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一号文”有哪些亮点?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03-13 10:31:06
  市政府“一号文”有哪些亮点?
 
  3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东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暨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工作会议,部署增进民生福祉和品质交通、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千日攻坚行动。
 
  会议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东府〔2020〕1号,以下简称市政府“一号文”)等文件。其中,“一号文”提出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立足两年、大干当前,加大工作统筹力度,致力于推动民生兜底、服务提质、创新提效,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初步成效,努力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那么,市政府“一号文”有哪些亮点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每年都集中资源和力量,实施一批又一批民生保障项目。这些民生项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市委、市政府将“一号文”定为民生文件,聚焦民生保障领域,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践行深化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对此,“一号文”提出了具体“硬核”任务,力争到2021年:
 
  人民生活更富裕。全体市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织实织牢,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302元/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55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公共交通服务指数逐步实现100%,
 
  民生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人居环境更优美,环境建设、城市管理、生态治理不断强化,污水集中处理率9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森林覆盖率35.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0%以上,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东莞常态。
 
  民主法治更健全。法治政府、响应政府、效能政府、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合理,政府行政依法依规,政府服务便捷高效,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城市文明蔚然成风,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教育、交通等问题是民生领域当中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今年“一号文”提出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和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重点推进教育、交通两项工作,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会议同时下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东府〔2020〕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2020〕10号);《东莞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形成政策文件体系和具体行动指南。
 
  《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度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交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目标。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辅”(“二主”即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六辅”即虎门高铁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功能更加清晰、衔接更加科学、运行更加智慧、效率更有保证、能耗更趋绿色”的总体目标。
 
  2022年底前,全市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亿吨以上;全面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攻坚行动,系统完善公共交通补短板工程,加快推动城市交通从“小汽车友好”向“公共交通友好”转型。
 
  2022年底前,全市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0%以上,市域干线道路高峰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不超过2.0,新增各类停车位18万个以上,新增或改造慢行系统300公里以上;2022年底前,完成市镇两级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5%。健全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处置工作机制,道路路况质量优良水平比例达到90%以上。
 
  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聚焦教育投建和学位供给的瓶颈问题,将推动新建改扩建 227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33.99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增加学位 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5.88万个。至2022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26个,增加学位15.68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项目104个,增加学位12.74万个,高中阶段项目22个,增加学位2.94万个,用三年左右时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至2025年,力争全部完成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的建设项目,公办学位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办学位需求。
 
  “一号文”提出坚持公共安全与环境安全两手抓,切实保障城市更安全、环境更优美,为民生幸福夯实基础、强化支撑。
 
  着力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创新和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流公共卫生医学高地。全力维护治安稳定,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智汇”“智图”“智控”“智侦”等“四智”为代表的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强化公安铁骑交通疏导、应急处突、治安巡防等职能,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打击和防控工作质效。加快高清视频系统建设,建成“慧眼”视频16万路,平均每平方公里布控65个摄像点,完成100%(社区)视频联网,构建治安防控天网。
 
  着力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坚决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严格落实基层河(湖)长制,加强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寒溪河、东江下游片区等重点流域整治,完成全市90%的入河排污口和300条河涌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把PM2.5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力争2021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
 
  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行走东莞”“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开展“城市体检”试点工作,加强“两违”治理,完善新增在建违法建设联合执法机制,两年完成5800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治理任务。完成600座公厕升级改造、300座垃圾转运站升级重建。实施“千景绣东莞”专项行动,规划建设一批街头小景,打造10个魅力小城示范片区、2—3个示范性优质生活圈,落地实施10个示范性TOD项目。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市65%的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创建50个特色精品示范村。
 
  着力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银瓶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建成森林公园20个、湿地公园25个。以麻涌华阳湖省级万里碧道为试点,带动全市碧道规划建设。打造全域旅游森林生态品牌,引导公园从单一的景点景区向旅游综合目的地转变。
 
  着力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动应急救援体系升级,建成市应急指挥平台,加强火灾、抗洪、安全事故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动响应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号文”提出坚持保基本、兜底线,重点围绕弱势群体,高标准提供一批覆盖面大、受惠面广、获得感强的民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首次实施困难家庭二次医疗救助,逐步调高孤儿养育、失独家庭扶助、流浪乞讨人员伙食等救助标准,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980元提高到106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1568元提高到1696元,低收入家庭认定从每人每月1470元提高到1590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685元提高到1820元。
 
  加快推广使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25种慢性病及肿瘤患者用药。探索建立福彩资金投资和资助重点民生项目的机制,实施“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儿童白血病特定疾病救助、困境妇女儿童健康救助等公益项目,与2000名困境儿童建立结对助学、助困、助教关系。打造“东莞星星联盟”,帮助更多自闭症、听障儿童更好成长并融入社会。
 
  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到2022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实现养老服务设施100%覆盖村(社区),在全省率先建成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育养老机构,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健康东莞建设。建设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专科,分三年投入近6亿元,引进高水平团队,冲刺国家重点专科,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打造成为现代化高水平医院,带动提升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推进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完善紧密型医联体机制,大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通过落实专家定期巡诊、个性化家庭医生服务、双向转诊流程,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就近接受专家诊断和康复治疗。
 
