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先生背后的误区与斗争

汽车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08-12 12:50:14
  Mazda6阿特兹车主谭先生,用一箱油从无锡跑到北京的文章引广泛争议。有的认为绝对不可能,理由是厂家公布的数据,以及网上查找到的油耗都比谭先生的经历测算出的要高,因此谭先生所云百公里大约5升的油耗不靠谱。有的媒体用模拟的方式进行复现,结果百公里油耗居然低到4.6升。到底谁是谁非?
 
 
  油耗讨论的误区
 
  油耗打假的文章和说法很多,基本上是基于自己驾驶的油耗来否定厂家公布的油耗,甚至推翻工信部发布的油耗。其实,这种讨论中缺少了一个基本要素,那就是讨论油耗的限制条件。
 
  工信部是用十五工况法对整车进行油耗测试,简单地说,就是在试验设备上,在恒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模拟城市工况、乡间工况和城市工况,其中包括加速、减速、高速、低速等诸多行驶方式,按照不同路况的比例计算出一款车的综合油耗。
 
  但我们在日常行驶中,谁也无法达到工信部的测试环境和测试里程比例,加之不同驾驶者的驾驶习惯不同,油耗自然不同。因此我们消费者感知的油耗和工信部发布的油耗不一样,和美国、欧洲市场公布的油耗、厂家公布的油耗都不一样。
 
  回到谭先生从无锡跑到北京的油耗问题上来,也是同样的问题,即讨论问题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即1100公里不堵车,“稳速”行驶。如果不设先决条件,那么关于油耗的讨论就变成抬杠了,把一件很科学的事变得纠缠不清了。
 
  节能的路线斗争
 
  不相信Mazda6阿特兹能跑出这样的油耗来,从技术角度解读,其深层次原因是不相信自然吸气发动机能够获得如此油耗,因为此前没有这样的油耗记录。说深了,也是在节能领域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
 
  在节能领域,一条思路是走新能源车的道路,在节能上另辟蹊径。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技术路线。最能挑战Mazda6阿特兹百公里5升油耗的例证是,某品牌在央视上打出的广告,一位白领驾驶者着一辆混合动力车,从城里回到家乡,路上不堵车,百公里油耗5.3升。难道Mazda6阿特兹还能比混合动力车省油吗?
 
 
  其实,混合动力车之所以省油,主要省在加速的时候能够使用电瓶的动力,刹车的时候能够回收制动的能量,而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车的发动机非常陈旧,电瓶也不是目前重量比较轻的锂离子电瓶。由于电瓶比较重,因此在行驶中要消耗很多能量,这就决定了混合动力车比传统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油耗低很多。但在和拥有新技术的动力系统相比,结果就是另一回事了。
 
  节能的另一条路线是,通过改变燃烧机理等综合措施,挖掘现有动力系统的节能潜力。这里面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小排量涡轮增压+直喷技术;另一条是高压缩比发动机技术,正如Mazda6阿特兹所采用的创驰蓝天技术发动机。涡轮增压+直喷技术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汽马自达刚刚推出的CX-7采用的也是涡轮增压+直喷技术。目前已经有几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涡轮增压+直喷技术,所差的是动力指标各有不同,耐久性指标各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比简单的涡轮增压技术节能,甚至超过混合动力技术。
 
  Mazda6阿特兹采用的创驰蓝天技术实际上是一组节能技术的总称,其中包括高压缩比发动机、节能的自动变速箱、启停系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采用低滚阻轮胎,以及轻量化车身和低风阻系数的车身设计等。或者说,是用一套组合拳去对垒混合动力技术路线,以确保和其他传统汽车一样拥有低于混合动力的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较好的动力指标和节能指标。这个技术目前是马自达独有的技术,该技术最大的难点在于,消除了在高压缩比情况下,发动机产生爆震的问题。
 
  F1赛车对发动机的要求就两条,一是节能,减少中间加油的时间;二是动力性强,以超越对手。要实现这两条,采用高压缩比技术,是F1赛车发动机的必由之路。F1发动机的问题在于,转速太高,寿命短,因此无法用于民用车。而马自达的工程师因为太执着了,用了很多年时间的暗自努力,这才找到了将F1技术用于民用车的窍门。当然,自动变速箱上的革新也是很牛的一件事,居然使业界主流的AT技术创造性的达成了2大突破性功效——极大的缩短了换挡时间,降低了油耗。
 
  换言之,是马自达人在业界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实现了可能,并开发出了独有的技术路线,才有了谭先生一箱油跑1100公里的奇迹,才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实,争论永远是与技术进步相伴生的音符,只是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必须设置个前提。
 
  由谭先生用一箱油从无锡开到北京引发的争论很有意义,由此引申出两条技术路线的争议,这无论对汽车新技术的普及,还是对促进技术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厂家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此次争议,千万不要简单地用正面、负面的概念去甄别网友的说法,而是站在行业技术进步的角度去看待此次争议。相信,此次争议有意无意间普及了创驰蓝天技术,或许将对提升Mazda6阿特兹的销售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