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说市]退市机制警示违规企业 设红线保油价难保效益

理财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采集侠  2016-04-01 08:18:56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博元退市无悬念跌停 首天成交不足一千手

  作为A股历史上第一家因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被强制退市的公司,*ST博元29日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证券简称已变为“退市博元”,涨跌幅限制为10%。29日开盘后,退市博元毫无悬念地跌停,到收盘,仍有5100万股卖单封住跌停板,全天成交只有区区的99900股,占比还不到千分之二。回顾*ST博元去年被暂停上市前一个多月时间里(2015年3月31日至2015年5月14日),股价曾出现两轮暴跌暴涨。在*ST博元翻云覆雨之际,职业玩家们纷纷押宝杀入。如去年4月份庄春虹通过司法划转方式,以1.5亿元的巨资拿下*ST博元第一大股东位置。数据显示,截至29日开盘前,庄春虹账上仍持有500万股*ST博元。按照当时7.52元/股的接盘价计算,经过一个跌停板后,退市博元报收5.90元,这500万股账面上已蒸发810万元。

  因违规退市的“第一股”,终于尝到了苦果。跌停板的封住,只让9万多股成为幸运儿,占比不到千分之二。中国资本市场的怪现象之一,就是亏损股不臭,ST股常常成为一票难求的香饽饽。暂停上市的一个多月里,依然有赌徒般的投资者拼死进入,押宝的是这只不死鸟找到重组机会、卖壳发财。然而在监管部门“动真格”的大局下,这只股还是死了,死的干脆利索,把一批赌客、投机客堵在里面,理论上说,按目前速度,至少还要五百个交易日才能逃出,所以出逃基本上不可能。现在看来,违规要受重罚、违规要强制退市不再是口号和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真心地说一句:此类垃圾股还是少碰为妙;如果非要炒作,还是仔细挑选一些重组有谱,或是扭亏有望的ST股。对严重违规的公司,则更是要慎之又慎。

  油价暴跌油企陷困境 设红线保价难保效益

  随着3月29日晚间中石化年报披露,国内三大石油巨头2015年的“成绩单”全部亮相。受累于国际油价近乎腰斩,“三桶油”赚钱能力大不如前,净利润合计为994.67亿元(人民币,下同),平均日赚2.73亿元,与2014年日赚5.88亿元相比大幅下滑54%。其中,中石油以净利降幅66.9%的成绩垫底,创2007年上市以来最惨。2014年唯一净利实现正增长的中海油,也暴降66.4%沦落为“难兄难弟”。而中石化则靠着炼油收益超十倍的增幅实现业绩“逆袭”,净利降幅从2014年的29%缩小至8.9%。在这种情况下,昔日财大气粗的“三桶油”不得不勒紧裤带过冬,2015年资本支出同比削减三成左右,降薪也不可避免,员工人均年收入降低约六千元到1万元。而今年以来,油价仍在低位震荡,油企的日子将更难过,资本支出进一步压缩,关停部分油田不可避免。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眼看每桶30美元不保,却由于汇率、中东局势等因素,暂时停止了暴跌,小幅回到大约每桶40美元的价位。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的石油产业甚至整个能源行业,日子都非常难过,相关的领域,特别是新能源开发,都到了生死边缘,难以为继。从油价政策看,每桶40美元成了生死线,到了40美元油价再跌也不会下调国内油价——这在客观上保护了三大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稳定的利润,有了这个政策,才让三大石油公司的报表好看了些,虽然利润大幅下降,但不至于走向亏损。

  退市机制警示违规企业 正常运营勿踩法规红线

  随着*ST博元退市,我国证券市场首家因为触及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情形被终止上市的公司已经出现,而上市公司以后想要再以“低成本”来钻法规的空子越来越难,而受到监管机构调查的违规公司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自今年1月1日至3月28日,已经有5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立案调查事项进展暨风险提示公告》或收到了监管机构立案调查的公告,原因主要是由于涉嫌违反证券相关法律法规。报道说,根据沪深两交易所的既有规则,12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将被警示退市风险,同时参照目前的实际案例和监管动向,共有84只个股可能涉及暂时或终止上市风险,风险类型包括财务指标不及格、信披违规被调查和其它违规情况。

  不久前,监管部门对媒体报道的已经被认定将要退市公司名单进行否认,但是,博元虽然是第一家违规公司退市,但绝不是最后一家。从监管部门的决心看,这种退市发出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大,今后违规企业退市也许不再是大新闻。作为上市企业,君子爱财一定要取之有道,违法违规的事情绝不能干;作为投资者,对于问题企业一定要多方考察、仔细调研,慎重出手投资。从避免投资者损失的角度出发,重组或借壳只要符合法规,也许会皆大欢喜,但是从维护市场秩序、杀一儆百的要求看,勒令违规企业退市必不可少。虽然监管机构对媒体报道的退市企业名单进行了否认,但是,监管部门在信息准确、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是要尽早将信息公诸于世,以期对投资者进行正确引导。

  多家地方国企主动出售股权 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需迈大步

  近期,地方国资类上市公司整合动作频频。有意思的是,尽管所处省份不同,但相关国资股东的运作思路却颇为一致,即为了促进旗下上市公司能够更好更快发展、实现战略转型或扭亏脱困,国资股东纷纷选择“让股引援”的方式,为上市公司引入实力股东,甚至不惜“退位让贤”。在继*ST狮头、钱江摩托之后,上工申贝国资股东的售股计划成为这一运作思路的最新例证。比如,已停牌一月有余的上工申贝披露,根据公司控股股东浦东新区国资委最新通知,后者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上工申贝6000万股A股股份(约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94%)。目前,浦东新区国资委共持有上工申贝10539.54万股A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21%。由此不难发现,若本次股权转让事宜顺利实施,或将导致上工申贝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变更。

  国资企业如何改革,是个多方关注、难度很大的工作。前一阶段,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收效似乎不大,由于没有顶层设计,也没有更详细的操作层面解释,也没有很清楚的未来蓝图展示,让企业感到茫然。实际上,“让股引援”基本上不是主动行为,而是让经济运营现实逼出来的。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一些传统行业效益下滑的背景下,资金紧缺、市场逼仄的状况愈发严重,这对转型升级和改制创新来说,或许是个外在推动力。不难发现,相当多的国有控股企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和采掘业等领域,简单的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的措施已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大规模改制、国有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退出、引入多种所有制的投资者介入,或许能够提高转型升级的成功率。而一股独大则使企业的回旋余地很小。实际上,改革往往是被形势倒逼出来的,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这个道理。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