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禁运是灾难更是机会,国产芯片如何借势攻坚?

科技   来源:创业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5-18 09:53:20
 
  中兴通讯禁运事件,冲击了通讯产业,更敲响了半导体产业的警钟。
 
  作为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商,中兴通讯的三大应用领域,芯片门槛最高的板块是RRU基站,这一领域要想实现国产替代,需要较长时间。光通信和手机产业链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已经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更多的还是偏低端应用。
 
  中兴之事,让举国之众都过了一把“管中窥豹”之瘾,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与各种问题,被媒体如数家珍一般曝光在人们眼前,这不得不引起重视。以此,“国芯当自强”等等口号都被喊了出来,芯片之事全民热议。
 
  还有一些媒体也会痛批美国如此对待中兴,亦会捎带着质疑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的种种问题。但是说到这里却还要感谢特朗普,在这个时代搞禁运,恰恰是提醒了乘着互联网春风高速发展的中国,需要真正重视半导体、集成电路这样的底层技术了,不然今后肯定更要吃瘪,即便中国有再大的市场。
 
  翻了翻各种新闻,各种说法很多,主流评论无非也就两个:第一,中国芯片生产制造能力跟外国差距巨大,中国芯片当自强;第二,美日欧的芯片生产能力再强,却没有中国的芯片应用市场。
 
  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却分不出对错,俱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的芯片市场的现状。用一句话表达:芯片大国,却非芯片强国。在此观点之上,我认为中国要想在今后成为芯片强国,首先应该正视中国芯片产业所面临的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但不管下什么药,必将是一个很长的疗程。
 
  正视中国芯片产业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根据观察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起来中国芯片产业目前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问题一:市场需求占全球五成,九成靠进口。中国芯片严重依赖进口,中国芯片需求量占全球50%(有些应用的芯片,占70-80%)以上,但国产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2300亿美元,比排在第二名是原油进口金额高出一倍之多。根据调研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nc.估计,中国使用的总价值1,900亿美元的芯片中有近90%是进口或在华外企生产的。
 
  问题二:芯片价格不算高,但专利费用高昂。从芯片上看,中国芯片厂商不管是采用ARM架构,还是使用Intel的X86价格,都需要向这两家厂商交付一定的专利购买费用。
 
  从消费电子来看,国产手机除了华为使用自产海思芯片,其他安卓手机只要是中、高端机型基本都搭载高通CPU。除了购买芯片的费用外,高通还向每台手机收取专利费用。此前,魅族就与高通对簿公堂,魅族副总裁李楠称,有100多家手机厂商都与高通签订了购买专利的协议。除了手机,还有更多使用高通CPU以及英特尔CPU的智能终端,需要专利授权。
 
  问题三:芯片自给率不足,国产芯片处于低端极端。以中兴为例,其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0;光通信领域,自给率尚可,高端芯片仍需突破;智能机产业方面,自给率较高,国内产业链基本完善,但高端机型所需元器件仍需进口。中兴所面临的情况,是国内电子产业厂商的共同的遭遇。
 
  问题四:与芯片巨头差距渐小,但设计、制造等方面仍是短板。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说:“我们在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确实存在短板,特别是制造环节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没完全掌握,但这些技术我们都有布局,而且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虽然差距正在缩小,但是一些关键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短板,短时间内很难补齐。
 
  问题五: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口高达40万。芯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才,但中国目前所有企业都在重点推基于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应用,高额回报与更好的发展潜江,导致大量人才流向这个领域,芯片相关的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却少有人问津。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数据,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芯片行业总产值计算,至少需要70万人。
 
  谁都无法忽视中国巨大的芯片市场与未来机会
 
  中国每年进口多少芯片?在今年两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芮晓武表示,中国每年仅芯片一项就要花费2400亿美元(约1.58万亿人民币);集成电路包括其他零件,还需要2000亿美元。
 
  海关总署公开信息显示,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高达3770亿块,同比增长10.1%;进口额为2601亿美元(约合17561亿元),同比增长14.6%,集成电路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14.1%。也就是说,中国不只是芯片进口大国,同时也是增量超过两位数的大市场。
 
  下面,我们从消费电子领域来体验体验中国芯片市场的庞大。
 
  中国现在有多少手机用户?据美国Zenith最新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13亿,位居全球第一。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累计达14.1亿。每部手机,至少有20个左右的芯片,其中基带、高性能CPU以及部分无法国产化的芯片,都需要进口。
 