  加大残疾人帮扶力度。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残疾人社会基本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助。力争解决500名残疾人就业。推动启智学校新校建设,规划建设一所盲人有声图书馆,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十二年免费教育,力争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率稳定在95%以上。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计划”,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康复理念和方法,力争覆盖420个自闭症儿童家庭。
 
  “一号文”提出总结推广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文体生活、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做法,打造具有东莞特色、引领未来改革的民生品牌。
 
  高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高水平建设大湾区大学,与香港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在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创新。推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配合东莞理工学院开展大学更名和申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等工作。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积极推动南方先进光源装置落地,鼓励在莞高校参与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等试点工作,建成100个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高质量提供就业创业支持。财政贴息小额创业贷款额度提高至30万元。大力推进重点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两年新增就业17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0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维持在96%以上。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面向不同群体精准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十项工程。鼓励劳动力提升技能素质,发挥“市高训中心+分基地”作用,每年完成公共实训20万人次,推动镇街立足各自产业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每年培训15万人次。
 
  高品质优化公共文旅服务。加快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升级改造东江纵队纪念馆基本陈列,持续打造“文化四季”“畅游东莞·四季如歌”“草坪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品牌,扶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需求稳定、能够实现按效付费的文化项目。培育和引进一批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推动大型综合文旅项目落地,全面提升东莞旅游体验。
 
  高标准打造全民运动之城。加快推动市体育中心、东城体育公园、滨江体育公园、市体育运动学校等改造升级和功能优化,鼓励和推动镇街规划建设一批社区体育公园,构建“15分钟健身圈”。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全面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序开放。持续办好“东莞市民运动会”。进一步擦亮“全国篮球城市”名片。
 
  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友善之城”“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希望之城”和文明美丽村居建设,积极落实退役军人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建立完善“好人”奖励礼遇办法,筹建东莞好人馆,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一号文”提出围绕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热点,着力开创实施新民生工程,不断巩固优化民生保障,从点突破、延伸为线、汇聚成面,逐步构建创新性民生保障体系。
 
  大力推动集体经济升级。推进物业经济稳定增收,推动集体物业完善不动产权手续,鼓励村组物业开展统筹招商,引导镇村合作改造收益向村组集体倾斜,推动镇村工业园更新改造和老旧物业提档升级,到2021年完成镇村工业园改造1.5万亩。
 
  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探索建立与常住人口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户籍人口占比与素质结构同步优化。统筹做好学位供给,确保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及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不低于50%。
 
  大力推动安居工程。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落实住房建设规划和“一城一策”工作方案,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优化住房公积金提取、贷款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公租房货币化改革,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人才安居住房筹集建设力度,落实安居房商住用地竞投配建机制,扩大人才安居覆盖面,推动人才安居与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相结合,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深化慈善事业发展,出台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依托慈善信息平台,统一构建慈善诉求需求发布与市、镇慈善会及社会慈善组织提供项目对接的公开平台。大力鼓励发展慈善信托,广泛构建慈善阵地,依托慈善日、旅游消费节等策划“慈善+”体验式公益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单位机构投身慈善事业,开展全民慈善行动,全力推动东莞“友善之城”建设。
 
  大力服务青年和儿童发展。在市区规划建设高品质、综合性的儿童世界,在现有城市公园、森林和湿地公园改造一批“园中园”儿童公园,在公共场所配套新建改建一批母婴室和爱心妈妈小屋。优化提升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以军地共建、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深度开发虎门销烟池、威远炮台、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和德育教育目的地。
 
  “一号文”提出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部门横向沟通,优化市镇村纵向联动,系统构建响应型、服务型政府,切实提升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公园管理、房屋租赁管理和机动车停车管理等列入规章立法计划,将扬尘污染防治、电动自行车管理列入地方性法规立法计划,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规规章。持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组织开展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以精准普法促进规范执法。
 
  大力建设响应政府。进一步优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管理,在全市网格原安排网格管理员的基础上叠加公安、消防、应急、城管、市场监管等执法人员,以及水、电、气、通信等服务人员,切实发挥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普法宣讲、前端干预和劝导影响作用,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同时继续加强党政机关24小时值班制度,对各级、各部门值班带班方式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实现24小时快速响应、妥善解决群众的紧急求助事项。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开展“莞事论坛”活动,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大力建设数字政府。持续完善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审批便民化,通过事项标准化梳理、流程优化和目录公布,稳步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开展“一件事”一次办专项改革,围绕40个“一件事”目录清单,将“零跑腿”“只跑一次”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推广“电子证照”,推动全市5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使用电子证照,实现高频证照免提供纸质材料。优化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深入推进供水、供电、燃气等接入改革,实行网上“一键报装”。
 
  大力完善基层治理。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广泛推行城乡社区协商制度,鼓励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各方主体共商村(社区)事务,实现全市各村(社区)全部重大事务共商共办。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其他社会力量的“四社联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试点组建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服务中心),研究出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激励政策。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建设,探索东莞“智治”新模式。深化住宅小区治理,健全村(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机制。(来源:i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