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奔向东莞 揭秘东莞的“聚才密钥”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1-28 11:58:56
  800万元!东莞电研院引进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为带头人的“云计算团队”获得如此资助,让人们看到了2016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含金量和影响力。
 
  从最初的一个人,到汇聚一支近百名高层次人才的团队,9年间,东莞电研院成为这座城市人才高地正在不断筑起的一个缩影和片断。
 
  从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出席2016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时强调“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才高地”,到前不久市领导问计、问需于高层次人才,再到今年“1 N”人才政策体系的密集加码,这一系列言论、行动、举措,说明此刻的东莞,正从30多年前的引资为主朝着向引资、引智、引技并重方向转变。
 
  人才奔向东莞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蜂拥而至,表明东莞是创新创业创富的一块“福地”。
 
  与7年前人才流量相比,给陈雷霆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的博士群体正如“鱼”一般涌向东莞。
 
  在人才进驻呈井喷之势的局面下,上周召开的2016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给了外界一个观察东莞引才、用才、惜才的机会。
 
  49家企事业单位推出18个合作项目,提供近200个高端人才岗位需求,不少单位开出上百万年薪招揽人才——在这次高层次人才周上,东莞不仅提供“用武之地”,还提供可观“薪水”以及配套政策。这套“平台薪水政策”的组合,不仅吸引了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学府的博士,就连剑桥、杜克、麻省理工、斯坦福、日本早稻田等世界名校的博士及博士后,也赶到现场与用人单位洽谈。
 
  “放在过去,不敢想象。”作为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院长,陈雷霆2007年8月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来到松山湖创业,如今快十个年头。在他看来,当今是高层次人才来东莞创新创业创富的黄金时期。
 
  陈雷霆笑着告诉东莞日报记者,电研院从无到有,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再到汇聚成一股创新创业力量,其实就能够勾画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到东莞发展的一个脉络。回想刚到东莞的半年间,陈雷霆深入东莞镇街500多家企业调研,发现“世界工厂”的拳头制造业缺芯片、缺核心技术,生产线缺数字化、缺自动化、缺信息化。
 
  陈雷霆大胆地提出“换芯”“换线”的设想。沿着这个思路一干就是十年,如今电研院已成为华南区域校地共建公共平台的典型代表和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一面旗帜。“近十年间,引进博士教授以上的人才近百名。”陈雷霆如是说。电研院已成为松山湖凝聚高端人才的宝地。
 
  当陈雷霆教授在松山湖大展拳脚时,甘子钊院士正带领团队在企石镇组建高科技企业。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物理学家甘子钊带领14人的团队进入东莞,将多个实验室研发成果形成产品,攻克技术难关并打破国际垄断,核心产品远销海内外。如今高层次人才队伍包括院士1名、教授级别人员6名、博士13名、硕士12名。
 
  在甘子钊的牵引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国义教授带着自己的8名博士生及硕士生来到东莞。其中,研发部主任贾传宇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直接到东莞工作。而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刘鹏,个人专利超过40项,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台三片基HVPE设备,在201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2016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蜂拥而至,表明东莞是创新创业创富的一块“福地”。
 
  “拉力”和“推力”
 
  在政策上,东莞密集加码。今年又在往年的基础上制定了13项政策,最终形成了包括180多项政策的市镇一体联动的人才政策体系升级版。
 
  高层次人才为何青睐东莞?为什么愿意来到东莞创新创业创富?
 
  对于陈雷霆来说,对东莞属于“一见钟情”。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人才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会相互产生“推力”和“拉力”。
 
  “以前一直呆在高校教学、搞研发,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研发成果很难走出实验室。”陈雷霆到东莞创办电研院,一切都是水到渠。他说,东莞有成套的人才扶持政策,有完善的产业链,毗邻港澳,地处广深之间,交通方便,气候适宜,兼具天时、地利、人和,是创新创业创富的风水宝地。
 
  作为东莞特色人才(一级人才),陈雷霆在东莞购房补贴最高可达150万元。此外,创新创业人才在科技研发、创业创新、生活待遇、子女上学等多个方面享受特殊政策或“绿色通道”。对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的扶持和奖励。而对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可获得一次性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立项资助。
 
  事实上,为了吸引人才到东莞发展,并扎根东莞工作生活,近年来,东莞在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招揽、服务、留住人才制度化,先后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成功打造了“1 N”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引才、用才、留才的“链式效应”。在2011年,提出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每年投入10亿元,打造“人才型城市”。
 
  今年6月,市委书记吕业升履新东莞不久,就担任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任第一副组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至24个。仅今年,全市就有15位市领导参与走访高层次人才活动,领导干部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272名,面对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政策上,东莞密集加码。今年又在往年的基础上制定了配套资助、创业贷款贴息等13项配套实施细则及办理规程。在市一级的带动下,各镇街也积极行动,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形成了包括180多项政策的市镇一体联动的人才政策体系升级版。
 
