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厚植人才发展优势

生活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0-12-24 09:53:09
  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厚植人才发展优势
 
  2019年7月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获批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紧抓人才第一资源,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重点创新引才模式,以“技能人才之都”为引领,统筹落实“广东技工”工程,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为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   推动引才模式向市场化转变
 
  更加注重整合政府、中介和企业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特别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形成更有效的引才模式,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1.1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改革
 
  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简化审批流程,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316家,从业人员1.16人,2019年服务用人单位14.3万家次,服务人员700多万人次,营收54.36亿元,纳税1.15亿元。
 
  1.2 建设全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在松山湖光大·We谷C2栋“松山湖人才大厦”建成全市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吸引25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涉及高端人才访寻、人才测评、人才培训等业务,进一步提升了人才服务的层次。
 
  1.3 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引才动力
 
  企业是用人主体、最具引才动力,中介机构最具活力和市场敏锐度。针对企业、中介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人才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各类主体,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分别给予不同标准的引才奖励,比如2017年特色人才修订后,新增特色人才引才奖励,按照特色人才的5个类别,给予企事业单位2—50万元不等的引才奖励,目前,已发放特色人才引才奖励1518万元,涉及138人。
 
  二   推动人才评价向社会化转变
 
  坚持“谁用人、谁评价”的导向,在国家和省的制度框架下,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更好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人才的能力和业绩,逐步把人才评价“话语权”交给用人主体、交给市场,使人才评价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
 
  2.1 争取两个副高职称评审权下放
 
  借助实验区建设契机,积极向省争取副高职称评审权下放。去年10月,成功向省争取到了建筑工程技术副高职称评审权的下放,今年6月5日—9日,组织开展了首次评审工作,共有404人参评,最终226人通过,评审工作得到了省的好评。今年,又成功争取到卫生系列副高职称评审权下放。
 
  2.2 推进职称评审权下放单位组织工作
 
  逐步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社会组织承接,已将建筑、机电、电子、轻化、水利、电力、林业、畜牧兽医、环保等9个专业下放给8个组织承接;同时,推动工研院、电研院、智研院等3家科研院所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在省评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自主确定评审标准,并自行组建专家开展评审。
 
  2.3 组织开发技能培训标准规范
 
  积极参与国标省标开发,与人社部劳科院合作开发1个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2个“粤菜师傅”省级专项考核规范。组建270人的职业能力建设专家库,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开发69个东莞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全面推广使用。在17家企业和技师学院铺开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家试点企业首批自主认定172名技能人才。
 
  2.4 创新高技能人才选树评价模式
 
  突破按照学历、资格证书为主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能力和贡献,在全省率先建立“首席技师”选育模式,对在企业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选树为“首席技师”并进行培育,目前,已累计选树400名“首席技师”。2019年,在“首席技师”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又评定首批10名“莞邑工匠”。
 
  三   推动人才培养向产业化转变
 
  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方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技能人才,实现就业产业有机结合。
 
  3.1 建立“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33个镇街、园区立足专业镇建设需求和特色产业特点,采取财政资助方式,用好企业、行业协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平台,大规模开展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今年,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又实施“一镇一品”产业人才线上培训补贴政策,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引导企业、院校、机构推动线下培训项目转为线上实施。2018年以来培训超过48万人,形成虎门服装、石碣电子信息、松山湖工业机器人等特色培训品牌。
 
  3.2 创新建立生产性技能实训模式
 
  市高训中心突破学校与企业实训分开的传统模式,率先探索将政府实训平台与学校、企业相结合,实训课程更加契合企业生产需求。去年率先建立实训分基地建设模式,在职业院校等建设实训分基地,今年新建4家分基地,累计建成13个分基地,形成“市高训中心+实训分基地”的实训平台体系,年实训量超过20万人次,实训设备使用率超过90%,两项指标在全国实训中心位居前列,市高训中心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3 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
 
  市技师学院成为国家首批试点单位,与2家企业合作,顺利完成试点任务。今年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支持企业和院校、机构采取“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技能人才,今年共有46家企业4184名员工备案。
 
  四   推动培养标准向国际化转变
 
  对标国际最好、最优,引进先进理念、标准和体系,为我所用,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4.1 率先开启实体化国际合作办学
 
  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英国等先进职教模式和国际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莞建立6个“培训鉴定中心”,学生无需出国,即可在莞参加与国外同步的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获得高含金量的证书。目前,开设国际合作班104个,涉及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智能化控制等29个专业,在校生3480人,已向社会输送1355名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其中43人选派到德国戴姆勒集团就业。
 
