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传统非遗 每天绽放新精彩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5-19 10:34:32
  东莞传统非遗 每天绽放新精彩
 
  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文广新局的具体指导下,全市文化工作者、非遗骨干、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上下一心,东莞非遗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走出了一条富有东莞特色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之路。自市非遗中心成立以来,东莞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和镇级代表性名录体系,促进了传统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变以及部分非遗项目的产业转变,形成了非遗保护的工作规范、考核指标、评审办法、奖励措施……东莞传统非遗,每天绽放新精彩。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相关要求,结合东莞实际,继续致力于东莞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传承弘扬为中心,以促进非遗项目现代转变和产业转变为方向,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东莞非遗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给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和发扬,让东莞非遗走进城市生活。
 
  东莞,岭南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东莞按地形地貌习惯分为山区片、丘陵片、埔田片、水乡片、沿海片及城镇片,各片的民风民情既相同又各有差异,各具鲜明特点,有白话、客家、水上渔民等三种居民,风承中原,俗融广府、客家、疍家,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明。东莞有着丰富多彩、魅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发展至今的民间传说、传统音乐、舞蹈、人生礼俗等,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岭南历史中大放异彩,是东莞地方历史的活态记录和地方人群的精神维系。
 
  千角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且具有神秘皇族色彩的工艺品,反映了东莞赵氏系宋帝皇族这段深远厚重的渊源历史;七夕贡案、龙舟月,蕴含了东莞人大多是秦汉时期、南宋时期南移汉族的重要历史信息;莞草编织技艺、莞香制作技艺,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明清时期开展海外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咸水歌,反映了汉文化与南越本土文化的交相融合,见证了南移人民的迁徙历程,是疍家文化的代表与精华;木鱼歌,是唐代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俗讲”(变文)流入广东后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学、历史、民俗和音乐价值,享誉国际文坛。
 
  如何对待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一直以来,东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迄今为止,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86项。有2人被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人被评为广东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被评为东莞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镇四级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现有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走进百姓生活,才能“活”得更滋润。在挖掘、整理、申报的同时,市非遗中心积极引导、促进传统非遗项目向现代转变,十年来,成绩可喜。
 
  其中,山区片以客家民歌为载体,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歌颂时代、抒发今天人们思想感情的新客家山歌,凤岗镇每年举办省内外客家山歌邀请赛,影响广泛,意义深远;沙田镇、望牛墩镇专门辟出安全水域,建立龙舟活动体验基地,给普通市民提供划龙舟场所和机会,为进一步推广龙舟活动做了有益的探索;东坑镇把木鱼歌的传承与学校第二课堂给合起来,开展新木鱼歌创作大赛和传唱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桥头镇将莫家拳确定为桥头镇各学校的课间操,开辟了非遗项目传承的新途径。全市各镇街在促进非遗传统项目向现代转变过程中,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非遗的有效传承提供了经验。
 
  立足于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相关政策,借鉴全国各地成功经验,东莞在促进部分非遗项目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也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博展,借助大型文博展的巨大平台,展示产品魅力,传播产品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莞香制作项目,近年来连续参加深圳文博会、成都世界非遗博览会、德国汉堡创意文化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获得广大用户认可,营业额飞速上升,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国内外商家的认可,原产地莞香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莞传统名小吃项目,通过参加市内各大美食展,现已成为东莞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食品,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各具备产业开发价值的非遗项目则以非遗产品为名号,改进产品包装,开发产品内涵,获得较好效果。如高埗矮仔祥腊肠的产品标识设计,形象生动,亲切可爱,极具文化内涵,提升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厚街鑫源腊肠,近年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获得广大客户认可,成为东莞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人的传承对非遗来说尤为重要,必须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自觉传承非遗,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传统非遗才能在现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保持活力。在这方面,市非遗中心及各镇街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从小孩抓起,让非遗走进校园,并发展成一个家喻户晓的非遗活动品牌。
 
  从2014年开始,市文化馆、市非遗中心把“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作为非遗普及工作的重要抓手,2014年至2016年,每年走进各镇街中小学、高等院校举办6至8场,通过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包括项目图文展、项目活态展示与体验以及非遗知识课堂等,大大增强了学生们对非遗的认识与了解,营造了热爱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而部分镇街早已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其中以东坑、清溪、桥头、道滘、麻涌、沙田、莞城等较为突出。
 
  今年3月16日下午,2017年东莞非遗进校园的首场活动在莞城英文实验学校举行,非遗项目图片及进校园成果展、非遗展演、非遗墟市、非遗传承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让广大师生零距离体验到东莞非遗文化的魅力,亲身体验了非遗传统技艺的乐趣。
 
  相比往年,今年非遗进校园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内容形式进一步创新。规模上,往年市非遗中心每年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只有6至8场,今年则将举办33场,覆盖全市各个镇街(园区),场次是往年的5倍。内容上,往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只有非遗图片展、活态展示和专家讲座,今年则在保留原来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粤曲进校园、非遗传承人讲座进校园、非遗产品进校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到非遗传承基地开展体验活动。
 
 
  场次的大幅增加,内容的不断丰富,市非遗中心有着更深远的意图:综合各方力量,把非遗进校园活动做成常态化的校园品牌活动,引导更多青少年了解非遗、发现非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及知识传播,培育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情感。与此同时,也希望借此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推动各镇街参照模式,组织镇街非遗项目在辖区内自行开展进校园活动。
 
