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存在水土不服问题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08-05 09:25:18

  东莞引进高层次人才企业存在水土不服问题
 
  近日,东莞出台多项人才政策,人力资源部门在各镇街巡回宣讲,希望以政策的比较优势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才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命题再次摆在东莞面前。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强调,实施人才战略,党委政府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将人才集聚在东莞,创新驱动才有支撑,转型升级才有前提和基础。
 
  人因城聚,城以才兴。那么,东莞人才结构调整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走访发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东莞面临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人才支撑,而摆在东莞面前的,还有技术人才高薪难求、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为代表的中层人才缺乏、高层次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
 
  利用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快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这是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展现出的创新能力与优势。
 
  近年来,大量高层次人才借助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将实验室里的项目走向市场,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产业化的过程,需要经过科研成果、新材料的小试、中试阶段,所需实验设备成本高,加之缺乏对接市场的渠道,由高层次人才初创的企业往往也有成长的烦恼。而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磨合与培养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现状1
 
  政府投入不断加大 高层次人才迅速聚集
 
  武剑辉是东莞市引进第二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之一,他不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烂在实验室,他选择了创业。2012年,武剑辉在东莞创建了广东睿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注册资金1000万元。
 
  创业之初,他作为领军人才,得到东莞市政府300万元资助。公司成立前三年,团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研发中,彩超、贝贝胎心仪、多功能分析仪、健康鼠标先后问世。
 
  为吸引像武剑辉一样的创新创业人才,东莞近年来不断加强人才经费投入保障,2012年起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共5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各镇街(园区)每年按照不低于财政收入3%的比例建立人才专项资金。为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近年来累计向在莞的省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提供市财政配套资助3.1亿元。
 
  与广州、深圳相比,东莞高校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创新型人才缺乏。对此,东莞加大人才平台的建设和创新力度,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如今在莞创业的武剑辉,最初被引进也是在东莞与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电子科技研究院。
 
  “新型研发机构为东莞打造的聚集高层次人才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氛围。”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告诉记者,研究院在东莞创办6年多来,技术研发团队从30人扩充到600多人,引进人才中不乏“千人学者”、海外知名高校教授。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东莞的经济发展是持续的,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需要多少高层次人才,很难去做一个静态的判断。不过,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一个固定的人口最优结构,而是东莞需要形成可持续的,吸引高层人才进入东莞的环境和用好用活人才的机制。
 
  困境2
 
  项目产业化过程漫长 人才引进面临难题
 
  人才引进之后,项目的落地依然面临困难与挑战,在莞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由于在高校、医院工作多年,武剑辉对医院影像设备的研发非常在行,也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最近几年公司已经研发出了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彩超设备、胎心仪、多功能分析仪、健康鼠标,均申请了专利。
 
  “我们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如今最大的问题是医用设备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做设备的检测和临床的检测,产品要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才能够注册,获得许可后才可以推向市场。”让他感到郁闷的是,这个过程实在太漫长。
 
  如今,武剑辉的团队虽然研发出了很多产品,但都在等候注册。为了跟上市场,他只能与其他取得了产品注册资质的公司合作,由睿超提供核心的技术部件,然后一起推向市场。
 
  另一位创业的博士石金博的公司也在松山湖,这家名为李群自动化的智能设备生产研发企业,在今年4月完成了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领投方为著名的赛富基金。
 
  “从一个专注于钻研技术的学生到一个创业者,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必须面对身份的转变,去思考更复杂更长远的问题。”在她看来,资金并不是高层次人才创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因为好的企业应该自己能够造血,而不是单纯靠外部资金。
 
  令她感到困扰的是,公司人才招聘的问题。石金博说,如今,虽然公司的员工已经有两百多人,技术研发人员占比也近一半,但人才数量依然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发展。
 
  有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大约一半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招聘人才的困难。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称,受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人才“虹吸效应”的影响,再加上东莞市整体科研氛围尚待加强,机构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
 
  “东莞没有非常优秀的大学,对于一些高学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要从其他的地方把他们引进过来,往往要花更大的代价,”她说,“更何况我们是制造业企业,不像互联网企业那样能够给几倍工资”。
 
  同样位于松山湖的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可谓高层次人才的集中地,该中心有4名院士、60名博士、120名硕士,其他都是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来说,钱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技术专家有这个钱,你找到他不一定来。而且,这些专家的能力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还要看他们认不认同企业文化,最后能不能留下来。”
 
  为了解决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云计算中心已经建立起了内部培训体系,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设了一个是软件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专业的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点,由北京派老师过来直接授课。
 
  方向3
 
  对接市场需专业团队资源帮助
 
  据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在莞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技术方面都非常拔尖,他们擅长于技术及研究工作,而对市场的敏锐度及成果的应用性把握等方面能力则较为薄弱,需要专业的管理运营团队来操盘运作,然而不少新型研发机构表示较为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武剑辉告诉记者,技术和市场之间是有差距的,怎样更好地结合市场、做适合市场的产品,还是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的。在他看来,仅仅做技术的开发、研发,比较简单,但要做成产品的话考虑的方面有很多。
 
  “你的技术很好,但是市场要看的不仅是技术,外观也很重要。很多做研发的人只注重内部的技术,但很多产品内部技术都相似,不是技术好就能卖得好,用户对外观的感觉会决定产品的价值。”武剑辉坦言,自己在这方面走了不少的弯路,还好深圳和东莞都有比较强大的工业设计资源,如今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据了解,虽然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才取得量多质优的科研成果,但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情况却不尽理想。
 
  在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人事处的副处长徐开丰看来,云计算中心的专家们有时候太注重技术了,在专利、论文方面都很多,项目的市场化前景也很好,但就是很难推起来。
 
  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之前中心有个孵化项目叫“童学会”,由一位从美国引进的专家带头研发,这个APP平台能够为学生、家长、学校三方提供互动:老师能够通过APP布置作业分享照片,家长能够看到学生的运动轨迹,家长通过与老师的互动,了解小孩在学校里面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等。
 
  这个软件在首期主要推向幼儿园,在这位美国专家看来,为幼儿园提供这样的免费增值服务,在推广上应该没有难度,因为在国外幼儿园竞争激烈,这能够成为学校的加分项,吸引学生入读。
 
  “没想到的是,如今中国的幼儿园根本不愁生源,好的幼儿园家长们抢着去,因此学校也没动力去用这个软件,老师也嫌增加工作量,于是项目在市场推进的时候遇到极大的麻烦。”徐开丰说。后来,经过云计算中心商业战略专家团队的讨论后,该项目转型为消防设备巡查监控,巡查的保安只需要在巡查点扫描条形码,就能够方便地上传消防设备的状况,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云端做信息化的管理。
 
  “转型后,这个项目在短短7个月时间内,已经和各地的物业管理公司签下了1千万平方米的服务合同,转型得到了成功。”徐开丰说,对于这些科研专家来说,做市场仍是薄弱项,有专业的市场团队的资源帮助,可以让他们的项目事半功倍。
 
  数 据
 
  东莞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广东省前列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首先依靠的是人才。截至2015年底,东莞拥有高层次人才7.5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广东省前列。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1人、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4人。
 
  虽然东莞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效果显著,但与一些地方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截至2015年7月,苏州市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共有187人,而东莞市入选的却只有19人。(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