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技创新打赢盐碱地治理“净土保卫战”

国内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7-26 10:43:37
  重视科技创新打赢盐碱地治理“净土保卫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由于化肥农药过量使用,有机质含量偏低,造成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基础地力下降,长期处于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的“亚健康”状态。其中,耕地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尤为突出。
 
  7月19日,“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与技术创新”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果盐碱地都得到治理,既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粮食增产潜在的保障基础,也是未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科技创新,打赢盐碱地治理这一“净土保卫战”。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目前中国粮食供给还有1亿吨的台阶要上,但由于中国耕地全面长期持续高强度利用,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有效治理盐碱地,不仅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更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表示。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表示,当前我国盐碱地改良和治理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黄金时期。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布局。盐碱地改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精准扶贫、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指出,盐碱地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盐碱地利用改良是一个多主体行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科技、科研力量,要充分发挥每个主体的正能量,产生利益相关者和利益共同体。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方言也认为,盐碱地的治理要从顶层设计做起,比如考虑哪些区域可以治理、怎么治理、哪些地方成本太高不宜治理等。再比如,目前西北、东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在退耕还林,就需要考虑这些地方究竟应该退耕,还是治理?她建议说,治理规划要和省里相关规划相协同,使投资和效益匹配。
 
  中国水利科学院研究员王少丽指出,看待盐碱地不要“谈虎色变”,而要建管并重,适度开发。“要给盐分以出路,耕地和荒地之间应该有平衡。”她建议,国家对盐碱地治理应有总体规划,治理方向以水利为主,多措并举。
 
  吉林省白城市副市长邓健建议,国家要强化顶层设计,把盐碱地治理上升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将盐碱地开发治理工作列入计划,编制规划,投入专项资金。
 
  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太利说:“要强化盐碱地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组织有关盐碱地治理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研发升级版的盐碱地治理智能化管理系统,并抓紧制定盐碱地治理的国家标准。用标准提高治理质量,用标准规范治理行为,用标准监管治理效果。”
 
  未来如何以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与技术创新为目的,寻找经济、高效、可行的土壤修复技术,以期更好地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类获得充足且安全的食品。
 
  “一方面必须注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严格治理风险评估和标准,强化从事治理、修复、改良土壤,特别是加大治理盐碱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从而确保土壤改良、污染治理修复,尤其是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取得切实效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大胆试验,特别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及专利技术,适时积极给予推广应用。”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表示。
 
  目前,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微生物-纳米整合技术”(简称“迷你特”MINIT),为盐碱地改良及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
 
  据北京中农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史洋介绍,该技术核心在于高效发挥嗜盐耐碱真菌菌群对土壤的生态改良机制,通过嗜盐耐碱曲霉菌群、纳米准纳米级惰性物理材料以及秸秆等土壤有机残留物的整合效应,突破性地解决了多数有益丝状真菌在盐碱地土壤难以存活,盐碱地土壤严重缺乏真菌的问题,从而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有机养分、激活土壤活力,修复土壤生态,最终达到加速耕作层熟化、抑制盐碱反复,实现根治盐碱地的目的。
 
  目前,该技术已经通过了国家级成果评价,并在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河北等省10县市进行试验,累计试验面积达7000多亩。
 
  “盐碱地改良利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科技含量高、投入大、涉及面广。需要不断推进改良利用与技术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成果。”中农煦丰董事长陈振东颇有感触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开发投资集团首席科学家岳国君对该项技术非常认可。“虽然生物菌种非常普遍,但他们通过研究找到了它的特殊用途,这非常可贵。”他说。
 
  在岳国君看来,未来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应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的结合。在政策综合配套上,国家已投入很大,下一步考虑的应是如何更好地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新要靠两个驱动力:一是技术,二是资本,两个轮子都转起来,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北京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表示,“良法也要有良种”,需要加快育种技术的突破;各种技术手段不应该割裂,盐碱地的治理需要不同学科的通力合作,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综合治理。
 
  2018年,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森阳到中农煦丰相关试验田调研后发现,效果很好,且成本可以接受,对其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建议,要多方面形成合力,政府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推广,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推荐;公司要积极与相关金融部门以及大公司合作,推进市场开发。
 
  “治理盐碱地,首先就要咬定青山,持之以恒。”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黄国柱说,“要因地制宜,要把科技创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是一场大仗、硬仗,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可算得上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凌振国表示。如何打好这场仗?他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严格执法,用法律法规来检验和衡量、指导盐碱地的治理与修复。
 
  凌振国认为,治理盐碱地,需要推进土壤、盐碱地改良纳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比如,除了推广耐盐碱水稻土壤和粉垄物理改造盐碱地等技术外,还应在广大农村大力兴起广积农家肥热潮,强化施用化肥零增长、负增长行动,形成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特别要对违法建设侵占生态保护红线内优质土地资源的行为加大整治查处力度,做到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整治,二者同时并进。
 
  “要在研究研讨推动盐碱地改良与技术创新、加强土壤修复治理的同时,激发出保护优质生态良田资源的新能量和责任感,让更多的优质农田、生态土壤承载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凌振国强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副部长谢扬也认为,应该把盐碱地治理和休耕轮作结合起来统一调配,让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高形成系统治理思路,将原有的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生态治理相结合,综合整治。
 
  “实践证明,治理盐碱土壤,单一脱盐、调碱的模式是对症下药;但生态治理、综合治理应该是治理盐碱土壤的方向。”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杜明燕杜明燕强调,“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土壤问题,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只有让农民增产增收,才能让农民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此外,多位专家认为,盐碱地治理要算经济账,算投入和产出比,不能为了治理而治理,而要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引导当地牧民种植耐碱植物,既增加收入,又改良了土地,同时算好经济和环境保护两笔账。”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张兴赢表示。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胜昌指出,盐碱地治理投入大且涉及面广,要从市场上要效益,可以对改良的土地发放占补平衡的“地票”,相关用地主体如房地产企业就可以提前投入,购买地票,既解决了治理企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了用地主体的土地问题。(来源: 人民网-美丽乡村频道)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