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教育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09-08 10:07:06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被松山湖北区学校正式录取,成为我校首届学子!”今年招生季,备受东莞市民关注的松山湖北区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并迎来首批学生。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整洁的宿舍、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茶艺室、中医馆……松山湖北区学校的落成,再次壮大我市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力量。
 
  像松山湖北区学校这样环境优美、教学先进的学校在东莞星罗棋布。不少镇街学子也在今年秋季开学时,享受到教育扩容带来的红利。今年年初,东莞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启动,这是一场覆盖全市的教育变革,自上而下,东莞积极拥抱“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出台系列教育“慧”民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交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高质量教育的“东莞答卷”。
 
  东莞作为新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充满活力。“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高评价标签背后,除强大的经济建设作支撑外,还有教育的不断进步,形成城市发展“内驱力”。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入户条件放宽以及城市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东莞近年人口规模、增速发生了新的变化,进而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市民有需求,政府就有行动。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日益旺盛,东莞顺势而为,提出教育“扩容提质”口号,并予以落实。“扩容提质”是一场东莞教育支撑当下、决胜未来的攻坚行动。
 
  数据显示,今年秋季学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和民办学校总体学位供给充足,起始年级共提供学位24.61万个,报名23.6万人(其中:小学一年级学位14.39万个,报名13.53万人;初中一年级学位10.22万个,报名人数10.07万人)。今年东莞参加中考考生5.8万人,高中阶段学校计划招生6.4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5万人,中职和技工学校2.9万人(含定点招收昭通学生)。当前我市幼儿园学位资源也比较充足。当前共有1195所幼儿园,可提供学位约43.6万个。对照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平台数据,2019年底有在园幼儿约36.5万人,空余学位约7万个。
 
  上半年,我市各镇街克服疫情影响,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推进。计划今年完工的29所新建、改扩建学校中,已有21所正式投入使用,剩余8所将于今年年底前完工。同时,计划今年动工的94所学校中已有42所顺利动工。17个市属学校建设项目,均已顺利通过公开招投标明确了代建单位,设计招标、勘察、技术审查、概算审批等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改扩建项目已建11层,预计9月中旬全部封顶。
 
  今年秋季的东莞校园,发生了不少新变化。在南城阳光中心小学,该小学艳阳楼(原商业学校)是今年南城街道办投入2990万元改建的教学区,可提供900个学位。今年9月1日起,该校三、四年级共16个班进驻此校区学习;在东城第一小学,占地面积2557.87平方米的综合楼扩建项目投资3139.06万元,可增加36个教学班,新增学位1620个,扩建完成后学校共提供学位2970个;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西溪学校扩建工程占地面积约5722平方米,扩建建筑面积约27269平方米,计划增加12个班,增加540个学位,今年9月投入使用。今年9月1日,21所新建扩建的公办中小学共计提供公办学位超2.6万个。
 
  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优质公办学位,为广大家长吃下一颗“定心丸”。“这么多好学校集中建设,足见东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家住南城的张女士说道。
 
  东莞教育如何在短短几年,破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困扰我市多年的难题,形成独特的“东莞经验”。除前期合理规划外,还有后期结合实际的推陈出新。
 
  “在各部门通力合作,开设绿色通道支持下,我们的扩建工程进展顺利。”今年5月,沙田实验中学扩建工程现场,校长张远广衣背被汗水浸湿,仍止不住欣喜,“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就有新学校用了。”9月,焕然一新的校园如约而至。张远广口中提到的“绿色通道”,被赫然列入《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供优质审批服务、简化前期经费审批、简化招投标和财审环节、简化集体物业建设学校相关交易手续。《行动计划》对提高教育扩容提质项目建设效率、保障学位供给、补齐民生短板提出了具体要求,除解决办事难的问题外,还针对学校建设三年计划进行任务分解。
 
  有业内人士坦言,东莞市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是举全市之力,全市域动员,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共同推进的大事,而非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镇街的工作,这充分反映出市委市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强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这种魄力、力度在全省也是少有的。
 
  我市的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是从编制规划、经费支持、用地保障、审批服务、督查落实、师资配套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支撑,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创新探索,实现从单一的教育联动转变为全链条式的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东莞是外来人口大市,人口结构具有特殊性。数据显示,当前,我市非户籍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70%。在基础教育阶段,2019-2020学年非本市户籍学生113.38万人,占比为70.5%,占比居全省第一。
 
  这种特殊人口结构,也促使我市民办学校发展规模比较大。2019-2020学年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有1250所、占比71.5%,有在校生100.6万、占比为64.8%。
 
  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东莞教育增添活力的同时,也决定了我市必须创新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对此,东莞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率先实施积分制入学和发放学位补贴等方式,创新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两个为主”(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政策。
 
  “我两个孩子都是通过积分入学上的公办小学,二宝上学时,流程更便捷,门槛降低了不少。”家住高埗的刘女士去年成功将小女儿送入公办小学就读。据她回忆,如今,身边不少宝妈和自己一样,不用东奔西走,许多流程手机即可办理,家长省了不少事。
 
