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中心小学迈入课程3.0时代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4-12 09:59:32
  松山湖中心小学迈入课程3.0时代
 
  在知识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的今天,单纯的“学会”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只有“会学”,拥有深度学习能力方可助力孩子们把握未来。学习力成了学校和家长重点关注的内容。
 
  近日,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在教育圈掀起了浪潮,吸引了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关注。这项从2016年9月拉开帷幕的深度教学改革,属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项目,通过改变课堂座位、问题驱动教与学、听课反观教学效果,以及“私人定制”寒暑假作业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探索内容聚焦学科深度、交往深度、思维深度;探索范围覆盖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全部学科,旨在让孩子的学习“真正发生”。
 
  经过两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这项改革而今已初显成效,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和青睐。有业界人士称,这场关于“会学”的革命,不仅仅标志着松山湖中心小学“全人课程”建设迈入课程3.0时代,还将对东莞中小学探索教学改革起到领跑作用。
 
  在该校的一个教室里,记者看到,与讲台对着的一端和教室两侧摆放着学生的座位,形成“U”形,它们与讲台形成了椭圆,中间则是一块空地,正在上课的老师并没有在讲台上讲课,而是时不时地在中间的空位或学生座位的后方适当地走动,并边听学生们讨论发言边进行引导,看起来是一场学生“包围”老师的课堂。
 
  该校一年级数学老师黄帆告诉记者,这是培育深度课堂的内容之一, “U形座位从表面上看只是座位形式的转变,实际上是课堂教学形态的变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显性表现,能够真正达到学习共同体追求的倾听、对话与交流服务。”
 
  黄帆说,首先,U形座位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站在教室中间,不再像以往那样严肃权威地讲课。U形座位的中间通道也是教师的“高速通道”,便于快速出现在需要指导的学生面前,为协同学习作个别指导,而当学生发言的时候,老师站在学生的斜对面,而不是正面。这样不仅增强了交往深度,更能催生“等距离的爱”。
 
  来自该校三年级8班的学生马丽琳对此深有感受,说:“U形座位感觉像我们包围了老师,每个人离老师的距离都差不多,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讨论更方便。”
 
  其次,U形座位还要求学生在协同学习时“静下来”。在同桌交流时用一级音量,营造静的学习氛围;同伴发言时认真倾听,进行内化并能勇敢地用三级音量说出自己的观点。
 
  用三年级学生熊承恩的话说就是:“以前老师在讲台上讲,或者有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听不见,需要大声说,但现在每一个同学离老师都很近,无论是提问还是发言都听得见。”
 
  此外,U形座位要求教学节奏“慢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与所提问题的难度相匹配的候答时间,待学生在短暂思考后得出更富逻辑更深刻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多运用“二次开发”式的追问和“踢足球”式的回问与转问,扩大课堂参与;即使学生有短暂沉默,教师也要给予适度的等待或引导启发,营造润泽安全的课堂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学校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美国SDL的准实验研究从认知、人际、个人等三个维度界定了深度学习能力,该校提出大致相对应的学科深度、交往深度、思维深度为深度课堂研究操作三要素。
 
  该校教研室主任宁俊玲介绍,深度课堂研究首先是从工作坊开始的,基本步骤是“课例-课型-课理”。“当下的课例研究阶段,各学科已经在实践探索中寻找到各自的角度:语文主题教学有本体性设计、串联性阅读和生成性语用,数学问题教学有问题的驱动性、提问的有效性和建模的科学性,科学的现象教学有现象的真实性、探究的有序性和思维的深刻性,音乐1+x教学有本位性感知、协同性习得和创造性表现……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深度学习?宁俊玲老师表示,各学科不同教师不同角度的课例研究,实践探索的共性均指向问题解决学习,问题是原点或起点,如数学“问题的驱动性”、科学“现象的真实性”、语文“本体性设计”、音乐“本位性感知”等,都直接或间接聚焦“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式,在实践操作上,由两种模式,一是问题-探究-发现结论,二是问题-探究-创造作品。”
 
  比如三年级科学《材料与沉浮》,讲的是浮沉概念,该校老师陈晓敏将其改造为《苹果能够沉下去吗?》,将初级问题引出来,并通过实验提供真实的现象“苹果在水中浮起来”,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苹果能够沉下去吗?你有什么办法?”如此,由问题驱动学生去猜测、设计、验证,获得沉浮概念: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无关。这属于问题-探究-发现结论。
 
