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回家”志愿者累计助近千名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

公益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5-05 09:10:27
 
  “让爱回家”志愿者累计助近千名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张世伟没有休息。他带领着100多名“让爱回家”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到东莞和深圳的各大天桥下寻找流浪汉。16年来,先后有近千名流浪人员在他的帮助下与家人团聚。
 
  在东莞塘厦镇的一处僻静的小门店,是“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的临时办公室。这是去年5月,张世伟花950元租下的,墙壁上挂满了多年来经他帮助回家的流浪人员家属送的锦旗。“我们最近几年已经不收锦旗了,太多了,根本没地方放。”如今,加入他团队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达到3000名。
 
  张世伟曾经答应妻子,出来打工20年后回老家种田,但现在看来,他可能要“食言”了,因为他实在放不下手上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张世伟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人,今年39岁,来莞打工已20个年头。皮肤黝黑的他,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
 
  5月1日下午3时,在东莞塘厦一处天桥下,两名40多岁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正在吃捡来的盒饭。张世伟老远就朝他们挥挥手,他蹲下身来,递给两人一瓶矿泉水。“老乡,哪里人啊?”但对方只是吃饭,不作声。
 
  2001年,东莞石碣,一个60多岁的阿姨躺在地上自言自语。好心的张世伟上前询问,原来老人家迷路了。他赶紧打电话报警,原来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已经找他三四天了,老人的儿子握着他的手表示感谢。他没想到,一个电话竟然能换来一个家庭的破镜重圆。从此,张世伟走上了救助流浪者之路。
 
  1997年中专毕业后,张世伟本有机会上大专,但因为家里太穷,他只好辍学来广东讨生活。从虎门到厚街,前后晃悠了两个月他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那是他一生中最潦倒的日子,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连白面馒头都吃不起,晚上住在厚街的山上,这段经历让他深知流浪汉的苦。
 
  张世伟“专职”帮助流浪汉,转折点在2008年。这一年,他弟弟因病去世,留下年仅1岁的侄女,弟弟去世后的前半年,母亲经常跑到坟上大哭,眼睛总是肿的。张世伟深感失去孩子对家庭的伤害。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尽全力帮助流浪汉回家。
 
  张世伟过起了另外一种生活。每个周末,他带着志愿者到东莞他掌握到的流浪汉聚集地,跟流浪汉们打成一片。
 
  去年3月,他建了几个帮流浪者找家人的QQ群。不料,声势越来越大,不少走丢家人的群众都跑来找他。如今,张世伟在深圳民政部门成功注册了“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这个民间公益组织吸引了近3000名志愿者加入,在广东省的多数城市,都有该组织的志愿者。今年以来,“让爱回家”已成功帮助140多个流浪人员与家人团聚。
 
  从2001年第一次做好事算起,16年来,张世伟先后帮助近千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和流浪者接触,张世伟被骂过,甚至被攻击过。“我帮助流浪汉没有别的技巧,就是用真心对待他们,不说把他们当亲人,起码把他们当朋友对待。”张世伟说。
 
  张世伟印象深刻的是流浪者赵海亮。赵海亮刚被发现时,他对外界十分抵触,张世伟给他送水和吃的,都被拒绝了。对方甚至对张世伟破口大骂,把他赶走。有一天,张世伟看到赵海亮捡了半瓶酒在喝,才得知他喜欢喝酒。第二天,张世伟就买了两瓶酒和他一起喝。经过两天的接触,张世伟才得到两句有用的话:他叫赵海亮,家住河南开封。有一段时间,为了获得他的信任,他还和赵海亮同吃同住。后来,张世伟通过网友和警方的帮忙,找到了赵海亮的亲人,最终帮助他回家。
 
  妻子王玉玲和张世伟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他们代理一些家电的售后服务。对于丈夫的做法她不太支持。王玉玲说,丈夫除了在流浪汉身上花钱外,还经常把流浪汉往家里带,甚至在家里吃饭、洗澡,“带一个流浪汉回家,你就一整晚都没得睡,整晚得看着他,直到他的家人从老家赶过来。”
 
  张世伟有两个儿子,大的15岁,小的13岁,2008年,张世伟的弟弟去世后,侄女也由张世伟抚养。经过20年的打拼,张世伟的月收入达到1万多元,但要养活3个孩子和两位老人,手头还是紧巴巴的。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东莞塘厦一间2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中。为了多一些收入,张世伟曾同时干了7份兼职。
 
  去年,夫妻俩把这些年来攒下的十多万元买了一辆车,原本打算做网约车补贴家用。但如今,张世伟把车子全部用来拉流浪汉。“他每个周末都开着车去深圳、东莞拉流浪汉过来,每个月光油费就要倒贴2000多元。车子买了一年多,我一回都没有坐过。”王玉玲说,每到张世伟得知流浪汉的家人联系上了,他就会高兴地惊叫起来,比中了彩票还高兴。张世伟花在帮助流浪者寻找家人上的钱,少说也有几十万元。“如果他这些年来不去救助流浪汉,早就凑足买房的首付了。”
 
