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国际大奖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5-01 16:20:06
  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国际大奖
 
  日前,东莞市技师学院老师徐达与队友在2019年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获得一枚金牌,这是东莞市技师学院首获智能制造类别的国际大奖。
 
  早在今年1月底,来自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杨雄森在备受瞩目的第48届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代表中国出战,最终,中国队获得团队第一,单项奖方面杨雄森获金奖。
 
  这些看似相对孤立的“单打冠军”,充分说明东莞技工教育的整体水平正在提升,东莞技能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
 
  近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在与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以及技能人才代表会面座谈时说,东莞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东莞已经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目标,将努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技能提升等各项服务,让技能人才在东莞实现自身价值。
 
  在大岭山镇大塘朗村长塘路边上,一家每天生产上百台机械手的机器人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的新工业园里,几名在产业巨头工作多年的高端研发人员的到来,为拓斯达聚焦国产机器人的研发注入新鲜血液。
 
  当前,东莞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东莞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就必须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转变,增创人力资源新优势,助推东莞经济发展从依靠单一要素推动,转向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创新等全要素驱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提出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旨在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173万,高层次人才11.5万,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和20%。
 
  近年来,东莞立足制造业基础和集聚产业工人提升技能需求,一方面不拘一格广纳四方人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出台了《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东莞出台《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全面启动“技能人才之都”建设。
 
  “在政策和公司鼓励下,我用三年的时间取得了东莞市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11年前中专毕业的李涛在华明灯具有限公司学习模具钳知识,通过努力学习和培训,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模具钳工技师,积累了丰富的钳工经验。
 
  据了解,早在2011年东莞率先推出自主参训补贴模式,劳动者凭相关证书可享受政府补贴,模式得到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此后,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不断得到优化。
 
  下一阶段,东莞将扩大资助性培训补贴范围,开发一批适应东莞产业需要的培训规范,劳动者参加培训获得东莞特色技能等级证书同样享受补贴。推广公益性实训模式,在长安、塘厦、莞城、石碣、虎门、厚街建设6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购买一批实训工位。加强“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实行目录制管理,完成培训10万人以上。拓展国际合作规模,全年资助培养3500名以上具有国际职业教育背景的高技能人才。
 
  东引运河两岸,东部快速路南,拥有“两校一中心一公共服务区”的东莞职教城在“模具名镇”横沥镇的东北部拔地而起。
 
  位于东莞职教城内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培育出了在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斩获金牌的优秀教师徐达,也培养了在国际青年烘焙师大赛中勇夺金奖的学生杨雄森。
 
  2018年,东莞市技师学院为国家机电一体化和工业控制两个项目国家集训队输送3名选手,学校师生多次在国际性技能比赛中获得金牌,烘焙项目基地入选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
 
  除了积极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外,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开展实体化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认可、高含金量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推动本土化应用。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们已经像在企业一样真实体验产品设计师的工作了,不管他们最后成果如何,这个体验对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东莞市技师学院中德班的老师丘凤介绍,她从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与企业接轨角度出发,把课堂变成真实的企业办公场景,让学生设计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在这门课上,学生设计的优秀作品将会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
 
  去年,丘凤指导学生参加“2018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其中4支队伍获得广东省赛区特等奖,3支参赛队伍获得全国一等奖,1支队伍获得全国三等奖,而她个人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技工院校以及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参与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莞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专业结构,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共8家技工院校,办学规模逐年壮大,在校生规模达2.48万人。
 
  在距离东莞市技师学院(横沥校区)不到五分钟车程的建筑群里,“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几个字立于高楼之上,格外显眼。
 
  “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相对落后,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一些先进设备根本不会使用;其实,别说学生了,学校老师一般也不会使用这些企业设备。”高训中心副主任吴光明感慨道。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的弊端。在这种背景下,2010年9月,东莞市政府投资建设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人才实训,免费为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提供高技能实训服务。除了开设新兴高端课程,其首创的“生产性实训”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轨的难题。
 
  “产教融合上,东莞不少做法走在了国内许多城市的前面,如东莞高训中心每年实训20万人次、设备使用率达90%等,反映出东莞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大力支持。”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近年来,东莞依托高训中心加强莞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在内地率先引进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在各镇街建立“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平台,推动镇街围绕产业特色开展人才培养,2018年培训18万人。建设18个技能鉴定站,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到156家,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技能培训鉴定平台体系。
 