  中国现在有度多少基站?2017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619万个,其中4G基站净增65.2万个,总数达到328万个。一台通信基站中就有上百颗芯片负责实现不同功能,基站核心跟电脑类似,要实现各种功能并支持更多的手机,就需要速度更快,芯片也就更复杂。单是基站所用芯片量,就有多少?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所用的传感器及相关芯片数量要远远大于手机。一个智能楼宇项目,预计使用传感器大概要十几到几十万的样子。相关数据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智能硬件(包括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智能硬件数量可想而知,每个智能硬件所用传感器芯片数量至少会有1-3个。
 
  中国正在推动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数字中国、中国制造2025,这些将为智能硬件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同时,还有大量的企业,在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广大企业提供服务,促进农林牧副渔以及能源、化工、建筑等生产制造业领域的全行业转型升级。
 
  所有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全都离不开云、网、端的支持,这些都需要底层硬件的支持,全都离不开芯片。
 
  上面所列,存量市场是一个很大的份额,但增量市场将会有更大的份额。正是因为看到这个未来绝大的市场,国外大量芯片、云计算等厂商才会在中国争先恐后的抢占市场。但是美国政府当前的做法,却是在阻止这些厂商的发财梦。
 
  从高通看中国厂商在芯片市场的话语权
 
  从高通、Intel、微软、ARM,到苹果、亚马逊、思科、甲骨文,没有哪个企业不在中国积极布局,数不完的战略合作与项目投资。原因无他,一是因为这些商家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发展机会,二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其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了中国市场,美国芯片企业乃至更多科技企业的损失至少都是数十亿起。以高通而言,高通是中兴手机最主要的芯片供应商,根据研究机构IHSMarkit数据,去年中兴手机全球出货量为4640万部,超过一半的手机产品使用的是高通芯片骁龙芯片。如果每块芯片价格按25美元计算,高通仅从中兴产生的收入就接近5亿美元。如果今年高通不能继续为中兴供货,显然就是损失这5亿美元。
 
  相比处理器销售利润,专利授权才是高通的主要利润来源。财报显示,2017年,高通处理器销售的利润率为17%,专利授权的利润率为80%。仅是2017下半年,小米、OPPO、vivo就与高通签订了120亿美元的芯片采购合同,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国产手机厂商从高通采购芯片并上交专利费。
 
  高通新任总裁阿蒙近期甚至还亲至OPPO位于深圳的总部拜会,可见OPPO对高通的影响。在现有机型当中,仅是小米、OPPO、vivo搭载高通CPU的机型,就多达295款,主流国产手机搭载高通CPU的机型已经超过1100款。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高通CPU主要供给中国市场100多家手机厂商,以及更多的移动设备厂商。三星本身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因为高通昂贵的专利费用,三星更多的机型开始采用自研Exynos芯片,三星的半导体生产研发能力已经很强,以后不需要再更多的向高通买单。眼下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高通不可缺少的利润供给地。
 
  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国产手机存在着贬低国产芯片的情况,包括台湾联发科芯片也经常被厂商讥讽。事实上,高通CPU不会强太多,联发科也不至于差到掉渣。近期就有消息传出,oppo R17将采用联发科 P65 芯片。
 
  如果中国手机厂商因美国阻击中兴事件影响,在相关规定下不再继续采用高通的CPU,高通很有可能会就此一蹶不振。高通最近的现金流不是很好,并且会在今年6月大量裁员,加上贸易战以来在中国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其股价也从今年1月至今累计下跌了近25%。可以说,中国市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通今后的命运。
 
  给中国芯片及电子消费行业的启示
 
  事实上,中国的终端厂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孱弱,即便是当前缺少核心技术,也仍旧是各大上游供应商极力讨好的对象。因为没有中国这些全球TOP10的安卓手机厂商以及通讯设备厂商,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厂商都会受到牵连,严重者甚至会倒闭,苹果的一些供应商就层因为苹果自行供应而关门大吉。
 
  这本来应该是产业链各厂商合作共赢的局面,却因为美国禁运中兴通讯,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合作上的危机意识。虽然全球化的供应链趋势是不可逆的,但是具备先进技术实力的厂商随时都能找个理由拒绝供应,或者是因为地缘政治等原因而不能供应。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还是要供应链最大限度的国产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风险。
 
  摆在中兴眼前的,即便中美关系缓和,也要考虑今后是否退出美国市场,以及退出后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这并不是单纯的政治风险,与自身经营及商业模式都有绝对的关系。同样,摆在中国所有电子消费企业面前的,是如何借助中国市场规模这个优势,进一步在产业链上做纵向后者横向的延伸。不仅能做到下游做出优秀的成品,还要进一步参与上、中游的环节中去,以此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不只是在电子行业,在其他行业同样如此。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