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高校到东莞企业搭建人才培养“直通车”

企业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10-19 10:22:04
  东莞、成都,两座“脾气”大相径庭的城市,因为一群年轻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果没有东莞对接我们学校的联合培养计划,我可能一辈子不会来这座城市,更谈不上有工作和定居的想法。”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程丽莎说,在选择联合培养地点时,她有宜宾、重庆、东莞三个选项,最终她选择了东莞。
 
  像程丽莎这样来东莞交流培训的研究生,今年还有86人。不仅如此,三年来,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累计吸引来自全球128所名校的1518名研究生,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
 
  人才是改革发展的“原动力”。东莞没有很多名校,但经济发展,科创先行,东莞要在大湾区内寻求独特位置,必须借助科创人才的力量。幸运的是,凭借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近年来,东莞成功让来自全球128所高校的很多研究生留在东莞、建设东莞。
 
  “我的选择困难症犯了。”程丽莎说,当时摆在她面前的联合培养机会有三个:宜宾、重庆或者东莞。这一选择并非小事,一方面,它决定着程丽莎未来两年在哪座城市度过;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就业机会——一旦表现出色,她有很大可能被当地企业“秒抢”。
 
  宜宾和重庆都是成都的“兄弟城市”,不仅风俗相近、语言相通,更重要的是,能满足程丽莎的胃。“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喜欢吃麻吃辣,但要是来了东莞,这边的饮食可能不合我的胃口。”
 
  尽管有不安,但东莞的科研环境和城市前景让程丽莎最终作出了选择。程丽莎告诉记者,来之前她听说松山湖科学城已经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并将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和先行启动区。虽然程丽莎对这些专业名词一知半解,但她意识到,未来东莞将建成大湾区的创新高地,她的知识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9月15日,程丽莎和电子科技大学其他63名研究生来到东莞交流培训,未来两年,他们都将在这里学习、生活,产学合一。第一次进入公司项目组的时候,她知道这次的选择是做对了,“来之前我一直忐忑不安,但公司的氛围和组内环境让我打消了疑虑,这里尊重人才,尊重技术,作风务实,绝不允许任何一个组内成员掉队,遇到不懂或不会的时候,组里的企业导师会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程丽莎说。
 
  比起程丽莎的犹豫,已经来莞交流一年零三个月的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黄仲逸就坚定多了。家乡在广西的黄仲逸从小就对珠三角充满向往,她说:“很小的时候我的家人就告诉我东莞经济发达,所以当学校通知可以来东莞交换的时候,我马上就申请了这个项目。”
 
  第二个吸引黄仲逸的是东莞开出的人才条件,比起其他可选择的交换城市,黄仲逸认为自己在东莞受到更多重视。“来这边一年多,公司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从住宿、吃饭到交通,基本是‘保姆式’的服务。正因为有这样的保障,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很少,心思都扑在项目上,希望早日做出成果。”黄仲逸表示,来东莞之前也曾考虑过未来去广深发展,但广深两城的生活成本令她望而却步,相比之下,东莞是个相当“亲民”的城市。
 
  现在,在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特电子”)交流的黄仲逸正在做熔断测试体系的自动化管理系统项目,她希望通过企业、学校和自身的三方合力,将自己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对于来莞交流的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而言,离开成都来到东莞,不仅意味着地域的变化,更是学习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在学校,研究生们终日埋首于实验室,论文是检验真才实学的唯一指标,但到了东莞,这一标准变得丰富多元起来,光有论文还不行,企业要求把研究做在工程之中,把实验室的数据搬到实际生产上来。
 
  “来这里真的挺不一样的,在成都我每天关心的是SCI和EI,生怕发不了好论文,但东莞这边很务实,企业导师告诉我们,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在企业里,对我很有启发。”程丽莎说。
 
  黄仲逸对此也深有同感,她表示,以前的考核标准是论文,现在的考核标准是专利,“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但论文偏虚一些,会去探讨可能存在的突破和技术可能性,而专利务实,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直接反映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之中。”
 
  记者从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了解到,东莞名校研究生专项实行双导师制,每名研究生都配备一位学校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目前,东莞已建立起企业导师库,共认定四批导师410名,推动26家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践的企业达265家,覆盖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与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
 
  论文和专利的碰撞在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系主任张天良的眼中更加深刻。张天良认为,专利和论文并不冲突,任何一篇高水平论文发表之前,都可以先申请专利。此外,高校和企业一样,也非常注重专利的申请。学生同处企业和高校两个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优势,既发表论文也申请专利,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今年,张天良也参加了“东莞专项”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看着这些优秀的研究生来莞交流培训,他的心中充满自豪。“打通成都到东莞这条人才通道,对我们双方都大有裨益。一方面能让匹配的专家教授深入企业了解到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支招;另一方面也能让高校的技术研究更好地落地,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与企业联合攻关的项目机会,为提升技术价值创造平台。”
 
  “除此之外,联合培养研究生也是校企之间非常重要的桥梁,企业的技术需求能通过在企业实习的研究生随时由校内导师带回高校,高校导师可以借助自身学术圈交流优势和技术资源整合优势,及时在校内或者领域内为企业找到匹配的技术研发团队。这种机制把高校与企业有机地融为一体,‘理论+应用’的协同模式能实现推动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双赢。”张天良说。
 