  这些努力都有了成果。近日,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联合东莞市泰基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关于大吨位高速精密冲床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吴光明介绍,每年高训中心会深入到企业,为企业解决、提炼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为他们提供“智力服务”。在项目完成后,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提高参与人员的社会价值,他们将项目进行总结、鉴定并申请相关奖项。“我们团队的价值在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同时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研发人员的能力,也提升他们的社会价值。”
 
  去年8月,樟木头镇迎来了首个“技师工作站”,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8年第一批获授东莞市“技师工作站”的6家企业之一。
 
  “培养高技术劳动力、高技能的人才是我们分局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技师带动一批徒弟,从而带动我们所有的劳动者提升劳动技能,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樟木头镇人力资源分局负责人表示,罗曼公司这次能够评选成功,为樟木头全镇所有的企业下一步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同样在去年被授予“技师工作站”的还有大朗镇的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谢仲铭是该公司的高级研发工程师,在2017年荣获东莞市首席技师,同时也是“技师工作站”站长。除站长谢仲铭外,工作站还有王力烽、雷雪桂、陈华等杰出的技师队伍,工作站建立后将坚持培养人才,提升公司技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发挥技师作用,做创新项目、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普及应用生产技能,促进公司持续发展。
 
  事实上,除了政策和技术院校为技能人才提供教育资源,企业自身对于技能人才也有刚性需求。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易道江告诉记者,公司多年以来一直注重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制定完善的培训管理办法。“一方面派员工外出培训,学习岗位相关知识,为员工提供多层次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也积极举办焊接大赛、数控加工操作大赛、多机型装配比赛等技能竞赛来提升企业各类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申请‘技师工作站’,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企业内技能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平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企业培养及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2014年,东莞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工作站”,开展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
 
  技师工作站的设立和高效运营,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采取师带徒等方式传承技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了企业、行业协会等现有平台和技术优势,开发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进而推动整个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目前,东莞已建立42家“技师工作站”,计划到2021年全市建立100家“技师工作站”。
 
  “获得‘首席技师’称号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责任感。‘首席技师’的评定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一线技师来带动其他工人的进一步发展,对东莞来说更落地、更接地气,也体现了政府重视培养我们的基层技术工人。我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带动其他工人,给他们一些方法上或行业方向上的指导。”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健康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卢子忱说。
 
  从2016年起,东莞将连续5年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通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传授技艺特长和绝技绝活,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的生产操作难题。计划到2020年,培养500名达到省级领先水平和市级顶尖水平的“首席技师”。
 
  在评选出的“首席技师”中,有像卢子忱一样从高校毕业后在行业里深耕的技能人才,也有从中专学校毕业后一步步从学徒奋斗至行业佼佼者的匠人。
 
  涂燕姣是东莞“巾帼工匠”中的一员。中专毕业后,她进入一家模具公司做学徒。为了实现“模具设计师”的梦想,她利用下班时间自学理论知识,周末到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如今她不仅完成了成为一名“模具设计师”的梦想,还担任公司模具设计科科长,开始培养适合团队发展的新人。
 
  为了提高团队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涂燕姣在一番探索和总结后制定了一套实用可行的学徒培训方法用于培训应届毕业生。“现在公司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也希望制定一些有效的方法,培养一批适合企业的人才。”涂燕姣说。
 
  从卢子忱到涂燕姣,东莞已累计选树三批共297名“首席技师”,以工匠精英为引领,一股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正在莞邑大地悄然兴起。
 
  除了“首席技师”外,东莞还将选出“莞邑工匠”。今年,东莞拟从“首席技师”、“名城名匠”、“技师工作站”内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具有同等技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中评定产生“莞邑工匠”。“莞邑工匠”每年评定一次,市财政对其申报的项目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在管理期满并综合验收合格后,再给予个人10万元奖励。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东莞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业历史、拥有雄厚的制造产业体系和工业基础,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具备了技能人才培育的良好产业土壤。
 
  同时,东莞在技能人才国际培养、高训中心运营等诸多领域率先实现了突破,2017年,时任国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以“市场化导向、国际化标准、工厂化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前,东莞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提出了打造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等战略定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振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一大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趋势的技能人才。“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建设,需要技能人才的力量。
 
  从另一方面看,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如今国家在提倡“工匠精神”,但真正要让这种精神成为社会的共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安身立命,过上好的生活、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技能人才。只有技能人才受到尊重,工匠精神才有存在的基础,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如今,东莞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并非只是口号,更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让技术工人能够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增值,在精神和物质上也能获得满足。
 
  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争取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为全省全国探索经验,既是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的必由之路,更是责任担当。(记者 薛屏 龚名扬)(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