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

教育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6-19 09:22:00
 
  “莞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
 
  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在东莞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东莞理工学院要注重对品质的追求,精准发力,以差异化优势体现超常规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出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说,要积极探索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优先、项目引领、平台支撑、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基本思路,尝试打破传统学科建设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跳出一般大学发展的逻辑约束,真正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改革建设,实现学校综合实力与创新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对此,作为本土高校的领头代表,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莞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创新驱动是广东和东莞现阶段的核心发展战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莞工纳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之列,莞工跃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高教平台之一。
 
  东莞现有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4所,工科应用型人才规模严重不足,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一线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严重短缺。而高校教育教学实践长期存在一个痛点——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传统的本科培养过程相对封闭独立、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雷同,在具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仍以学科导向的教学模式为主,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落在实处。
 
  “企业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个痛点一直驱动着莞工教育工作者的思变和改革尝试。为契合产业转型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部门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制造业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解决东莞乃至珠三角制造业人才紧缺的必要路径。
 
  如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将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作为学院剖析人才需求的第一步,在深入统计局、中兴通讯、步步高等单位调研后,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通信服务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该学院不断强化实践环节,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整合校内实践与企业教学资源,打造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又如应用化学系聘任企业工程师为学生科技项目导师和行业引领课程导师。其中,卓越计划班学生全程实施“导师制”科技项目,旨在培养学生产品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聘请了一批企业工程师作为科技项目校外导师和行业引领课程导师,共同培养学生。
 
  而在机械工程学院,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一整套“3+1”人才培养方案,即前3年,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基础和技能知识的系统学习,第4年全部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参与项目开发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通过企业工程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交叉轮流跟进指导等方式进行多方位产学合作,学生通过一学年分阶段的具体岗位实践及培训,最终达到机械工程师必备的能力素质要求。
 
  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问题是,传统的理工科如何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在校学习期间缺乏独立工程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不得不在工作岗位上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技能锻炼,或进行二次培养。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又难以承担长期的培养费用。这使得产业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学生频繁跳槽局面时有发生,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为了解决教育与实践这个困扰理工高教多年的矛盾,莞工也探索形成了多种政校企合作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路子。这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大亮点。
 
  莞工校长李琳说:“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我们的合作企业都是处在产业发展前沿、行业领先位置和市场优胜地位的企业。通过合作,这些企业所拥有的先进知识技术,与学科专业的经典知识体系相互补充,成为教学的最佳资源;我们为专职教师认识产业一线需求和发展动态创造条件,同时引进企业兼职导师,把产业的真实问题转化为教学科研的具体命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科教融合、整体提升。”
 
  目前,学校与华为、西门子、360、智汇谷等行业龙头企业携手,组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学院,组建公共服务平台,成果丰硕。此外,学校也瞄准专业镇支柱产业的转型需求展开合作。在长安镇建立了先进制造学院。先进制造学院第一期是由机械工程学院200名学生于今年2月入驻,在学校老师和行业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于5月底完成了毕业设计。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聘请企业教师为学生开设了企业课程,利用西门子、中兴通讯等龙头企业资源,通过完整的企业工程师培训体系,为学校教师提供与最新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同步的师资培养课程,培养教师的工程师能力。“我们的老师通过混编师资平台,进入企业进行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这样就能将教学内容和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做到双师型师资团队的长效性培养。”该学院院长胡耀华说。
 
  应用化学专业则以东莞理工学院——广州松尾贸易有限公司涂料新技术应用与研发联合实验室企业工程师为师资队伍保障,理论联系实际,在联合实验室开设面向涂料产品设计、开发、性能及涂装检测、应用、售后服务的特色课程。为配合此课程开设,企业产品整条生产线被搬至学校,模仿企业环境培养学生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涂料行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获得了良好效果。
 
  就在今年毕业设计中,以机械工程学院方梓枫同学为省的实习小组的研发成果——自动台式贴标机,被伟易达公司采纳。目前,该设备已经批量生产了多台,并已投入到了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上正式使用,较传统人工方式,其效率与传统的人工方式相比提高了30%,降低企业成本30%,得到了企业赞誉。
 