  来到东莞之后,这一批研究生迅速投入各个项目组中,热火朝天地开展各自的科研计划,有时甚至连周末都不放过。“对于项目组而言,周末的时间也很宝贵,早一天投产就早一天产生效益,我们的收入也就有保障。”程丽莎说。
 
  目前,程丽莎主导一款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项目研发,计划研发一款面向自动化企业制造设备的全自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研发成功之后,可以用于实现访问设备获取设备信息或者控制设备。
 
  程丽莎告诉记者,工厂里有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和人类需要健康检查一样,机器也需要时刻监测来确认它们是否良好运行,她做的项目相当于给这些设备配上了“心电监护仪”和“体征监测仪”,对收集到的设备信息做加工处理后,可以实时呈现设备运行状态,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异常预警、老化预警等功能。
 
  “这个项目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很有价值,大型企业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个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带来排查压力和经济损失。但配备上我们研发的系统,就能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程丽莎说。
 
  另一边,黄仲逸参与了熔断测试体系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项目研发。她和项目组合作设计实现一个管理测试项目,用于实现测试数据的管理及后期数据的分析。
 
  一根小小的保险丝,对于黄仲逸所在的贝特电子而言相当于“生命线”,而黄仲逸的工作,就是收集这条“生命线”的各种数据,以保障产品顺利更新迭代。“自动化管理系统相当于一个大筐,把产品的数据全部收集进里面,再分类、加工、处理,让前一代产品的数据可以迁移到下一代产品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流程。”黄仲逸说。
 
  在结束了一天的“硬核”科研之后,这群未来的工程师们走出项目组,奔向都市圈,开始自己充满烟火气息的私人生活。
 
  到东莞才一月有余的程丽莎十分想念四川的火锅,所幸的是,东莞是一座文化多元、饮食丰富的城市,川味小馆遍地开花,辛苦科研之后慰劳一顿自己的胃,程丽莎顿时觉得轻松了不少。以后她还打算游览东莞的自然景观,“趁着好天气,我想去水濂山、银瓶山、观音山、旗峰山走走逛逛”。
 
  黄仲逸去过鸦片战争博物馆和33小镇这些景点,“东莞是一座很有历史气息的城市,这里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空闲的时候会追寻这些痕迹,丰富自己的生活,也便于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黄仲逸说。
 
  去与留,是摆在来莞交流学习研究生面前的最终问题。
 
  两年的时间、悉心的指导、产学结合的方式,这群来莞交流学习的研究生受益良多。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和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人均发表论文1.76篇,取得专利1.12个。电子科技大学对2018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对研究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为100%。
 
  既然如此,研究生们愿不愿意留在东莞呢?受访者们普遍表示,未来他们愿意留在东莞发展。
 
  “我有很大概率会留下来,因为东莞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从成都到东莞,最触动我的一件事是这里的年轻人真的很多,大概占到我所见的人比例的90%。作为年轻人,我愿意留在这里生活。”程丽莎说。
 
  而黄仲逸早早就确定了来东莞定居的想法,她相信东莞会发展成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在这里定居相当于一次稳赚不赔的投资。
 
  “我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看好东莞在大湾区占据的独特地位,现在这里正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新迭代,以及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未来可期。”黄仲逸说。
 
  诚如黄仲逸所言,昔日的“世界工厂”,正焕发新颜。从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到世界杯上的足球、“大力神杯”纪念品、世界杯系列钥匙圈……“东莞制造”与世界已经有了密切联系。但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的背景下,这座拥有“世界工厂”美誉的城市正逐步建立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
 
  在这一转型期,人才是强劲的“发动机”和“推进器”,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下一步,东莞还将推进高校拜访,扩大高水平的合作高校院所规模;强化联合培养,争取更多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加强品牌建设,争取承办更多高水平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会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优秀企业与优秀学生的奖励制度,形成品牌示范效应。
 
  从古至今,世界级的大都市无一不是资金、技术、服务、人才密集之地,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从一定程度上说,人力资本将重塑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近年来,东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并谋划高端服务业在莞落地,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高端产业格局。良好的产业格局需要与之配套的人才结构,为此,东莞释放政策红利,致力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
 
  2017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发起成立,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积极探索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截至今年8月,该中心累计吸引来自全球128所名校的1518名研究生,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
 
  实体经济是根基,服务业反过来支持实体经济向好向快发展。在积极引培工业人才的同时,今年9月,东莞召开的“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会议介绍了产业链跃升助推专项计划,其中包括现代服务业引培扶持。东莞将从创新发展外贸服务,融合发展金融服务,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力提升工业设计服务,着力提升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等5个方面发力,致力打造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产业体系。除此之外,东莞将继续释放政策红利,吸引服务业企业在莞落地,现代服务人才在莞发展。
 
  深厚的制造业基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以及政府高瞻远瞩的人才布局形成一套“组合拳”,未来,东莞将向着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目标奋勇前进。(记者 曹丽娟)(来源:东莞时间网)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