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好短板将成东莞能否占领行业风口关键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5-05 09:11:13
  补好短板将成东莞能否占领行业风口关键
 
  最近,新能源行业大佬、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一跃成为东莞新首富,以17亿美元的资产当选福布斯发布2017华人富豪榜第32位,超越张茵及马鸿家族。自2014年首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到成为东莞首富,何思模仅用了4年时间。这也正是东莞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加速崛起、产业持续高端化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切入智慧能源行业,在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等智慧能源细分领域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但在观察人士看来,东莞在新能源领域仍存在缺乏“重量级”企业、核心技术人才缺乏、产业体系不健全等短板,补好短板将成为东莞能否占领行业风口的关键。
 
  在位于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事特”)的总装车间里,一个个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这是电动公交充电桩,公司生产的UPS电源和充电桩广泛应用于杭州萧山机场,在去年的G20峰会上受到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易事特从一家代工企业成长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能源公司,致力于UPS、EPS电源、光伏发电站及智能微电网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成为中国电源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张亮丽名片。
 
  易事特自主研发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先后在甘肃、青海、江苏、宁夏及印度、德国、法国、中亚等地的大型发电站广泛运用。
 
  “国内的像百度、腾讯、中国移动、深圳地铁和武广高铁,国外的如约旦数据中心和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他们的数据中心都来自易事特。” 何思模告诉记者,为了适应行业变化的新趋势,易事特的定位从传统的设备供应商,转变成为“全球电能质量解决方案供应商”,变提供单个产品为提供数据中心一站式产品服务。
 
  2016年,易事特实现营业收入52.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4%。业绩预报显示,2017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30%-60%。何思模透露,近10年来公司的年均增长率在35%以上,市值也大幅翻番。
 
  对于这个亮眼的成绩,何思模却并不满足,“还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争取让企业在2025年实现千亿元的规模。”
 
  中国智慧能源专家、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认为,智慧能源产业是传统的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三者的结合和应用。可以预见,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能源的结合,势必将产生一个巨大的能量体。
 
  “中午12时刚刚下班回到家,家里的饭菜已经做好,空调已调整到合适的温度,电视机播放着自己最喜爱的节目,而这一切将在5年之内实现。”何思模这样描述“智慧家居”的场景。“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拥有广阔的市场。易事特已将战略目光投向“智慧城市”,为“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提供“智慧能源”和解决方案,让人们的生活幸福安逸。
 
  同样是在松山湖,又一个新能源巨头企业将在这里崛起——国内最大的氢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东沣新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近日落户。项目预计2019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年产值有望达到15亿元。
 
  氢能源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和氢动力装备及应用产品,推动氢燃料电池和氢动力装备及其应用产品,包括平流层飞艇、无人机、车辆的产业化等。
 
  东沣新能源副总经理王磊说,项目落成后,东沣新能源通过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也将加速探索氢能产业化,并且推动东莞参与到氢能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中。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铝合金轻量化车身,已经申请了专利。它比传统的钢铁车身更加耐用和轻便,工况能耗可下降30%,续航里程可提高30%,更加节能环保,并且非常适合城市公交使用。”中汽宏远汽车副总经理黄兆锋介绍。
 
  在麻涌镇漳澎村新港南路中汽宏远汽车的厂区内,一排零排放的纯电动公交车正在生产检测线上进行最后的把关。这种车身长8-10米的纯电动公交客车是企业的主打产品,已经在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及福建、海南等省份投入使用,还接到了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批海外订单。
 
  宏远汽车不但一圆“东莞整车制造的产业梦想”,还为东莞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抢得先机。目前,宏远汽车已有18款纯电动客车产品列入国家工信部产品目录,年产新能源汽车3000辆,年产值约20亿元左右。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总额的3%。
 
  黄兆锋表示,目前宏远汽车已经着手二期扩建工作,二期达产后可实现年产8000辆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国内同行前十名,产值超50亿元,预计可带动东莞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至少100亿元以上,迈入“新能源产业百亿俱乐部”。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3500万辆左右”、“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20%以上”的预期和目标。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该产业的整车制造、充电设施制造与建设、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也蕴含着巨大潜力。
 
  产业链下游的充电桩建设,是新能源汽车重要的基础配套,虽然投资和建设难度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商机。在这一领域宏远汽车也积极布局,在东莞松山湖、南城、茶山等十余个城镇街道投资建设了18个充电站,其建设和运营规模已在东莞领先。
 
  在产业链上游,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约占整车成本的30%-50%。在这一领域,宏远汽车目前已和安徽、深圳、惠州等地的优质上市公司建立了合作,同时正准备与莞企动力电池企业展开合作。黄兆锋透露,企业研发中心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对氢燃料等新一代电池的技术和产业化应用进行研究。
 
  越来越多的莞企瞄准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商机。最近,“倍增企业”德尔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公关部总监辛创为企业增资扩产到处奔波,计划以租赁厂房和收购旧厂房的方式满足企业产能需求。德尔能今年将发展重点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去年销售额仅1000多万元,而今年前4个月的订单量就已经超过了8000台。
 
  为了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德尔能早在2015年就引进研发团队,如今汽车端研发人员有90余人,占比高达80%,并设有汽车研究院。为了实现倍增的目标,2017年公司计划实现销售额约9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全年预计销售额3亿元到4亿元,占比30%左右。
 
