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电子——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企业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08-15 08:35:53

  高伟电子——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2年落户东莞,2015年成功上市,韩资企业高伟光学电子有限公司在20多年间从一家从事玩具生产的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型为电子半导体企业。目前,公司是全球移动设备相机模块的主要供货商,光学镜片等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已成为全球第六大相机模块供货商。
 
  从来料加工到掌握核心技术,从为人代工到自主生产,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伟电子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成功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莞通过积极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新体系,打破加工贸易企业外来技术依赖,引进“三重”项目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方式,推动全市1万余家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在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国内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双重不利因素的挤压下,东莞外贸逆势飘红。数据显示,去年,东莞进出口总额10407.7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国前五名城市第一。其中,出口6435.3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连续两年排全国前四位城市第一。
 
  以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东莞在“突围”中期待华丽“转身”。
 
  企业升级
 
  科研投入不断增加
 
  进入8月,由易事特集团提供整体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的深圳地铁工程全面进入运营阶段。这是继创下国内多项行业纪录的深圳地铁11号线后,双方合作再度升级,易事特为深铁集团全网运营的“大脑”提供强劲的整体电力保障。
 
  而在此前,易事特还拿下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的“不间断电源”项目。在业界看来,中标美国这个项目,意味着他们取得了全球地铁和轨道交通的通行证。随之而来的是欧美多个国家的地铁项目,都向他伸来“橄榄枝”。
 
  “十年前,易事特主要做贴牌加工,利润不到3%;如今做自己的品牌,像美国的无人驾驶地铁项目,净利润已接近30%,一跃成为行业龙头老大。”易事特集团董事长何思模说,易事特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创新。
 
  在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海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的高精尖产品——液态金属,“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因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力、耐腐蚀及可压铸成型的特点,台一盈拓生产的液态金属将重点开发手表和smart watch等奢侈品市场。
 
  从电火花机起家,台一盈拓在20年间转型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机械零部件、数控机床及装置、数控机器人、电脑软件硬件及其周边装置于一体的企业,靠的也是创新。杨海表示,目前,企业专职研发人员达50多人,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0%。
 
  越来越多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像易事特、台一盈拓一样致力创新,谋求更高的利润份额,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数据显示,东莞研发投入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目前,东莞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
 
  以转向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成为东莞外资企业的共识。高伟光学上市后,公司社长金甲喆表示,完成本次香港上市后,计划利用上市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在东莞扩大投资、提升产能、升级生产线,进一步增强高伟光学的综合实力,通过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路。
 
  虽然受大环境影响,今年东莞外贸形势未见好转,但外商企业的投资流向值却释放出良好信号。今年初,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任重诚告诉记者,近年来外商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自动化生产和产品开发上,以2015年为例,外资在科研技术行业投资增长135%,总量是2013年的3倍,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长。
 
  品牌崛起
 
  从“单纯贴牌”到“自主品牌”
 
  近日,智高文创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东莞首家上市的文具企业。这家专业从事学生文具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企业,由“智高文具”成功转型而来。
 
  从传统的文具加工、生产企业到文化创意企业,智高完成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文化的转型之路。智高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佛江介绍说,做产品就像放烟花一样,商业周期短,红利转眼即逝,还面临着不断被山寨、模仿的侵权问题。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智高开始加大培育建设品牌力度,打造了拥有自主产权的卡通造型几百款,包括智高、KK兔、宝乐办公用品等系列品牌产品,卖起了品牌。今年,智高建成了IP产业生态圈,已拥有各项专利186项,迈上了规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的新征程。
 
  与智高一样,东莞大伟成记玩具有限公司在建厂之初就立下决心,从最初的代工逐步向打造自主品牌过渡,经历艰难的转型,大伟成记尝到了甜头。目前,该公司自主品牌产品的营收已经达到公司收入的90%。
 
  在东莞松山湖,掩映在湖光山色间的华为终端总部现雏形。2015年,该项目工业总产值达808.53亿元,预计投产后业务收入将超1000亿元。不远处,中集集团打造的中集智谷产业园,数十家知名品牌企业先后入驻。
 
  当人们对东莞的印象还停留在“来料加工、借船出海”时,像智高文创、大伟成记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东莞企业在市场上逐渐打响品牌,打破人们以往对东莞只会做贴牌加工的印象。
 
  事实上,传统低端的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从加工贸易到一般贸易,企业的生产自主性更强,最显著的标志是从贴牌生产到打造自主品牌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东莞一般贸易占比已由2010年的13.7%上升到2015年的36.6%。
 
  拥有自主品牌的莞企,近年来也迅速壮大成长为行业“巨头”。2008年以来,东莞年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零起步,到现在已有12家。尤其是最近3年,东莞纳入重大建设项目且投资在1亿美元或6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产业项目多达171个,总投资约3760亿元,预计新增产值约11500亿元。
 