  以点及面,一条清晰的发展逻辑呈现出来。学校深入“东莞制造”一线,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进行落地实施和后期维护运营。在这过程中,既能以用促研,吸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和龙头企业加盟,又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解决、落地实施和维护运营的过程中,把学生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由此一来,各个环节都被充分激活。最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将成为各行业中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最大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对转型升级尤其是自动化改造升级有巨大的市场和人才需求,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以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班、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为试点,探索与龙头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推进高素质特色化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该学院从“顶层设计”的原则出发,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求在四年大学课程中进行分解。从一年级开始,所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提前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做助理。
 
  不断强化实践环节,根据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整合校内实践与企业教学资源,打造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由“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学院提供场地,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建立实训基地。目前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已经与微软、华为、西门子、中兴通讯等著名企业合作,校企双方共投入16000万元,已建成4个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企业教师参与开设部分课程。
 
  通过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合作,逐步建设了校级跨学科院系的课程体系,受益面涉及多个院系约一半在校生。通过校企合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专业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21篇,参与申请授权的专利10件。
 
  应用化学专业是莞工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学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重点建设专业、校一本招生专业、省特色专业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近年来,应用化学专业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理论知识完备与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双备型人才。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构建并完善了“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整体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核心能力支撑体系。
 
  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成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常态,学科专业建设不断贴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了“精细化工”的差异化发展方向,并形成了可持续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反馈机制。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教学顾问。
 
  应用化学专业立足于东莞,辐射珠三角。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具备一定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培养显得举足轻重。
 
  3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获得包括广东省“挑战杯”、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20项。应用化学专业2016级实现全国一本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约90%。
 
  机械工程学院于2010年开始,历时五年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并完善由“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基于CDIO理念,体现一专多能,突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该学院先后建成了中德凯勒数控软件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伟易达集团-东莞理工学院共建)、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伟易达集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面向东莞制造业的精密制造工程实训中心等工程实训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一整套“3+1”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0年以来,学院组织多批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实践中心的岗位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深受实习企业肯定;近20%的同学留任实习企业,直接上岗工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过渡。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机械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职业道德和工程素养表现良好。
 
  该学院获省、部级教学改革立项7项,发表教研论文13篇,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74项、专利授权14项。
 
  基于地方理工科大学的文科专业,法学专业进行从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到培养适应东莞需要的复合型、文理交叉的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和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作为地方理工科高校中的法学专业,应着力于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制订了培养“商—法”复合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卓越法律人才班培养方案和培养“工—法”交叉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向与学校发展智能制造学科战略相得益彰。确定了一个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即以东莞为中心并辐射珠三角地区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务人才,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务工作人员。
 
  法学专业建立了“高校—地方”和“高校—行业”的联合培养法律人才机制。法学专业通过与行业院所和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培养和全面共建协议,充分利用地方和行业资源服务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包括真实法庭进课堂,聘请律师、法官为学生开办讲座和讲授专业课程;根据地方法治建设需求改革专业课程,配合地方需要安排专业实习时间;法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地方立法、地方法治发展研究,师生共同在镇街依法行政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实现了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与地方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
 
  2016年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99.32%,专业对口率71.92%。最近三年在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项8人次,司法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通过率3倍。
 
  《程序设计基础》是培养包括计算机类及非计算机类本科生在内的学生基础编程能力、并引导其后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由于该课程学习曲线偏陡峭,再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未充分遵循这一客观事实,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后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肖捷及其团队收集东莞理工学院历年教学数据发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不及格率偏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类本科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也容易出现因为基础编程能力薄弱,导致无法胜任或极难胜任课程学习任务的不良情况。
 
  这种基于“阶梯递进”模式下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自主开发适合东莞理工学院的特色教材,教材建设经过多年“内部讲义”的教学检验,效果颇佳,2016年1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教材建设解决该校多年来“名教材”与生源素质不一致的问题,为开展“阶梯递进”模式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教学体系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偏重编程思维和方法,穿插“语言知识”辅线,教学过程基于“案例分析-模仿改写-独立编程”的“阶梯递进”模式。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与学生各有分工、互动配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从2014年实施以来,学生课程成绩考核结果有了明显提升,计算机编程能力显著增强。(记者 王慧)(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