  与德尔能发展路径相似的还有另一“倍增企业”——同样涉足新能源领域、专注于生产汽车智能应急电源的巨星电池。2013年,巨星电池在东莞塘厦镇成立生产制造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电芯生产、SMT、研发、组装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汽车启动电源专业制造中心。
 
  走进位于塘厦镇科苑城信息产业园巨星电池3万平方米的厂房,生产车间内每一处都有清晰规范的标识,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有规律地摆放着,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现代化的生产设备、精密的检测仪器。
 
  在研发中心附近,一股异常的味道传来,厂长范泽耀敏锐地意识到试验的电子出现了问题,并准确地指出了问题所在。这种敏锐度和专业性来自于范泽耀深耕新能源行业多年的经验,曾在台企、日企工作多年的他非常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把控。“我们要学习日企,细微到一根螺丝钉的尺寸、螺纹,正是有这样的专注精神,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练好内功,技术说话”也是德尔能的共识。辛创说:“新能源汽车是革命性行业,相关配套产业未来将迎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当高。”
 
  虽然东莞在新能源领域发展快马加鞭,部分企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但是与广、深一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重量级”企业和核心技术人才缺乏,产业体系不健全等短板,也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
 
  “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医疗保健行业将是东莞未来的新兴产业。”何思模认为,“以新能源为例,全国有万亿市场,但东莞达到百亿、千亿规模的企业还很少。”他分析,这一方面是由于产业投入大、人才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业不够集聚,因此需要加大投入,推动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此,今年3月9日,东莞农商行、扬州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成立易事特清洁节能能源并购基金,总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主要用于易事特集团并购系列清洁、节能项目或相关产业的项目。但类似的产业基金在东莞仍处于起步阶段。
 
  业内人士还认为,东莞目前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政策配套。而反观省内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地,都已经出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办法。
 
  “作为世界工厂,东莞在新能源的生产环节上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分布太散、太乱,缺乏聚集效应,有点野蛮生长的状态。”辛创建议,东莞可以合理规划行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完善配套设施,改变新能源产业体系不健全的现象。“除了资助补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东莞的品牌,从而形成产业的推动力和聚集力。”
 
  如何发挥好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龙头作用,引领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发展,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辛创感概地说:“我们这些新能源企业只能把零配件销往外地,这对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影响是消极的。”
 
  为服务本土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宏远汽车目前正在联合其他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拟积极发起成立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黄兆锋介绍,希望能发挥整车制造的龙头作用,更好地整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受政策影响较大,东莞的相关企业也不例外。如何能真正变政策导向为市场导向?黄兆锋认为,还是应当通过管理升级、理念转变、技术创新和质量提高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松山湖园区内已经聚集了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和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多家新能源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业内人士认为,整合好这些新能源研究领域的资源,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能为东莞新能源企业解决人才、技术等实际问题。
 
  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志飞表示,“十三五”以来,国家对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建设关注度逐渐提升,新能源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东莞凭借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正发挥着一些先天的优势。
 
  以徐志飞接触的一家太阳能电路板企业为例,该企业从深圳搬到东莞以后,为其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十几家企业也搬至东莞,并在东莞形成了产业聚集。这种由龙头企业带配套企业,由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模式在东莞的新能源领域生根发芽。
 
  现实总是“骨感”的,在新能源产业规划方面,东莞还有诸多的不足。徐志飞告诉记者,以新能源中的太阳能为例,东莞考量的标准往往是其装机量,而忽略其实用性和可利用程度。徐志飞建议,在政府层面,东莞可以在新能源产业的建设、使用、营销方面设置路线图,避免产能过剩的现象,集中处理产能,促进产能有效利用和管理。
 
  日前,国际知名风投机构美国风险投资学院亚太区总部正式落户东莞的龙湾梧桐资本小镇,在中国开办风险投资学院,提供专业化人才培训。由美国风投主导的龙湾创投孵化器同时启动,将构建创投新生态,将美国经验复制到东莞,在莞打造全新的金融格局。
 
  东莞的亚太区总部涉及的范围更广一些,针对的对象包括企业家、政策制定者、企业顶层设计者、风险投资者、政府、法律咨询机构等。
 
  龙湾梧桐资本小镇负责人黄建军说,除了美国风投学院的落户,双方将以龙湾梧桐资本小镇成立龙湾创投孵化器为契机,探索国外先进创投经验在国内复制的路径和方式,打造“投资启蒙”“投资实战”“创投联盟”三位一体的创投机构孵化体系,培育具备一流投资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本土创投家,引导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构建国内创投新生态。
 
  为满足企业改革创新需求、人才队伍优化战略,2017年以来,“微直聘”项目团队主要将C端用户锁定为华南地区近百所优质高校。通过在高校组建“校园创业中心”,通过“创业+就业+实习”的创新发展模式,与高校携手,培养大批优质人才对接企业需求。
 
  截至4月中旬,“微直聘”项目已经与广东金融学院、华南理工广州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城市学院等十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吸纳了近十万名优质人才。
 
  在刚刚过去的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管理系创新创业示范班专周实训”活动中,“微直聘”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开展校园创业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校园创业中心基地落实的同时,“微直聘”这一创新互联网招聘模式已经受到超八成学生的高度认可,毕业生纷纷拿起手机,用“微信扫一扫”找工作,与企业直接对接。(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