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开始拜师学艺 与木偶戏结缘已超半个世纪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5-18 16:56:50
 
  18岁开始拜师学艺 与木偶戏结缘已超半个世纪
 
  “锵—锵—锵锵!”一阵响亮的锣鼓声开场后,憨态可掬的“猪八戒”歪晃踱步,连翻筋斗的“孙悟空”随即做出“俺老孙来也”的经典扮相。台下看热闹的小朋友把脖子仰得老高,看得目不转睛,这是大朗巷头木偶戏团日前正在校园表演经典剧目《三打白骨精》的一幕,曾遭受冷落的传统木偶戏一举圈了不少“嫩粉”。幕布后,卖力托举操控木偶的演员中,有一位年逾古稀,却依然唱腔遒劲、十指灵动的木偶“戏匠”——陈绍初,他既是该剧团团长也是东莞唯一的木偶戏非遗传人,从18岁拜师学艺开始,如今与木偶戏结缘已超过半个世纪,为节省成本他亲手自制木偶,动员家人与员工入伙,甚至于戏中融入乡音乡调以接地气,或用普通话作为表演语言排演现代木偶剧,努力让传统木偶戏在传承中“复活”。
 
  曾经走街串巷的传统木偶戏,一度为老百姓单调的业余生活送去欢乐。只要锣鼓一响便人头涌动,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当时的大朗亦不例外。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跟着锣钹唱着粤剧,还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恍若被赋予了生命,叫人目不暇接。小时候的陈绍初,坐在父亲肩膀上常常看得如痴如醉。
 
  “当时觉得木偶戏很好看。”陈绍初如是回忆,从小喜欢表演的他后来终于有机会进入巷头村的一个木偶剧戏班,跟着陈焕桃、陈昔钦等老师傅开始学习表演木偶戏,第一次拿起木偶亲自“耍一耍”,感觉特别过瘾。
 
  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每一个木偶都重达10斤。在布袋木偶和提线木偶等三大品种中,巷头社区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表演之前得用一人多高的幕布将戏台遮盖得严严实实,表演者就躲在幕布背后单手托举木偶,另一手则牵动木偶身上的提线控制动作。单是托举一场下来,便会累得手臂都抬不起来。而且一个演员还要分饰多角,刚开始排练或者表演下来往往疲惫不堪,“记得刚开始时,经常是胳臂痛得晚上都睡不着觉。”陈绍初说。
 
  做配角的那会儿,他托举的戏份特别重,倒也慢慢练就了一手好功夫,不再害怕力气活了。然而,一个厉害的木偶演员,则需做到“人偶合一”,以使木偶举手投足灵活自如、流畅自然,要想获得观众喝彩除了“耍宝”以外,还要有过硬唱腔。加之大朗木偶沿袭了粤剧表演手法,因此成为专业的木偶戏演员门槛一点儿也不低。20岁那年,他有幸跟随粤剧名师陈汝盆学习粤剧唱腔长达四年,并能娴熟地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才逐渐成为剧团里挑大梁的演员。
 
  实际上巷头木偶戏剧团成立于20世纪初,由当时巷头村民陈容满一手创办,并成为大朗当地的一个老牌剧团。新中国成立后木偶剧团进一步专业化,也曾排演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剧团曾到各地巡演,一时人气高涨。
 
  年纪轻轻、担纲主演的陈绍初总爱琢磨一些表演技巧,丰富表演层次。比如《三打白骨精》这场木偶戏,孙悟空和猪八戒动作最多,而戏目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几个主要角色演得好不好。
 
  陈绍初说演好猪八戒尤其重要,“猪八戒好色,看到美女来我就提一下线,动一下它的下巴,手再往上抚一下下巴,好像是口水掉了一地的样子。”同时猪八戒还好吃,听到哪里有吃的就马上要去,“我就提线转动它的头,好像在找香味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每次这样滑稽表演总能引来观众哄堂大笑。
 
  木偶戏团的命运也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发展一度受阻,木偶戏也不例外。然而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巷头木偶剧团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又不得不再次停办,因表演收入微薄难以养家活口,不少团员放弃了这份演艺事业,转谋其他生路。
 
  走下舞台,陈绍初怅然若失,他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失去重心。尽管如此他却并未放弃木偶戏,而是与几名团员一起偶尔开开“私伙局”,唱唱粤剧,练习唱做念打,通过这一自娱自乐的方式,以保证表演功夫不褪色。
 
  几经分分合合,业余戏班便以这种松散的形式“顽强”存在。但是,电视的迅速兴起以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让木偶戏的观众锐减。渐渐地,演绎木偶戏的演员越来越少,有几位老师傅见陈绍初依然坚守这一领域,索性将表演技艺倾囊相授,连木偶制作也毫无保留,耳聪目慧的他很快学会自制木偶。
 
  不过,随着东莞镇村经济渐趋殷实,人们对文化的热情与重视也水涨船高,这为木偶戏带来了机遇。村里人认为有必要把中断多年的巷头木偶剧团重新办起来。2006年,在巷头村委会的支持下,大朗巷头木偶剧团正式成立,村里投入6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道具、器材,陈绍初走马上任担当团长兼教练,并向社区招募成员。
 
  为了让木偶戏“复活”,也为了节省开支,陈绍初不得不动员家人“入伙”。几乎每一场演出,除了自己亮相,还总能看见他的儿子、女儿和妻子的身影。“一开始,孩子很不理解我,常问我‘没有钱赚,为什么还要去演?’”他说现在家人终于明白,只要用心去经营总会遇到转机的。现在一有演出,儿子负责舞台电脑、灯光、音响,女儿负责字幕,妻子则负责后勤,如果人手不够,妻子还要作为“后备队员”上台举木偶演出。
 
  2008年,木偶剧创作演出基地正式成立,36人的巷头木偶剧团班底也逐渐固定,这些演员中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个体劳动者,还有的是在企业、单位上班的普通员工。但是只要一上场,一个个形象逼真、制作精良的木偶,在他们熟练操控之下便有了“生命”,成为舞台上的特殊“活演员”。
 
  “时代在变迁,木偶戏也应该跟着变。”这是陈绍初悟出的道理。从过去紧密结合粤剧表演到现在大胆增删、调整节奏,甚至于木偶戏中融入大朗的乡音乡调,尽量做到易听易懂易记,更加接“地气”。
 
  他带着戏班走家过户表演,给村民送去身边的好戏,还时常深入校园义务演出,让小朋友从小就接触木偶戏这一艺术形式。木偶戏的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或是神话故事,可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正义和艺术的种子。
 
  近年来,木偶戏被列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巷头木偶剧团再一次“不拘一格”,排演了以普通话为表演语言的三个现代木偶剧,包括《东仔劝赌》《东仔还金》和《梦溢书香》,因通俗易懂演出频频爆场。这让之前担心观众接受不了的他颇为兴奋,“只要敢想敢做,总会有惊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绍初为木偶戏倾注大半生心血,也曾代表东莞参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他的坚守与执着,终于让这一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让“更多人爱看木偶戏,更多年轻人来学木偶戏”也成了他的最大心愿。(记者 马骏)(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