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工地挖出400年前古棺 墓主或是僧侣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1-17 09:05:07

  东莞一工地挖出400年前古棺 墓主或是僧侣 
 
  这几天,东莞的微信朋友圈都被黄江镇一工地挖出的明朝古棺刷屏了。坟墓规模巨大,位置极佳,而且装潢十分豪华。这口单棺被挖出来后,当地村民现场开棺后被吓了一跳,遗容清晰完整。初步证实,墓地主人是一名僧侣,出土的山地一直被当地村民称为“和尚坟”。目前,考古团队介入,专家说,百年古棺在东莞本地还是比较多的,但像这么完整的,却很少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出土古棺的地方位于黄江梅塘社区,这个工地建成后是华师大附属东莞学校。昨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工地,挖出古棺的地方已经被填平。正在工地作业的工人都表示有听闻此事,发现后,他们立即告知了当地村民,由当地村民负责处理后面的事。“棺木那些都被村民拉到附近的庙宇放着,考古人员也来勘察过。”作业的工人说。
 
  记者随后来到北门巷西的观音古庙,拆开后的棺木摆在庙宇右侧,棺材外层是石灰构造,并无腐烂的迹象,大概六百斤,当时8个人才把这棺木搬回来。由于开棺后,尸体无法继续保存,村民便将尸骨存放在罐子里,放在寺庙附近供奉。当时参与处理的村民黄先生说,棺木的密封性非常好,棺木是用几个木栓锁住的,打开之后确实吓了一跳,整个尸身还是保存得比较完好,一个清晰的轮廓可以辨析得出来,尸体面部轮廓清晰可见五官和牙齿,棺内有积液,下半身肉身出现腐烂现象仅剩下骨架。
 
  黄先生猜测,棺木里面的积液应该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古时候的人用的“防腐剂”,应该是用各种中草药熬制成的液体。村民黄先生说,古棺搬过来后,附近家具厂老板也来看过,棺木用料是金丝柳木,非东莞出产。
 
  古棺搬回观音古庙后,村民为了防止古文物被盗,他们把一些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碑文放在房间保存起来。记者从村民拉回来的一块碑文上看到,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但还是能够依稀看到,“享年三十六岁”,“大明万历戊午岁”,也就是说,这个墓主是明朝末期的,换算成公历,就是1618年,距今整整400年。
 
  这个安葬在古墓里的人到底是谁?从古尸的衣着服饰,还有现场出土的碑文,可以判断墓主很有可能是一名僧人,葬于大明万历戊午年,享年36岁。有专家也指出,百年古棺在东莞本地还是比较多的,但像这么完整的,却很少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按照村民的说法,出土古棺的地方以前有个八角塔。“我以前去山上抓蛇的时候看到过,很豪华。因为植物很茂盛,没有走近看过。”村民黄先生说,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把这座山叫做“和尚坟”,这个名字的来源很有可能就是跟这个墓地有关。
 
  现年91岁的陈老爷子也说,他以前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山叫“和尚坟”,这个古棺的出现算是解开了村民的一些谜。陈老爷子说,他小时候就曾听老人说,以前村里有一个“和尚屋”,每年收获的季节,就会有和尚来这里住。村里以前有一些田地就是这些和尚的,他们在寺庙修行,把田地租给村民住,收获的季节就过来向村民收租。这个墓主的身份已经证实是一名僧人,很有可能就是当初住在“和尚屋”的和尚。
 
  记者了解到,离这个古墓最近的寺庙是东莞黄江芙蓉寺,位于黄江镇宝山森林公园内,而这座寺庙始建于明朝末期崇祯十二年仲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史料载,该寺兴盛于清朝中近期,衰落于清朝末期,凋敝于民国中期,毁于解放前夕。考古人员后来也发现了一盒用灰砂包裹的圹志,上面记载了这个僧人的名字、别号、师承等信息,至于来自哪个寺庙,暂时无法得知。
 
  对于黄江出土明代古棺的事,昨日下午,东莞博物馆给出简单的解释,经调查证实,该墓是明万历戊午年,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从出土的墓碑和圹志释读,墓为某“和尚之塔”,别号谌如,享年三十六岁。这个出土的并非东莞最早和保存完好的古尸,事实上,寮步钟松雪家族墓群、大岭山、桥头古尸,年代都比该墓年代早且保存更完好。由于明清特殊的灰砂包裹内棺的葬俗,很好地隔绝空气氧化,加之深埋的恒温恒湿条件,使得有机质文物得到较好的保存。
 
  东莞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张海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明清的一些墓葬都是采取一个灰砂包裹的,灰砂包裹可以做到隔绝外部空气,保存墓葬和尸体。至于里面的积液,可能是地下水渗透进去,然后在里面又进行了氧化。(记者 刘辉龙 韩成良 陈奕启)(来源:南方都市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