  作为直接受益者,陈雷霆对东莞的人才政策印象特别深刻,“我去过很多城市,东莞的人才政策是最接地气的”。初创型科研企业缺资金,东莞每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的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开展科技创新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东莞为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实施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对于国内国际顶尖人才,甚至可以灵活到一人一策。在陈雷霆看来,这就是吸引人才强有劲的拉力。
 
  而年近八旬的甘子钊院士,对东莞也有一份特别的好印象。他告诉记者:“东莞政府办事效率高,非常务实,对人才也特别尊重,机制灵活,产业配套也比较齐全,企业家多是实干派。”这深深地吸引了甘子钊团队放弃“北上广”而来到东莞。
 
  “裂变效应”
 
  引进一个人才,就等同于引进一支团队,最终会引领一个产业。东莞开始从30多年前的引资为主向引资与引智并重的方向转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更关键的是,凤凰来了还会下一窝金蛋,孵化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一个高层次人才,可以组建一支高素质团队,引领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陈雷霆就是高层次人才在东莞的一个缩影。
 
  今年29岁的俞春华,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1年,俞春华在导师李泽湘教授的引导下,当时研究生还没毕业的他就落户松山湖,创建了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小型、轻量级的并联机器人研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成功开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工业机器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成为国内机器人行业的一匹“黑马”。创业时不足10人的团队,如今壮大成200多人的规模,其中研发团队超过100人。仅去年一年,机器人销量就超过100台,实现2000万元营业额,企业每年的营收以300%的速度增长,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传奇。
 
  位于企石镇的中镓科技,2009年才创立,2010年就获批建博士后工作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甘子钊院士的带领下,先后建成国内第一条GaN(氮化镓)衬底材料生产线和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线,同时还建成了一个国内规模最大的衬底材料研发和制造基地。年产值2010年为1000万元,到2015年则达到2.5亿元。
 
  今年10月,道睿石墨烯研究院在道滘镇正式挂牌,这是东莞市唯一一家集石墨烯制备、应用、性能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科研机构,填补了东莞石墨烯材料研发检测领域的空白。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蔡金明博士担任石墨烯研究院院长,蔡金明博士及其团队从事石墨烯研究十余年,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蔡金明告诉记者,东莞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好地方,在东莞挂牌成立石墨烯研究院,则迈出了石墨烯应用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质性一步。
 
  而陈雷霆来到东莞组建电研院,那时团队不足10人。如今,他引进并组建了一支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由近百名专家教授组成研发团队,引进近20个顶尖技术团队,持股孵化29家高科技企业,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型集群”成功迈向“创造型集群”。
 
  高层次人才相继扎根东莞,无论是在科研成果转化,还是在创新创业方面,都填补了诸多空白。正如陈雷霆所言,引进一名人才,组建一个团队,创办一家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凝聚一方人才,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追随东莞,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原动力和活力,也为一大批企业创新创业带来了新气象。如今,这种现象不仅仅停留在市级层面,高层次人才在各镇街、各园区也如鱼得水。陈雷霆团队的“云计算”应用项目已记录东莞800多万人的健康数据,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怕”的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正是这些新产业、新领域的迅速发展,为东莞转型升级注入新气象。
 
  打造人才高地
 
  一系列人才政策密集加码,正是东莞构筑人才高地的催化剂。2016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为东莞打造人才高地写下最好的注脚。
 
  在这次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花开慧博士告诉记者:“当时确认来东莞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有29名,大家看好东莞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东莞营商环境好,创新创业氛围深厚,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企业家也非常务实。”
 
  的确,人才创业创新的“小气候”终究离不开城市的“大环境”。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桂昭明认为,要集聚较多的高科技人才来创新创业,政府可在人才流动、创业扶持、股权激励、专业资格互认、签证居留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最终形成与国际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环境。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怿建言东莞,结合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特色优势,探索海外人才咨询、创业、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创立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外人才离岸创业范式,吸引国外高科技人才扎堆来莞。
 
  时下,打造人才高地已是城市竞争共识,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有识之士认为,东莞要始终保持一种政策的先发优势,始终保持一种机制的灵活优势,始终保持一种服务的比较优势,方能保持“看得准、引得进、留得住”态势,把东莞打造成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才高地。
 
  打造人才高地,东莞正在行动。在刚刚闭幕的2016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专门服务人才的大型综合体——东莞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正式启用,集聚了“服务、交流、展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六大功能,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服务对象不仅面向“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专家、东莞市特色人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归国留学人才、博士、博士后、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还包括东莞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
 
  人才高地的形成需要时间,离不开政策高地的呼应。2016年市委1号文中,东莞提出将以超常规措施扶持东莞理工学院展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从2016年起,5年内将由省市共投入35亿元,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计划,东莞将把引进海外人才、领军人才、创新科研团队等作为重点,打造高端人才高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15万人,比2015年翻一倍,同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达到45个。
  
  一系列人才政策密集加码,正是东莞构筑人才高地的催化剂。而2016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42个国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参加路演,260多名海内外博士亲临洽谈会现场,这为东莞打造人才高地写下最好的注脚。(来源:东莞日报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