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防治再升级 部分学校存在将问题激化隐患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12-13 09:44:25
  校园欺凌防治再升级 部分学校存在将问题激化隐患
 
  日前广东出台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已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校园欺凌防治再升级,而面对校园欺凌,一些家长仍然抱有“挫折教育”的心态,部分学校处理问题上经验不足、缺乏指导等,都存在将问题激化的隐患。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如何正确看待校园欺凌的当事双方?发生校园欺凌后应当如何干预和介入?家庭学校社会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近日,记者采访了有关心理专家。
 
  “听音神童”孙亦廷曾凭借对声音的过人天赋,在《最强大脑》节目中与机器人大战打成平手,因此被广大观众所熟知。但正因如此,天赋异禀的他却被同学当作异类对待,长期遭受校园欺凌,令人感到惋惜。
 
  广东省教育厅及东莞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心理专家苏亚玲表示,当孩子的行为等方面有特异性,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又不具备相当的感召力,就容易被欺凌。
 
  心理咨询师、东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涂月也指出,被欺负的孩子往往与周围孩子存在着不同的属性特征。“孩子的圈子中存在某种相互之间的契约,如我们都是戴眼镜的,我们就存在有共同属性,没有这一属性的就会被排挤。”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极化现象和“羊群效应”的表现。因而不太合群、具有差异特点、缺乏领导力等这些特征频频出现在被欺凌者身上。
 
  涂月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寻找与自己相同的人,如加入足球队、篮球队、合唱队等,而且不局限于本班,以找到共同属性和归属感,化解属性差异带来的社交困境。学校在这方面也应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除了被欺凌的孩子,欺凌者也是心理专家关注的对象。“对欺凌者也需要关心,听到这个可能很多人不太能接受。”苏亚玲说,欺凌者的身上往往存在心理行为问题。“曾经有一个孩子欺凌了另一个孩子,他解释是因为自己之前被这个年级的孩子欺负过,于是想到了这个年级一定要‘欺负’回来,要把怨愤情绪发泄出去。”苏亚玲说,有研究表明,欺凌行为多数情况都和过往的安全型依恋、人际互动模式以及对待挫折和压力的方式相关联,欺凌行为有可能就是施加者释放自身压力的方式。还有一部分欺人者事实上缺乏追求,依靠欺凌他人让自己产生强大的错觉,以此获得所谓的自我价值感。
 
  苏亚玲表示,对欺凌者进行批评、训导或者是强制送往专门学校是处理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要走进欺凌者的内心,了解每一个欺凌者要像了解被欺凌者一样。“惩戒不是目的,目的是使其转化。”
 
  校园欺凌应对是难点,应变是挑战。苏亚玲认为,欺凌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要确保被欺凌者是安全的,制止欺凌行为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她在学校管理层面提出建议: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完善防治校园欺凌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联动机制,将家庭和社会第三方机构纳入当中。“欺凌的类型和导致的影响如何去评估,老师不懂,需要专业人士参与,需要相应的联动机制措施进行规范。”
 
  苏亚玲认为,老师带头说“不”或是以一个整体去给予被欺凌者支持,会使当事者非常自信。微观层面,针对每个具体的校园欺凌事件,方法可以更加多元、灵活,“只要有效,让欺凌者真正感到有人支持他,有力量,他就会对欺凌的人勇敢说‘不’。让被欺凌的人站起来,让旁观者看到老师和学校的态度。”涂月则认为,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的基础上,对老师家长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涂月认为,校园欺凌相关规定出台,不是要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而是要真正从教育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学校氛围和社会风气。执行规定,建立机制,都要站在育人的角度上才不会流于形式。
 
  ■对话
 
  苏亚玲:校园欺凌和校风相关
 
  记者:校园欺凌在一些学校常犯,而一些学校很少犯,是否可以说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与校风相关?如何在学生群体中构建“反校园欺凌”的集体认知?
 
  苏亚玲:的确和校风相关,这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学校风气、道德风貌、文化氛围所致。不同的文化下,对待校园欺凌的认知是不同的,认知不同则行为不同。认知不改变,行为的改变比较难。因此,要共同促进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以及对平等、尊重、友善、正义、公平的认知。孩子是可塑的,每当看到校园欺凌,自身会内省,学校营造氛围很重要。
 
  氛围的形成依靠两点:一是行为的代价,二是宣传教育。行为没有代价,人就会犯错。在国外,学生会被送去特殊学校,做劳力,父母会付出金钱的代价,做出惩罚性赔付,还会被训导以及接受其他惩罚。因此法制教育是底线。
 
  记者:部分家长抱着“挫折教育”的态度面对校园欺凌,是否可行?
 
  苏亚玲:打不倒的挫折是成长,打倒了则可能是灾难。人说灾难是财富,事实上战胜灾难的能力是财富,灾难绝对不是财富。如果求助后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回应,今后事态更为恶劣时,孩子很有可能也不会再求助。有些人表面虽然外伤并不严重,但内心形成“习得性的无助”,认为‘我不行’‘对抗不了’‘解决不了’,长此以往将使他丧失幸福的能力,造成性格扭曲。这是一个危险的状态,等他爆发出来的时候,伤害不是指向他人就是指向自己。对孩子完全放手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应该适时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主动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来源:南方日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