  在张世伟看来,每一个流浪者背后都是一个破损的家庭。帮助一个流浪者找到家人,他都觉得自己挽救了一个家庭,这种成就感让他干劲十足。
 
  2016年11月15日晚,张世伟和志愿者叶树添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的一处桥底下,见到了一名身材瘦削的流浪汉。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张世伟上前去跟他套近乎。但这名流浪汉戒备心很强,根本不搭理他。
 
  此后的一个星期,张世伟每天都来和这名男子聊天,这名男子开始打消戒备。他说他的名字叫杨涛,是绍兴人,2003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后来身份证和毕业证丢了,怎么也找不到工作,只好四处流浪。张世伟提出可以帮杨涛办身份证,杨涛喜出望外。第二天,他就联系了杨涛所给地址的村委会,找到了他家人的电话。
 
  原来,37岁的杨涛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从2004年起,杨涛便不辞而别,自此十多年间与家人失去联系。
 
  杨涛的父亲杨斌今年72岁,14年来为了这个失踪的儿子,老人家操碎了心。他曾无数次跑到派出所做人口失踪登记和查询,由于一直未发现杨涛的身份证使用记录,他觉得杨涛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把他的名字从老家户口簿上去掉了。
 
  2017年1月15日,经过两个月的马拉松式“攻关”。杨斌和杨涛的四叔一起来到深圳。杨斌说,这一路上他都没睡着,因为单从张世伟提供的照片上,他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不是自己的亲儿子杨涛,只是感觉有些像。想到即将见到阔别十多年的儿子,他既兴奋又紧张,一路上他喝了几瓶酒。
 
  当杨涛开口的那一刻,杨斌确信,这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他离开再多年,口音变不了,我一听就能听出来。”杨斌两眼一红,抱住杨涛大喊:“我的儿啊,你这些年受罪了。”看到七旬老父亲出现在眼前,杨涛吃了一惊。“爸,你怎么在这里?”他边说边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白发苍苍的杨斌也终于把持不住,老泪纵横。那一刻,张世伟觉得,自己两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张世伟告诉记者,如今街头的流浪者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智力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的,他们记不清老家在哪里。
 
  第二种,是网瘾少年。“有的年轻人几个月吃喝拉撒都在黑网吧,产生网瘾,常年不与外界接触,语言和社交功能就会退化,时间久了就丧失了斗志,在社会上流浪。”张世伟说,因为网络成瘾成为流浪汉的,占了救助者的1/3。
 
  第三种,则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年轻人,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说到这里,张世伟忍不住长叹了一口气,“我们救助过很多大学生,一开始到社会上雄心万丈,但一段时间后,他们觉得现实跟自己想象的差距太大,没脸回去见父母,就住在天桥下面或桥洞里面,开始了流浪生涯。”
 
  2016年10月6日,在东莞塘厦花园街一银行门口,张世伟和妻子发现一个神情呆滞的年轻人,他一只脚穿着皮鞋,另一只脚穿着运动鞋,袜子也是两种颜色,身上破旧不堪。他说他名叫李俊,身份证丢了,找不到工作,流浪了很多年,也找了很多次临时工作,但每次老板都不给钱。“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家?他说没有身份证,没有钱怎么回?我再问他这么多年不回家,难道就不想自己的父母?李俊说,自己这么落魄,哪里还有脸回去。”
 
  张世伟说,可以帮他办身份证,他拿出笔记本,让李俊写他的地址,张世伟觉得李俊的字飘逸清秀,不像是个没文化的人。
 
  他把李俊带回家,在住处附近给他租了一间房子。按李俊提供的地址,打电话到合肥益民街派出所,但益民街派出所说李俊提供的地址不对,他又多次打电话给合肥庐阳区公安局,依然无果。
 
  无奈之下,他加入了合肥志愿者群和合肥义工群,合肥交友群等。进群后,他不断地发李俊的相片和身份信息。终于有一个自称是李俊大学同学的人打来了电话。他说,六七年前,李俊突然从他们所有同学的视野中消失。没想到李俊会在东莞流浪。
 
  后来,李俊的哥哥来到了东莞。当他拿出李俊的安徽大学毕业证书时,张世伟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过让张世伟感到难过的是,李俊已经没有对生活的自信,他变得消沉,“帮一个流浪汉回家容易,但要帮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却难上加难。”
 
  对于“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的未来,张世伟也有自己的思考。按照他的想法,为了帮助更多流浪者,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身边的流浪人员,并收集信息。争取在2017年年底,在全国每一个乡镇或社区都成立一个让爱回家工作室,为流浪者提供帮助。
 
  第二步,建立纯民间的救助体系。吸收社会资源,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建立民间救助站,收养无家可归的老人、流浪人员。
 
  第三步,设计开发出具有定位功能的手环,给每一个失去记忆的流浪人员配发一个,确定他们的具体位置。
 
  第四步,未来对每一个流浪人员采血入库,也鼓励每一个失散家属采血入库。DNA比对和验血系统成本并不高,这可以帮助很多破碎家庭团圆。(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