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8-30 08:24:38
  东莞市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运营;依托32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400家;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成都国星宇航科技项目等多个优质项目落地转化;高企数量增至5789家,今年将实现新突破,在多个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东莞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项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当前,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我市科技工作开展全链条改革创新,提供了又一强大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推动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我市获批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继深圳市、广州市后省内新一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地级市之一。一年来,我市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稳步推进。
 
  上周,我市召开的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暨“拓空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提出,东莞将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铮勇表示,接下来,我市将把建设创新改革实验区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梳理在体制机制上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突出瓶颈问题,开展“四大创新体系”全链条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实,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肖铮勇表示,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科技局全面提升执行力,鼓足干劲、真抓实干。我市重大科学装置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优质项目实现落地转化,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彰显,科技创新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开放运行取得丰硕成果。而自散裂中子源首轮正式开放运行以来,负责散裂中子源软件系统和数据分析的科研人员张俊荣和团队的工作人员十分繁忙。“散裂中子源前两轮开放运行已完成101项课题,取得一批科研成果,覆盖新型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薄膜等众多领域。”张俊荣告诉记者。
 
  对比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散裂中子源的成果进展,我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成果的出炉堪称“中国速度”。目前,散裂中子源已开始征集第三轮运行用户普通课题申请。据专家预测,申报的课题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幅,审核通过的课题数量也会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与散裂中子源形成互补的南方光源项目正在谋划推进,已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启动了预研及平台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已经动工,明年6月建筑主体结构将完成;中子科学城成功上升为省级发展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发展规划,正与深圳加强对接,力争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积极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随着大科学装置的入驻及建设,中子科学城区域的人才聚集效应也越发显现。依托大科学装置,吸引了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汪卫华院士、赵忠贤院士等多名顶尖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并培养出约400人的中子应用、谱仪设计等方面的顶尖人才。
 
  我市把人才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持续加强。今年,我市共组织了18家单位、42名人才申报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及人才项目。此外,我市优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计划。目前来莞培养(实践)研究生共来自88所高校,累计实际报到人数共1127人,其中在读博士211人,在读硕士916人,研究生培养计划留莞率提升至40%。
 
  8月23日,我市对《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要点》(简称《方案要点》)进行说明,发布首批40多项试点项目,并提出了多个科技改革任务。
 
  肖铮勇表示,首批试点项目及科技改革任务对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市科技局将对照建设实验区的实施方案要点,全力推动科技领域的改革创新。
 
  借省改革实验区建设契机,在重大科技平台的建设上,我市将优化创新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营机制,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立新型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依托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在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上,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放管服”改革,允许新型研发机构设立混合制运营公司,建立更具激励性的管理运营机制、更具有活力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此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我市将构建与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常态化合作机制,争取设立“中科院-东莞院地合作专项”;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自主作价投资、自主审批股份收益分配及退出、投资亏损依法依规免责等激励机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市科研成果落地取得新成效,一大批优质项目已实现落地转化。例如,推动材料实验室科研成果落地,目前已成立“松山湖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702亿元,同比增长8.81%。机器人、锂电池、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增长,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或“隐形冠军”,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
 
  在企业培育方面,接下来,我市将重点遴选不超过100家创新型企业、500家瞪羚企业,给予一系列扶持面广、扶持力度大的政策,力争通过三年培育推动突破一批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树标提质,努力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省重点研发资助项目。据了解,百强企业组织申报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如获得国家、省立项,将根据资助金额按比例进行配套资助,每个企业每年配套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来源:i东莞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