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东莞人赴深圳参加中视《四十不惑》纪录片录制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9-10 15:37:50
  五位东莞人赴深圳参加中视《四十不惑》纪录片录制
 
  9月7日下午,谭翠莲等四人,从东莞奔赴深圳,为的是一件事——参加中央电视台《四十不惑》纪录片的录制。作为东莞推荐的改革开放故事讲述人,他们分别是自由篇、诚信篇、友善篇、敬业篇的讲述人之一,将用自己的故事在“国家相册”里留下东莞人的身影。
 
  《四十不惑》讲述人征集海报中如是写道:“现在,有这样一本‘国家相册’,它崭新、空白,期待着你们——共和国的主人,用你的‘照片’把它填满。”这本“国家相册”,正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而摄制,以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变迁为背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分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篇章,邀请各行业、各年龄段的普通人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人生故事。
 
  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此次推荐了5名讲述人,分两批接受《四十不惑》录制组的采访。5位讲述人所属行业、年龄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奉献者。他们经历的每一件小事,对个人而言是生活,对国家来说,则是历史。
 
  5名讲述人分别为:“自由篇”讲述人——打破“铁饭碗”自主择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谭翠莲;“诚信篇”讲述人——严守企业诚信、遵守契约精神的企业界典型钟松焕;“友善篇”讲述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者刘建江;“敬业篇”讲述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念,坚持不懈奋斗的王三贵,以及为了职业理想,努力奋斗终于取得成功的陈胜民。( 记者 李金健)
 
  钟松焕: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谭翠莲,69岁,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1986年,机缘巧合之下,她与丈夫徐祥龄新婚后来东莞度蜜月。“坐了5个多小时的长途车,感觉五脏六腑都快颠出来”,谭翠莲记忆犹新,他们到达的地方是横沥镇隔坑村,当时并没想到日后竟在此安了家。
 
  到东莞之前,夫妻俩在香港都有稳定的工作。放弃“铁饭碗”后,他们选择为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彼时,东莞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数量甚至比香港总人口还多。筹备良久后,夫妻俩于2004年在横沥镇创办了全国首家非营利性民办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了“外来工休闲空间”,设置了空调和卡拉OK等设施,免费开放。“但是没一个人进来,他们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谭翠莲回忆,外来务工人员不理解这对香港夫妇到底要做什么。克服重重困难,夫妻俩才终于取得他们的信任。
 
  2006年,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开始致力于为来莞留守儿童服务。从帮忙照看来莞留守儿童,到帮助他们留在东莞,从第一年资助4名随迁子女在东莞上学,到如今已成功资助过3000多名,在这一过程中,谭翠莲见证了“老莞人”与“新莞人”的融合,也见证了第一代、第二代外来务工人员对东莞发展的贡献。
 
  刘建江:献血界的“名人”签了遗体捐赠协议
 
  刘建江,71岁,在东莞志愿者群体中广为人知,人称 “江叔”。
 
  录制过程中,江叔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动容:“我宁愿医生在我的遗体上千刀万剐,也好过在病人身上动一刀。”
 
  江叔随身带着一张纸,有了这张纸,无论何时何地医疗机构都可以在江叔逝世后,不用经其家属同意,第一时间使用江叔的遗体。在江叔看来,“死后遗体火化掉多没意思,被医学工作者抬走,就像去旅游了,让器官去拯救更多的生命,这才有意义”。所以,2009年,江叔就与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
 
  其实,很早之前江叔就投身公益事业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实施后不久,当时51岁的江叔,在石龙人民公园门口的一辆献血车上,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献血。此后,江叔又多次登上献血车,12年间先后献血149次,无偿献血27000毫升。55岁时,因为超龄而被告知不能再献血,江叔还很不服气,写信给东莞血站的站长,请求继续献血。后来,江叔了解到献血小板比献血更有医学价值,而且可以一个月献一次,他又开始献血小板。
 
  高年龄、高频次的献血让江叔成为献血界的“名人”,2018年6月,他获得“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王三贵:“手术室超人”一年做700多台手术
 
  王三贵,50岁,东莞市南城医院副院长、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所长,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
 
  每天6:00-6:30起床,晚上12:00休息。这是王三贵的一天,从医26年,日均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最多一年完成700多台手术,人称“手术室超人”。为了胜任高强度的工作,王三贵坚持每天健身一小时,随时准备打一场“硬战”,其中最长的一台手术为21小时。
 
  21个小时,如何做到不上厕所,不喝水,不吃饭,不休息?王三贵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说,“手术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完全感觉不到饥饿劳累”,每次重大手术都是在和死神赛跑,时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的。只有手术结束,看到病人安全的那一刻,才会放松下来。
 
  26年过去了,如今50岁的王三贵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结石病灶,扎根基层临床、情系一线患者。他通过手术收集近万份胆石症相关标本,创建东莞胆囊疾病研究所、全国首家胆石博物馆,被誉为“结石王”。
 
  他拥有12项国家专利,不断探索基层全链式创新,获得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丝毫不输年轻人。
 
  陈胜民:投身公证事业37年不改初心
 
  陈胜民,56岁的他,已经在他热爱的公证事业兢兢业业了37年。现任中国公证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公证协会监事会监事长、东莞市公证协会会长、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公证处主任。
 
  1981年,刚毕业的陈胜民被分配到东莞市公证处工作,当时的办公场所简陋,十几平方米的公证处摆着几张桌子,每个月只办理几份涉外公证书,这样的场景与他报到前的想象落差太大,但当时公证处的老主任说了一句话让他铭记至今:“公证工作要把握好心态和恒心,要把工作当成事业。”这句话陈胜民记在心上,并在此后的公证工作中践行着。
 
  从业以来,陈胜民全力关注法律公证业务开拓,将法律公证工作逐渐应用于民商事经济的活动,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处里制定、推行了一系列便民利民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和举措,收获了群众和同行的好评。
 
  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东莞公证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一年就有4万多宗。陈胜民依旧不改初心,认真服务好每一宗公证工作,致力于让公证工作真正为民生和经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来源:东莞时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