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神经质行为该怎么办?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6-10 15:36:24

  孩子出现神经质行为该怎么办?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心思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有一丁点异常,父母就开始提心吊胆。
 
  那么,当孩子出现神经质行为时,你又该怎么办?东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心理咨询师涂月给我们做了一番心理分析,并给出了正确的做法。
 
  涂月结合之前接触的案例,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
 
  比如,一位妈妈当天没空,让闺蜜接孩子去上兴趣班。闺蜜接了孩子后,带孩子到外面吃晚饭,给妈妈发了视频过来,提醒说孩子眼晴总是不停在眨,要引起注意。
 
  其实,妈妈此前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正想办法让孩子主动配合纠正或治疗。晚上,妈妈尝试与孩子沟通。问她,现在你不停眨眼睛不只妈妈发现,现在阿姨也发现了,告诉妈妈,眼睛痒吗,痛吗?孩子说:没有。
 
  妈妈又问:会不会是刘海太长了?还是睡眠不够?还是电子产品看多了?孩子说:是星期一洗澡时泡泡进去了。
 
  妈妈说:哦,这样啊(其实不是泡泡进去的),那好办了,明天我们去买瓶眼药水滴,如果好了就好了。要是滴了眼药水还有眨,我们像警察破案一样,一样一样来,好吗?(孩子不说话)滴眼药水没效,我们就把刘海剪短点,如果把刘海剪了还有眨,那就停几天不看电视。如果剪了刘海,不看电视,又滴了眼药水,眼睛还是不停眨,那可能是眼睛生病了,我们就要去看眼科医生了。你看你是先选哪样?
 
  孩子说:我想想吧。
 
  后来发现,小朋友开始不怎么看电视了。不看电视后很无聊,妈妈就积极地带孩子开始玩游戏。闺蜜后期见到孩子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眨眼睛的行为。
 
  涂月分析了这位妈妈在面对孩子神经质行为时的态度。
 
  1、妈妈知道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直接针对她的这个行为作出评价或者当面制止。
 
  2、妈妈用闺蜜发过来的视频,引导孩子关注到了这个现象,这是一种孩子并不排斥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到位,因为本身孩子也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或者孩子对自己身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已经烦恼不已,她只有自己意识到时可以暂时缓解,但在不经意时还是会出现神经质行为。其实孩子也对别人提醒是十分敏感的,而妈妈用了这个办法,尽量避开了孩子的尴尬。但有些父母会训斥孩子:“你发神经啦,总是眨眼睛”!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会有多严重。
 
  3、孩子说是前几天洗澡时泡泡进了眼睛,妈妈知道这个原因是有些勉强的,但妈妈做到了尊重孩子,并没有直接点破。
 
4、接着,妈妈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滴眼药水、剪刘海、不看电子产品、看眼科医生。这里起到了两个作用:一,孩子你需要改变;二,现在  只是选择采取的解决方案的问题了。于是孩子作出了不看电视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但是妈妈并没有强迫着孩子采用自己建议的某种方法。
 
  涂月总结说,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神经质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什么是神经质的行为呢?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动作行为是还没有上升到意识行为时,虽然这类行为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但是它们会独立于意识而表现出来,神经质的行为就是这样的一组动作行为,也非常难找到其心理意义。此类行为会有一定的起因,例如通常会因为身体不适后形成的习惯性的咳嗽、眨眼睛、喘息等,还会因为同伴的神经质行为所感染,例如口吃等习得性行为。
 
  孩子这样的行为会引起父母的足够关注,通常我们的方式都会制止,但是总会发现很难有效果。其实,孩子的心理功能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神经质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功能逐渐成熟会自然脱落。因此,父母在可以借助于专业帮助之前,需要善待孩子的这些神经质行为。
 
  涂月认为,上述案例中没有发现到妈妈对孩子眨眼睛的行为而焦虑,更没有直接制止孩子这样的行为,这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案。
 
  但涂月还认为,其实妈妈还可以简单干预,让这种行为意识化、功能化的方式自然脱落。
 
  就如上面碰到孩子出现眨眼睛的神经质行为出现时,初时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终于盼到这一天,可以看到你闪现你美丽的大眼睛了,要保持哟。当孩子再一次眨眼睛时,妈妈可以说:现在妈妈又欣赏到你美丽的眼睛了哟,你准备让妈妈欣赏多久呀?或者:我们一起来比赛,看谁的眼睛可以眨的时间长些。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让将这种行为变成孩子一种独有的能力,让孩子感觉到优越感。那么孩子就可以逐渐就让自己操纵这样的行为了,将其变成一个能够由意识控制的行为。
 
  另外对于口吃孩子的问题,父母同样可以这样处理,比如对孩子说你向某某同学学习了多久,已经学得神似某某了呀!真厉害,看来你要是跟爸爸妈妈说话,也一定会变得很快,加油!或者:那你学五天,要是五天不行就十天,看看你能不能够学到爸爸妈妈的讲话方式,你觉得自己行吗?
 
  对神经质行为,在没有变成神经质的症状时,做父母需要理解它们只是一个暂时出现的现象,当这种行为时间超过3个月无法自行脱落的时候,而且并没有给孩子本人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父母需要善待这样的行为。 
 
  而超过出3个月,持续没有得到改善,就需要父母引起注意,带着孩子到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处理,或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习怎么应对孩子们的这类行为。(来源:i东莞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