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迈上科技创新全新阶段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11-09 16:10:31
  东莞将迈上科技创新全新阶段
 
  11月4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最后一天,在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的未来展望厅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云计算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国杰拿出手机让随行记者拍照,记录下这一刻。
 
  15年前,李国杰院士首次来到东莞松山湖考察,自此和东莞“结缘”,见证了东莞,尤其是松山湖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之势。
 
  自2005年“科技东莞”工程正式启动,东莞开启联合高校院所、检测技术机构的合作共建之路,先后引入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
 
  近10年来,东莞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初的246家,飙升至2020年的621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飙升24倍,科技创新呈星火燎原之势;
 
  未来,随着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科研工作加速推进,东莞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这座制造业名城将迈上科技创新的全新阶段。 
 
  2005年,李国杰院士受东莞市邀请来到松山湖考察。在此之前,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国杰院士和东莞党政代表团进行了首次接触。
 
  彼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的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大多数城市,正在经历一场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和创新。
 
  李国杰院士的到来,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播撒下科技创新的“火种”——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就在这一年,在距离松山湖管委会一路之隔的松山湖创新科技园里,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广东省科技厅和东莞市政府联合创建的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成为东莞推进转型升级的标志性事件。
 
  “建立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亟须转型的东莞加工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把该研究院打造为中国科学院技术转化的平台。”李国杰院士谈及落地东莞发展的原因时表示,在当时的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仍然是一个新鲜而陌生的名词。
 
  今年已有77岁高龄的李国杰院士对首次来到东莞松山湖的记忆深刻。“当时,我们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松山湖还是一片待开发之地。”
 
  “好山好水好寂寞。” 之后几年来到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现在是人才大数据项目带头人的马军峰这样形容当时的松山湖高新区,“当时,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吃饭要到管委会去。”
 
  6年后的2011年,以李国杰院士为带头人的“广东省云计算国际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入驻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这一新型研发机构。这也成为院士播撒下的第二个科技创新的火种。
 
  该中心系中国科学院与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型云计算研发机构,是中科院唯一的院级云计算产业化基地,汇聚了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电子所、自动化所、声学所、网络信息中心等8个院所的云计算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设备,拥有国内首个自主产权的云计算平台,形成了云计算研发、创新、运营、产业育成的基地。
 
  梳理东莞科技创新的历程可知,在引入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之后的2006年,“科技东莞”工程正式启动。东莞开启了联合高校院所、检测技术机构的合作共建之路。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等一大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落地东莞松山湖,科技创新的资源加速集聚。
 
  新型研发机构对东莞科技创新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200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考察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时表示,该院的建设发展与东莞的产业需求是一致的,应继续作为开展中科院广东省全面战略合作的重点,并将其作为云计算发展的核心基地,鼓励、调动、吸引中科院相关资源到东莞与该院开展合作,形成聚集效应。
 
  在东莞引入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同时,影响东莞未来科技创新数十年发展的重磅事件也在李国杰院士来到东莞两年后发生。
 
  2007年2月13日,中科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暨广东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向国家申请在广东省东莞市建设我国首台、世界一流的脉冲中子科学综合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
 
  “我们公司从2012年开始就带领虎彩印艺‘二次创业’,制定了数字印刷+互联网的战略方向,决心从传统To B 的模式转向To C。为此,公司决定打造5大核心能力:智能工厂+大平台+大数据+智慧物流+区块链,迄今已经投入了超过6亿元进行数字能力建设。今年,虎彩印艺的第一条5G产线已经投产”。
 
  在院士峰会期间,东莞报业传媒集团举办的“院士邀您喝咖啡”活动上,虎彩印艺董事长陈成稳等4位企业家和李国杰院士展开深度讨论。
 
  “我知道虎彩印艺,在业界闯出了不小的名堂。”李国杰院士对虎彩印艺的成功转型予以肯定。
 
  作为深耕印刷行业31年的老牌莞企,虎彩印艺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成为东莞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优秀代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组数据可以显现东莞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之势。据《2009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初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246家。
 
  截至2020年6月,东莞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6217家、1957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1.9个和3.3个百分点,分别达54.2%和42.2%。其中,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上相比2010年飙升24倍。
 
  与此同时,众多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带来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样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自2011年成立以来,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已孵化企业超300家,自主研发出二十几个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和系统,在全国5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就在院士峰会刚刚举行的两天之后,四大省级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我们已经协助9个样板工厂团队顺利成立5家有限合伙企业和10家产业化公司,后续团队的企业也在陆续注册中。”广东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总经理徐坚表示,当前育成中心服务形式主要包括高标准服务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承接政府下放职能、服务产业推动发展,以及发起大湾区新材料企业培育行动计划。
 
  今年8月,东莞在原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再添一家新型研发机构。8月4日,浙江工业大学广东群欣研究院在松山湖高新区成立。
 
  今年5月,东莞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搭建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桥梁,推动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
 
  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程中心388家,市级工程中心22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90家。
 
  从东莞发展模式转型的“拐点”之际播撒科技创新的“火种”,眼看着松山湖高新区从一片荒地到高企林立,新型研发机构遍地开花,李国杰院士对于东莞,尤其松山湖的发展予以极大肯定。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近年来的发展很快,很了不起。”李国杰院士直言,在全国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里,松山湖高新区因为松山湖科学城这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可能性。
 
  东莞,这座昔日的“制造业之都”,从15年前发力科技创新,点燃星星之火,集聚10年发展,已呈燎原之势。
 
  两年前退休的李国杰院士,现在的生活基本在北京和东莞两地,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他更多时间在东莞居住。
 
  作为最早“结缘”东莞的院士,连续三年在东莞举行的院士峰会,李国杰自然成为出席的院士之一。
 
  李国杰院士对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给予厚望。“我是看着松山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蓬勃发展的局面的。”李国杰院士表示,作为东莞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松山湖从规划之初就体现出东莞在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
 
  因为松山湖科学城,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脱颖而出”离不开东莞的长远谋划和布局,离不开东莞发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决心和信心。
 
  近两年来,东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今年7月,东莞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闻发布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的“1”,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4大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根据政策,东莞将主要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求,聚焦瓶颈问题,有所侧重,串珠成链,聚焦发力。
 
  9月底,东莞市委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等5个方向,高起点、全方面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在李国杰院士看来,东莞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需要依托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优势,发力基础研究,努力向原始创新策源地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对于东莞而言,原有的雄厚制造业基础仍然是东莞的本土特色、本土优势,东莞应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依托现有的优势,在该领域获得更为长足的进步,持续占据国内国际的领先位置。
 
  李国杰院士表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应该探索走一条从市场倒推到科研院校的发展路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下,应该着力把广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倒推向科技研发,进而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落地。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会是意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对于东莞和松山湖的科技创新的未来充满期许。
 
  2020年院士峰会已圆满落幕,李国杰等众多院士在东莞的科技创新之路仍在持续前行,为东莞,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最强力量。(记者 张华桥)(来源:i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