  再比如五年级科学《种子的传播》,讲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结构?这些种子如何借助风力传播?莫春荣老师改造为《让种子飞起来》。他同样提供了真实的现象“种子成熟了,掉落到地上”,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让种子借助风力飞起来?”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创作,制作出能飞起来的种子模型,认识到植物的种子借助风力传播和它的结构与形状有关。这属于问题-探究-创造作品。
 
  说起听课,传统听课留下的印象是其他老师到本班听课,考察的是本班老师的讲课质量,而在松山湖中心小学,听课的内涵却发生了变化。该校教导处吴婧老师告诉记者,听课是通过观察学生来反观本节课是否符合深度课堂的理念,因为和以前的听课迥异,因此被老师们称之为“听课革命”。
 
  吴婧老师详细介绍,改革后的听课其实包括三个变化:一是观者听课位置的转变。老师们从以前坐在教室后面的空地,到坐到同学中间的空地,听课教师随机选取某一小组,某一位同学旁边;其二,观察对象变了,从“看教师”转变为“看学生”,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中怎样学、学得怎样;三是观察点转变了,从“看场面”转变为“看焦点”,看焦点学生、焦点问题。
 
  焦点学生指观察某一学生以及与之关联的某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传统的听课记录,主要是完整了解及记录教学环节,观察老师如何教学生学会,听课者观察的是整节课、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即看场面,“但我们学校的听课革命,主要是详细观察掌握某学生在某环节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吴婧说“焦点问题”指的是既要从深度课堂“三要素”来观察、记录教师的教,又要针对本学科的本课的焦点问题,如数学的“提问的有效性”、“问题的驱动型”、语文的“串联性阅读”等来撰写观察焦点课后议,更要观察某生及与之关联的学生如何学。如:以提问的有效性作为观课焦点,观者要重点记录教师提了多少个问题,有多少个问题是有效的。
 
  吴婧表示,判断一节深度课堂并非看课堂热闹、教师的演绎,而是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知识的本质与变式、亲历了探究与协同、展开了建构与反思、学会了迁移与运用。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便是教师“教”的情况和结果的最好评判。
 
  U形座位、学科工作坊以及听课改革,囊括了教学所有环节的改革,用什么来检验改革的成效?松山湖中心小学也做了探索,并最终推出“改革作业形式和内容来检验课程改革成果”的模式——开设寒暑假生活超市,为学生的作业量体裁衣,进行“私人定制”。
 
  什么是私人定制的作业和生活超市?吴婧介绍,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清单式的寒暑假生活超市必选及自选“商品”,在寒暑假生活超市的展示中发现学生不仅以手抄报、绘本书、PPT课件、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编排及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彰显个性。例如前不久的寒假生活超市,五年级学生作品有手抄报503份、绘本82本、课件66个。
 
  宁俊玲老师还补充,“寒暑假生活超市”所呈现的不仅有学科深度的渗透,也有交往深度的运用,更有思维深度的体现,在作品制作、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得以彰显。
 
  例如,该校五(4)班的夏天逸同学在寒假走访了新西兰,他发现新西兰有着世界上最漂亮的湖泊、海洋、雪山和森林。他通过自学搜索所见的几维鸟、羊驼、蓝色荧火虫及鼠海豚,自主探究美景背后的新西兰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之道并以绘本的形式呈现,他通过与当地朋友Rodger有效沟通得知了新西兰人民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以及为何政府花巨资将发电站建在湖底100米深处,最后得出了“较真的新西兰”人的结论。
 
  又如,该校四年级的邱子琪同学因蚊子送给她的一个“红包”,而开启了她对蚊子的探究。她和她的邻居小伙伴一起先收集资料,花几天时间手绘图片,并用简明的文字归纳了蚊子的分类。她们还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蚊子的口器。她们用了两天时间以图文的形式归纳了预防蚊子生长的过程,而邱子琪还立志在将来要当一名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让蚊子“改邪归正”,为人类服务!
 
  这样的作业也深受家长的欢迎,该校学生刘昊霖的父亲刘锦清告诉记者:“寒暑假作业是孩子们深度学习的抓手,形式上比传统的书面作业要好很多。传统的作业是将知识点翻炒一遍,重复一遍,不是创造性思维,而现在,孩子们从生活超市里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然后自己围绕作业搜集资料,这是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会学’的能力。”(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