  4.2 加快本土化应用落地
 
  借鉴bbw“学习型工厂”模式,引企入教,以企业产品为教学载体,把培训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紧密连接,共建19个“学习型工厂”。吸收先进课程标准体系,推动11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并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理念,打破学科体系限制,组建8个二级学院,每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产业链,根据产业链需求开发新培养标准。
 
  五   推动引育平台向多元化转变
 
  围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人才,搭建多层次的平台载体,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5.1 建立中高端人才培育平台
 
  实施博士后人才培养政策,对企业、科研机构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35万元、35万元的建站资助,对新进站博士后人才提供为期两年、每年15万元资助,目前,全市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7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419名。支持建立博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50万元建站资助,目前,已建立43个省级博士工作站,在站博士252名。
 
  5.2 建立毕业生企业对接平台
 
  建立8个国内人才工作站,打造“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名企名校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品牌化活动平台,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提供洽谈对接平台,特别是今年,采取线上“直播”等方式,开展“2020年东莞市校企合作洽谈会”云上洽谈,举办12场不同主题直播活动,直播观看超过140万人次,全国有408家院校与1345家东莞企业通过平台开展对接,提供岗位5.52万个,30.21万人次参与洽谈,达成就业意向3.27万人次。依托青年公寓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入驻大学生提供免费住宿以及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岗位匹配、创业项目对接等系列精准服务。
 
  5.3 建立技能人才培育平台
 
  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技师工作站”,给予30万元建站资助,对站内技术带头人给予每人5000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开展师带徒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目前,全市建立102个“技师工作站”,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更加明显。扶持技工院校加快发展,目前,技工院校由15年的3所增加到8所,在校生达3.09万人,接近15年的1.9倍,技工院校主阵地作用持续增强。
 
  5.4 建立竞赛选拔培育平台
 
  建立常态化技能竞赛机制,每年围绕制造业工种举办一批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干、以赛促培,2019年有2人获得2个世界性技能竞赛金奖。今年,首次争取到世赛烘焙全国选拔赛、世赛工业4.0全国选拔赛、国赛烘焙项目以及国赛智能楼宇管理员项目承办资格,东莞承办世赛全国选拔赛和国赛的项目数量仅次于广州、深圳,排在第三位。技师学院工业4.0等4个基地获省推荐为世赛国家集训基地,首次承办3项全国技能大赛,全市 3个项目4人参赛,获得一银一铜。
 
  六   推动技能培训向品质化转变
 
  以“技能人才之都”为引领,统筹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各项工程,紧贴产业需求,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技能培训质量。
 
  6.1 完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
 
  首次出台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资助办法,对引进符合紧缺急需目录的高技能人才,按高级技师1万元/人、技师5000元/人给予补贴,填补多年来技能人才引进政策空白,构建了“1+10”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6.2 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
 
  今年,实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职工线上适岗培训补贴政策,每人每年最高补贴1000元,目前企业职工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备案33.72万人次,人数位居全省前列。开展技能提升培训,764人次申领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153.59万元。
 
  6.3 开展营销类人才培训
 
  结合线上经济快速发展,启动实施“培”你“赢”销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将营销类培训项目,优先纳入补贴性培训政策,支持企业自行组织或委托院校、机构、行业协会等开展电子商务、视频主播、广告营销、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供应链等营销类培训项目,目前,已开展营销类培训2.75万人。
 
  6.4 实施“粤菜师傅”工程
 
  全省率先联合电视媒体打造“创业粤菜·品出东莞”竞赛品牌,东莞市在去年第二届大湾区“粤菜师傅”竞赛中,获奖数量及奖金均名列全省第二,编写2本省级培训教材,建设8个省级培养平台,开展“粤菜师傅”培训7291人次,发放1.7亿元小额创业贷款支持879人开办小型餐饮机构。协助拍摄《寻味东莞》美食记录片。编撰《莞色莞味》《岭南家庭餐制作技能》。组建全省地市首个“粤菜师傅”教育联盟。
 
  6.5 实施“南粤家政”工程
 
  实施“南粤家政”工程。开展家政类培训2.37万人次,市技师学院获评省培训基地,引进德国养老护理专业,投入780多万建设模拟养老院实训室。智通到家成为省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参与制定省多项标准。牵头编写《岭南家庭餐制作技能》和《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教材。
 
  接下来,东莞将紧抓“三区”叠加的历史机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人才链,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引才模式,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好局面。(作者: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来源:东莞政研与改革)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