  2020年,我市为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适龄学生提供积分入学和优待政策学位7.93万个(含公办学位、购买民办学位和民办学位补贴),确保2020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及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不低于50%。
 
  光解决学位问题,还称不上“好教育”。东莞教育在学位扩容、公平发展的同时,学校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不少家长的愿景。围绕教育提质,近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品牌学校培育,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与中国教科院合作高标准筹设未来学校,深化推动“莞式慕课”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教育内涵品质的全方位提升。
 
  “自南城中学被东莞中学托管后,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今年中考700分以上学生达58人。”历时四年的全面托管,原南城中学校名改了、学校变美了、学生成绩提高了。
 
  名不见经传的原寮步镇西溪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但此前教学质量堪忧,许多家长不愿将孩子送至此处。后来,在龙头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化办学之下,该校突破办学瓶颈,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目前,“松溪样本”集团化办学已进入“整合——新生”阶段,西溪学校将构建自身教育产品——基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
 
  “集团化”办学是基于我市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的先进举措。市财政设立1.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采取“名校+新校”“名校+分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激励中小学名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目前,全市共组建40个教育集团,其中托管型22个、紧密型9个、复合型8个、联盟型1个。教育集团覆盖28个镇街(园区),覆盖率84.8%。“集团化”办学减少了教育两极分化现象,让薄弱学校也能顺势生长,让东莞教育根深叶茂。
 
  东莞学校数量多,质量高,但各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或未成系统,还欠缺品牌经营意识,一直是全市上下的一块“心病”。挖掘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突出、社会口碑良好的学校,2018年,我市“品牌学校”建设正式启程,市财政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自2018年以来共遴选品牌学校培育对象60所,其中已认定品牌学校30所,计划至2021年共培育100所品牌学校。品牌学校的诞生,让东莞教育再迈新台阶。
 
  除此之外,东莞还实施“优质化”扶持一批。充分发挥好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作用,在学位补贴、硬件改善、教师培训培养和待遇提高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每年组织64对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组织公办学校托管10所民办学校,着力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去年,“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委托管理试点工作”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提名奖。
 
  位于东坑镇的东晋实验学校原是该镇一所普通民校,2016年,东莞第一轮义务教育公托民行动实施,该校位列其中,由莞城中心小学托管。驻校、带教、跟岗、互派、定期指导,如今,东晋实验学校成为东坑学子读书的热门之选。
 
  未来学校方面,我市着力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建设松山湖未来学校实验区,高标准筹设未来学校,松山湖未来学校计划于2020年底动工建设。市教育局表示,接下来,将推动各类学校进一步激发内在潜力,提升办学水平。
 
  独行难,众行远。东莞教育“组团式”发展,名校帮扶弱校、名教师带动新教师,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缓解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现状。
 
  “莞式慕课”,是我市教育信息化重要品牌。目前,东莞已确定2个试点镇街、117所慕课试点学校、60所教学资源深度应用试点民办学校和4所莞式慕课实验基地民办学校,借“莞式慕课”推进全市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覆盖全市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期间,东莞学子宅家防疫和学习两不误。原来,我市以“双师教学”“在线名师课堂”“翻转课堂”等“莞式慕课”教学模式为抓手,精心遴选和推荐适合中小学生的优质资源,力求系列化、精品化,做到学段、学科全覆盖,实现多渠道、立体式推送课程资源。
 
  我市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省内率先建成了第一个地级市教育云,面向市、镇、校三级应用系统提供服务。整合开发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教师发展、信息惠民等五大体系的“慧平台”,并实现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供50多个教学、学习、教研等信息化支持系统和工具,供全市师生和家长“一人一号一网”登录使用。在东莞,共有26所高中学校开出1500多门校本慕课课程,超过11.3万人次参加学习。还引入东莞市图书馆等海量优质数字资源并免费推送给师生家长。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平台(莞易学)开设非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专业32个,专业课程452门、技能提升课程22门、素质课程230门,报名人数近35万。
 
  自2014年起实施“莞式慕课”以来,我市积累优课微课9.4万节、习题79万道、教学素材51万个,访问量累计达7.32亿次。2018年,我市被教育部评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并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成果交流展示活动。2019年,我市代表广东省参展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相关科研课题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一等奖。202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广东4个地区入选,东莞是其中之一。
 
  教育扩容提质“组合拳”之下,近些年来,我市教育内涵品质和整体质量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些进步和成效老百姓是看得着、感受得到,实实在在受惠得益的。在新时代,广大市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接下来,东莞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对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任务,对照省委省政府“基础教育强省”部署特别是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四个体系”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1+1+6”工作思路和加快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发展内涵和品质。
 
  其中,在经费保障方面,继续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要求,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健全完善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育优先发展保障能力;在教师发展方面,争取上级支持着力加强教师配备和管理,继续落实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教学研究方面,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落实教研主要任务,围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推动教研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提升教研实效;在监测评价方面,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加强监测和评价结果在全市各镇街(园区)和学校层面的深化应用,不断查漏补缺,夯实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教育发展水平。(记者 张理萌)(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