  抢占先机
 
  创新载体加速聚集
 
  8月8日,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下称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在东莞松山湖举行“虚拟现实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挂牌仪式。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主任季统凯在仪式上表示,虚拟现实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是在已经成立的9个分中心和研究院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形势和热点,精心打造的高科技公共服务和产业育成平台,将努力占领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聚合技术和人才,在“创新、创业、创富”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
 
  虚拟现实技术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是通往多个产业至高点的重要渠道。据介绍,虚拟现实研究院成立后,将抓住机遇,从研发、硬件、应用等三方面入手,组建公共研发平台、高端人才团队,让更多更好的项目落地、转化,为东莞市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东莞,像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共有31家,它们的加速聚集,正在成为东莞产业生态圈的源头发动机,激发出强大的产业新动力。据介绍,这27家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东莞家具、毛织、电子制造、模具等行业的企业超过2万家,吸引各类人才2200多人,引进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40多家。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是由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之一。这位知名的创业导师,孵化出了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最大市场份额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李泽湘瞄准机器人产业,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先后进驻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家企业。其中,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瞄准东莞庞大的食品行业,研发打造食品机器人。这家公司在今年4月完成了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领投方为著名的赛富基金。
 
  新型研发机构对准的是东莞产业的痛点。东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已形成了产业链,整个产业的发展已走到了全国前列。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研发资源分散,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中科院云计算中心负责人介绍,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成立则将致力于机器人名牌系列产品、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集成技术、下一代互联网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旨在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成为东莞市智能制造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为东莞市的科技创新打造又一新引擎。
 
  不仅是与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正在向东莞集聚。据东莞市商务局通报,2015年全年,东莞市外资企业共设立研发机构1482个,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占全市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81.6%。传统行业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共有856家传统行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占全市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数量的57.8%。
 
  机器换人
 
  换来制造业新优势
 
  对于位居全国电路板民营企业第一的东莞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来自低廉的价格及出色的品质;产品如今占领国内智能手机电路板市场份额的15%-20%。公司行政总裁曾国权坦言,价格优势主要得益于“机器换人”——企业先后投入了3.5亿元用于机器换人,使企业的产值提高了30%。
 
  在大朗镇德尔能的厂房里,其二代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投入使用,该生产线可以让6个人取代原来33个人的工作,促使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品质获得大幅提升。德尔能计划在今年投入1500万元在三代生产线的研发设计上。
 
  在东莞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不少企业遇到用工成本高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难题,但在被认为“对症下药”的“机器换人”过程中,有部分企业已经解决了成长的烦恼,重新找到了竞争优势。
 
  专注精密构件制造的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正推进智能化改造,建设无人工厂。这家企业的客户包括三星、亚马逊、索尼、中兴、华为等知名企业。据预测,整个项目正式投入运行后,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不良率降低30%。
 
  无独有偶,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松山湖(生态园)周边设立占地近百亩的两个制造基地,并且推进无人工厂建设。
 
  “机器换人”带来的制造业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以东莞为例,最新数据显示,东莞“机器换人”目前累计申报项目831个,总投资66.9亿元,带动全市技术改造投资总额231.2亿元,增长85.6%。预计该批“机器换人”项目完成后可减少用工4.4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8%,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8.6%。
 
  近期,为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东莞连放大招大力推进融资租赁工作,出台系列政策。政策指出,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机器换人”,计划在三年内该比例实现六成。
 
  记者日前深入东莞调研发现,这里的制造企业正在纷纷通过“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并从产业链上游的智能装备制造到下游的机器人应用全面布局,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版图。
 
  东莞市经信局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东莞机器人产业在“机器换人”的带动下迅速壮大,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从2012年的100家达到今天的400多家,实现年度工业总产值约26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并引进培育大连机床、李群自动化、拓普斯达等一批具有核心关键零部件研发能力的企业项目,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产学研平台载体,智能装备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这些推进智能设备使用的企业,本身也正在成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参与者之一。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景说,自东莞重点推进“机器换人”以来,该公司高端数控机床的产量飙升,2015年该公司营业收入预计达12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
 
  ■记者手记
 
  以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978年,港资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建厂,成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这标志着东莞农村工业化就此起步,也标志着五湖四海的蓝领工人在此用辛勤汗水换取财富的开始。随着东莞加工贸易的壮大,人们一度用“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来形容东莞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但近年来,快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靠简单的来料加工就能活得滋润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政府部门与企业都意识到,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创新发展,就难以立足。基于客观现实,东莞对于转型的需求、对于创新的需求,来得更加紧迫。
 
  最先遇到困难,也最先破题解决——自2008年起,东莞就在全国首创了“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崭新模式,探索出了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2010年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继续在转型升级道路上先行先试。
 
  特别是近两年,东莞在以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企业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拥有自主品牌不断增加、创新载体不断聚集、利用技术手段换来制造业的新优势,初步实现了以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从依靠粗放型外延扩张向集约内生优化转变,从依靠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共同拉动转变。
 
  数据显示,东莞从事过加工贸易的企业曾超过1万家,目前仅剩4000多家。东莞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数据体现的是“质”的提升,经过转型升级,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华丽转身。(记者 靳延明)(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