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材《桥头故事》出炉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7-12 09:59:32
  莫树材《桥头故事》出炉
 
  莫树材家中,多本刚刚出炉的《桥头故事》整齐地摆放着,凝聚了他多年来的心血的74篇散文作品,如今得以结集成书,老人说起便激动不已。
 
  上月,在第十六届东莞桥头荷花节期间,79岁的桥头作家协会会长莫树材撰写的新书《桥头故事》正式亮相,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受到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追捧,还引发了“一书难求”的情况。
 
  这本《桥头故事》的内容,是莫树材多年来用双脚走遍桥头大街小巷、丈量桥头田间地头、追寻乡村记忆、捕捉小城趣味,采写出的一篇篇讲述了桥头历史与变迁、奋斗与芳华的散文。该书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字记录和照片,记叙了桥头的风土人情、凸显了桥头的文化内涵,成为外界了解桥头的一本“百科全书”,读起来朴实自然、清新有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名作家,应该拿起手中的笔讲好桥头故事。”今年已年近八旬的莫树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为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早在2017年,他就有编著该书的打算,便着手整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关于桥头的作品,并编著成册,“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想为桥头人民做点事,虽然自己年老多病,但还有精力,想为桥头人民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出一本讲述桥头的书。”
 
  莫树材把几十年来写桥头的文章找来后,到处找照片。书名起初叫《小城故事》,后来身边朋友建议叫《桥头故事》,既直接又亲切,“《桥头故事》这个书名便应运而生,一语双关,书名既有特色,又有广义,在桥头讲《桥头故事》。”
 
  《桥头故事》以散文笔触讲述桥头故事,全书11万字,200多张老照片,内容分为“桥头习俗”“桥头风物”“桥头风情”“桥头名胜”“桥头乡贤”“老街旧事”“特色村街”“农耕记忆”“改革纪事”9大类,凸显桥头文化,是一部民俗文化大书,又是一本桥头文史资料,十分珍贵。
 
  《桥头故事》面世后,多位读者表示,《桥头故事》内容翔实,讲述生动,既有历史,又有现实,让桥头本地人觉得亲切,外来人觉得有趣。一书在手,走遍桥头,可谓是熟悉桥头、了解桥头的窗口。桥头镇委委员赖李钦盛赞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
 
  莫树材特别提到,在《桥头故事》出书过程中,得到桥头镇政府大力支持,帮忙审稿、输入电脑。
 
  因为莫树材年事已高,腿脚不便,《荷风》杂志主编刘帆便代他到印刷厂认真校对图片和文字十多次。桥头文广中心主任刘克平精心挑选一批清晰度高的照片应用到书中,做到精益求精。退休教师罗小玲得知他要岀书后,还千方百计找到一幅摄于1908年的迳背福音堂的珍贵历史照片送给他。
 
  正如莫树材创作的初衷,在众人的鼎力支持下,《桥头故事》既是“百科全书”又是“乡土教材”,让人记住乡愁,感恩改革开放,从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我把《桥头故事》送给暑期写作培训班的中小学生,让他们了解桥头热爱桥头,长大以后建设桥头。”莫树材捧着手中沉甸甸的新书,笑着对记者说。
 
  如今, 79岁高龄的莫树材仍坚持写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桥头人,过去几十年里,他用双脚丈量着脚下这片桥头土地,用手中的笔抒写着心中的桥头情,用心用情悉心灌溉着桥头乃至东莞的小小说之花。
 
  莫树材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作达100多万字。说起过去几十年发表的作品,数量多得数不过来。
 
  第一次成功发表的经历要从1960年说起,莫树材的父亲将他的一篇习作寄去报社投稿,没多久就收到了编辑寄来的样报,看着自己手写的稿件变成了铅字出版,莫树材自此与写作结缘,小小说更是他的钟爱。
 
  从2008年开始,身为桥头作家协会会长的莫树材着手悉心灌溉东莞小小说之花,让群众性小小说创作犹如一颗种子在桥头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当时东莞小小说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桥头作家协会就以小小说作为突破口,从2008年开始,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打造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强镇这个目标。经过十年的努力,桥头现在已经成为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基地,已经团结了整个东莞市一百多名小小说作者,一起为东莞小小说繁荣共同努力。现在的桥头小小说已经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这个是有目共睹的。”
 
  在莫树材家里,奖状、奖牌布满书房,从“小小说事业推动奖”到 “改革开放40年广东省40篇最具影响力小小说”,一个个奖项正是对他小小说事业的一份份肯定。
 
  2017年,广东30年优秀小小说表彰大会暨《广东小小说30年精选》首发式上,莫树材获得了“小小说事业推动奖”,入选了两篇作品。去年他被选为“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小小说《红马甲黑马甲》被省作协评为“改革开放40年广东省40篇最具影响力小小说”之一。他2018年写的小小说《骤雨中的阳光》被全国7家报刊发表、转载,最后还上了《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
 
  值得一提的是,退休后的他还以每年“10篇以上”的频率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原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说他是“东莞文学常青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芬在今年春季号《荷风》发表评论文章,说他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先进典型。
 
  写作之余,莫树材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在其出版的多部专著中,桥头风情都是“主角”,这也是他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走桥头研究民俗文化,记录下的累累硕果,《桥头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莫树材把家乡桥头当作创作基地,在他看来,这里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的变化,“我觉得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家乡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文学新人的提携,莫树材也是不遗余力。 
 
  对桥头的青年作者们,莫树材总是鼓励再鼓励。他经常留意每月的《东莞文艺》《南飞燕》和每天的《东莞日报》,只要有桥头作者发表文章,他都要剪下来保留好。如果所发表文章的作者是他认识的,他还直接给作者打电话祝贺,把作者的心说得热乎乎的。
 
  近几年,微信日渐盛行,而莫树材也紧跟时代潮流,加入了“低头族”,学会了玩智能手机,每次在微信群看到东莞、桥头的文学青年发表作品,他由衷感到高兴,也会在微信群和文友畅谈人生,在微信上为桥头文学“指点江山”。
 
  莫树材至今依然关注着桥头文学未来的发展,为了培养文学新人,繁荣校园文学,培养桥头小小说创作的梯队人才,他大力推动小小说培训班进校园活动。(来源:东莞时间网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