  经过多年的积累,东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形成了“送出去”“走进来”“试点开展非遗传承基地特色课堂”等特色亮点。各镇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亦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东坑的木鱼歌、清溪的麒麟舞、桥头的莫家拳、道滘和麻涌的粤曲、沙田的莞草编织、东城和莞城的醒狮,早已走进校园,时间久的已经十年有余。各镇街或编写教材,或编排节目,或设立基地,硕果累累。
 
  现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东莞已渐成星火燎原之势,遍地开花。
 
  自成为非遗大家庭中的成员以来,好多事情都让我很感动。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要数2014年矮仔肠制作技艺申报省级名录。当时,高埗镇政府大力支持申报工作,不仅申报材料扎扎实实做,而且不断请省市专家来对申报材料进行诊断,每一次专家来提意见,他们都是那么虚心请教,让我很感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东莞非遗人的敬业精神,看到了非遗保护的艰辛和希望。
 
  ——矮仔肠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衬婵
 
  在挖掘和推动高埗镇优秀传统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我有两点体会:一是优秀传统技艺申遗是产品质量的保证。高埗镇三项传统技艺录入省或市非遗名录,都是食品制作技艺,“矮仔祥”腊味之所以能成为东莞市目前唯一出口香港的腊味,除了通过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录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项目知名度外,还坚持使用优秀传统制作技艺生产腊肠,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顾客吃得美味之余,吃得安全放心,“翻头客”不断。二是优秀传统技艺申遗助推项目产业化。高埗镇三项申遗成功的传统技艺,其项目产品生产均从以前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走上产业化发展,吕衬婵的以“矮仔祥”腊味为主打产品注册成立东莞市真宜食品有限公司,黎小萍的“保安围扣肉”创立“莞娘”品牌系列食品,黄银弟注册“林记”冼沙鱼丸品牌,在东莞万科生活广场设立了体验店。据统计,目前,高埗镇以非遗创业的项目年收入达三千多万元。今后,我们将挖掘更多的项目申遗,助推高埗镇文化产业发展。
 
  ——高埗文广中心主任卢银维
 
  第一次知道什么是非遗是从2007年申报非遗项目名录开始,瞬间十年,对那些非遗的事儿也掌握了不少。从龙舟制作技艺,到广东省“中堂龙舟景”,好像是一个寻找记忆和梦的故事,是一个值得期待却又说不清楚的复杂的心路历程。难忘的是2010年在中堂镇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龙舟民俗文化节,那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代表不同地区的龙舟民俗形态都做了展示,大家开了眼界,感叹传统文化有如此大的魅力,并兴致勃勃期待未来有灿烂的前景。然而,后来几年非遗经历了过滤、探讨,还有阵痛。大家都在思考非遗今后如何保护传承。现在我们思路似乎更清晰,好的保护才有可能传承,热闹过后归于冷静,只要踏实认真做抢救的工作,只要理顺“旧瓶新酒”的道理,只要把握活态传承的重要,其实非遗保护也变得简单。东莞非遗十年,虽艰辛但也甘甜,东莞需要一批做传统文化笃志坚守的人……
 
  ——中堂文广中心主任张波
 
  2008年7月,清溪镇作为中国唯一的麒麟代表队前往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第二届“文化中国·2008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演出并获金奖,这是中国麒麟舞艺术首次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登上了大雅之堂。我作为非遗工作者对此很自豪。
 
  ——清溪文广中心主任刘建雄
 
  在非遗传承、活化、开发工作中,道滘的非遗文化工作者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开发出衍生出一种能够代表地方、有高端市场的非遗作品,最低限度是能代表地方作为文化交流礼品的产品。我们把这个愿望寄托于莞草编织技艺上,首先找到莞草编织老艺人把产品活化,然后找当年的设计图纸进行研究,同时也找了很多手袋、服饰方面的厂家进行对接,甚至找了一些电商洽谈合作开发。虽然也捣鼓了一些产品出来,但还是难以跳出原来的状态,缺乏设计感,更加谈不上市场了。不过,我们并没因此而灰心,而是调整了方向,寻求设计公司的合作。机缘巧合下,我们对接上了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的项目小组,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研究院的老师们成功设计制作了一批产品,并且在东莞举办了展览,这些产品让大家非常震撼,让大家重新认识了非遗的魅力,也让大家对非遗的活化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信心。作为参与者,这个过程虽然很累,甚至很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虽然这批产品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无疑为我们的非遗工作点亮了一条新路子。道滘的非遗项目众多,可挖掘的传统文化众多,道滘的非遗工作大有可为。作为非遗工作者,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一定会大步走下去。
 
  ——道滘文广中心主任叶建波
 
  为了让莞香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保护,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莞香走进现代生活,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产业化发展,我想首先就要建设非遗保护示范园,将制作技艺流程全面向社会大众展示,让更多人在非遗保护园学习莞香制作技艺,使莞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吸引更多有兴趣的群众参与到莞香的种植和生产中来,使莞香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建立了莞香非物质文化保护园,这是我十几年来作为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莞香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欧
 
  认识东莞非遗,是受张铁文老师启蒙。我参与了多批各镇街申报市级的项目和市送省和国家级申报项目的考察和审评,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项目。其中一个是当时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的樟木头舞麒麟队,专家组一行来到樟木头刘屋祠堂考察,只见舞麒麟队员们人人精神饱满,个个身手不凡,团队士气十足。与村里的干部交流中,我意外地发现他们村的民风很好,村民犯罪率低,鲜有吸毒和赌博的村民,这可能与他们村把青年们组织起来练舞麒麟有关吧。
 
  ——非遗专家黎平(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