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宗措村:“向阳而生”的新过法

国内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11-03 09:51:12

  夕阳西下,边巴迎着喜马拉雅北麓入秋的疾风,一边打乌尔朵(藏语,牧人赶牛羊的投石工具),一边大声吆喝着赶羊群回圈。尽管长年风吹日晒在他脸上留下一道道“沟壑”,在海拔4400米的草场,心情欢快的边巴仍健步如飞。
 
  今年47岁的边巴,是西藏日喀则市宗措村村民。他还有个身份,是村里岗巴羊养殖合作社的“首席羊倌”。放了30多年羊的他,加盟合作社后第一次有了真金白银的收入,他说:“还是合作力量大!”
 
  边巴所在的宗措村,是定日县尼辖乡乡政府驻地。尼辖,藏语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然而,因地处偏僻、无霜期短、风沙大、荒漠化严重等原因,这座距离珠穆朗玛峰不足百公里的村庄,似乎从未体验“向阳而生”的温暖。
 
  几个月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驻宗措村工作队队长刘国亮初来乍到,就听说了村里不堪回首的往事。
 
  “别人家的青稞长在地里,而在宗措村,不少人家的粮食却长在拇指上。”刘国亮说,以前每到青黄不接时节,村民们成群结队外出乞讨。“双手伸出大拇指,说出‘咕叽咕叽’(藏语,请求的意思)的乞讨语,就这样把青稞讨回家。”前几年宗措村的乞讨现象虽然少了,但全村人均收入在县里仍排名倒数。
 
  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让这座远近有名的贫困村出现转机。
 
  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后,距离中尼边境不远的宗措村震后重建。全体村民搬出危旧住房,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又在上级帮助下,筹划起了产业发展。打破资源匮乏瓶颈,成立合作社集中养羊,成了村里的新选择。
 
  村党支部书记索朗亲自挂帅,出资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干部外出学习,回村后又马不停蹄走家串户,发动村民入股加盟。发现村民们犹豫不决,索朗书记拍着胸脯承诺:“入股的人赚了是自己的,赔了算在我头上。”2019年3月,宗措村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运转。
 
  边巴是宗措村最大的养羊户。他将全家80头绵羊折价入股后,凭借丰富经验被聘为合作社的放牧员。在新岗位上,边巴接触到了全新养殖方法:合作社引进良种,不断优化羊群品质;放牧时合理分群,避免绵羊觅食时饱饿不均;进入冬季,合作社减少外出放牧时间,购进草料在羊舍内补饲……
 
  由于饲养得当,第一批绵羊出栏,平均每只比边巴之前养的重十几斤,岗巴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的特征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索朗介绍,成立当年,合作社收入就达73万元,今年以来收入已超过100万元,预计年底全村户均分红可达万元以上。
 
  以前边巴自己放牧时,一年到头除了宰十多只羊供全家食用外,基本没有收入。加盟合作社后,他一年工资就有2.8万元,今年80只羊的入股分红更是有望达到4万元。
 
  边巴对他的“羊倌”工作特别上心。“放自家的羊,丢失几只顶多被哥哥骂一顿。”他说,“现在放集体的羊,可不敢被野狼、猞猁叼走。”聊不到几分钟,边巴就“丢”下记者,跑着追赶已经走远的羊群。
 
  除了助力增收,合作社的科学、集中养殖还最大限度保护了草场,宗措村的劳动力也因此得到解放,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已经从过去的三四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尼辖乡乡长李庆华说,村民们过去是各自为战,现在逐渐形成了集体意识,“今年合作社扩建羊舍,大家出工出劳,平时碰到赶羊装车、卸运牧草等临时任务,很多人会无偿帮忙。”
 
  一家合作社改变了贫困村的面貌,索朗说,村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村民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才是真正的“向阳而生”。
 
  索朗透露,正是看好集体合作的潜力,村民们将全部土地入股了合作社。“通过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宗措村的日子将会越过越好。”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