我就拿出趴睡枕倒头就睡,顾不得形象了。”作为“90后”的杨洋,平时十分注重仪表,不过此时车上并不会有人注意她的睡姿多么难看,大家都在“补觉”。 
 
  “每周我都会回东莞两三趟,一个月的路费高达两三千元。”黄泳龙现住黄江中惠金士柏山,2016年3月份,他在深圳龙华区注册了一间设计公司,从此开始了两地奔波的生活。 
 
  “我之前在东莞的一个外贸公司做设计,后来去深圳创业。”黄泳龙告诉记者,深圳的设计人才和资源相对充足,虽然来回一趟少说都得花费两三个小时,不过“为了家庭和事业只能拼了”。 
 
  与黄泳龙一样,谢义忠也曾想扎根深圳,做出一番事业。2013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到深圳罗湖区的装饰公司闯荡。他说,深圳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大型装饰企业,因此他认为在深圳必能有所作为。 
 
  由于当地房价太贵,谢义忠只能在30多公里外的宝安区租房居住。“三室两厅,月租需要3500多元。”为了维持家庭开支,谢义忠不得不起早贪黑跑业务,常常加班到夜晚11时。 
 
  去留选择 子女教育问题是重要考量因素 
 
  在珠三角这个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地方,交通打破了行政区划边界。留深圳,还是回东莞?在两座城市的奔波中生存的“双城族”该如何选择? 
 
  多名在莞深两地奔波的“双城族”告诉记者,除了工作日,周末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也集中在深圳。另一方面,由于黄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少临深居民都会选择带上家人,到黄江中心城的商场或者黄牛埔公园等地方度过周末,享受片刻安宁,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表示愿意考虑留在东莞。 
 
  对于“双城族”来说,孩子是否能受到良好教育是决定他们去留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上,受访者普遍表示,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能申请到安居房、人才房,孩子又能就读深圳的公立学校,我才愿意留。”就读公办学校往往需要有深圳的“学位房”,即便不是买房,也需要有租赁的深圳房产,对于自己的这个想法,林锦乐也认为“不太现实”,但是他仍表示愿意“再奋斗两年看看”。 
 
  经过两年的“煎熬”,谢义忠选择“回黄江”。2015年,他花60万元在黄江宝湖山庄买了一套房,现在大儿子在民办中学读初中,政府每个学期补贴1300多元。“我的小儿子也快要上幼儿园了,希望他以后能在公办学校念书。”谢义忠正在计划入户黄江。 
 
  发展趋势 对接深圳加快“产城人”融合 
 
  为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经济,在去年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东莞再三强调要加快“产城人”的融合,加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并提出大力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其中重点提出,要以交通网络建设为着力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大提升;以城市更新和TOD开发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形象。 
 
  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表示,今年,黄江将在交通、产业、园区、文化、生态上,主动向深圳对标,做更多的对接融合工作,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 
 
  近年来,黄江已经意识到教育因素对吸收优质人才具有巨大作用。2016年,投资6.6亿元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东莞学校落子黄江。按照计划,华附东莞学校将建两个校区,并用三年时间全部建成。去年,包含幼儿园和小学部的第一校区将会率先建成招生。按照计划,今年9月份,第二校区建设竣工,届时初中部和高中部也将面向社会招生。 
 
  与此同时,黄江还在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和主题公园建设。近日,黄江镇委工作会议指出,将加紧推进黄江北站、黄牛埔站、黄江中心站等站场TOD综合开发,确保东莞地铁1号线尽快与深圳对接。此外,还将启动黄牛埔森林公园入口自行车驿站、桃花岛湿地等景观升级建设项目。(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