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油画重现大朗古村原貌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7-07 08:54:21
 
  大型油画重现大朗古村原貌
 
  依山傍水的大朗镇杨梅岭,曾是一片良田沃野,如今早已被工厂、楼房所“包围”。对老一代人而言,家乡的一草一木依旧那样熟悉,只不过一切只能留存于乡忆之中,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故乡原来到底是什么模样?前日,记者来到杨梅岭,寻觅古迹。在该镇重建的蔡氏宗祠内,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长2米、高1.8米的两幅大型油画,画面洋溢着浓郁的农家田园气息,而这一创作历史达13个月的油画,为全村人还原了家乡过去的“秘密”。一位正带着孙子参观的老人,用手指着油画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屋,我们原来的家”。老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蓝天白云之下, 古村处处青山绿水。村里数百栋民居错落有致地聚在一起,疏密相宜,屋子上升起袅袅炊烟,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村落旁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村民正在田地里深耕劳作,山后还有大片的荔枝林……这就是大朗杨梅岭蔡姓祠堂的两幅油画上的家乡场景,一个恍如隔世的世外桃源。
 
  “这两幅油画所绘的杨梅岭,是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的情景。”两位七旬老人蔡润叨与蔡润伦兄弟俩,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起油画所记载的历史变迁。
 
  “那时候我们都是小孩子,最喜欢跟着其他小伙伴光着脚丫到处跑,田里、山里还有树上,到处都是我们游玩的场地。”蔡润叨老人说话的同时,一脸笑意。老人说,两幅油画分别记载了“春耕”和“秋收”两个季节。“春耕”画的是村民正在耕田插秧,或是耕田犁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秋收”则画的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的杨梅岭。尽管村落显得小了一些,但视野却很开阔,金黄色的田野尽收眼底,旁边清澈的寒溪河里耕牛酣卧、小孩嬉戏,还有村民拿着鱼篓准备捕鱼,而岸边还有人怡然自得地烧烤红薯,这样的田园牧歌生活难免令人心驰神往。
 
  和东莞多数镇街的村社一样,在改革与工业浪潮的席卷下,传统的农耕社会渐行渐远,崭新的城市化扑面而来。杨梅岭村前莞樟公路穿越而过,村中的田野、菜畦、池塘以及乡间小路相继被填平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楼房、出租屋和小马路,越来越多的本地人不再依靠农业作为主要收入,他们相继离开了这一世代而居的古村落,洗脚上田住进了新式小洋楼。
 
  “旧村是我们的回忆,我们怀念过去的村貌和生活场景,并想让子孙后代知道前辈是怎样过来的,日子好了不要忘本”。
 
  于是村民集体商量用油画重现旧村原貌。在村中老人的细心指导下,一些村民还翻出当时的老照片,以让画师心中有数。加上走访和了解细节,两幅油画创作前后历时13个月,基本上将老一辈熟知的地标和景物,于两米多的长卷上一览无遗呈现,并得到了村民们认可。
 
  如今两幅油画挂在墙上,村中老人经常会带着小孩前往,讲解家史及村史,“这是我们的祖屋,是你曾祖父留下来的……”
 
  “杨梅岭所依靠的山就是大朗凤山,山上所种的是荔枝树。”据蔡润伦老人介绍,杨梅岭并非因为种杨梅树而得名,而是因为先祖蔡雪窗途经东莞茶山,在有一处长满杨梅树的地方定居,后人便将此处命名为杨梅里。而大朗蔡姓九世祖蔡伯仲迁居到旧围这一带时,为怀念先祖索性将其命名为杨梅岭。推算,蔡氏迁居杨梅岭已有560多年历史了。至今大朗杨梅岭蔡氏分为三大房,人口1200多人。
 
  在村民聚居的这一村落里,曾有500多户人家,村中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以及古井、池塘和古榕等一应俱全,从而成为古色古香的岭南古村。最显眼的建筑莫过于处于最中心位置的“蔡姓宗祠”。该宗祠坐北向南,呈轴线对称布局,建筑风格华美绚丽、气势恢弘。祠堂内的三幅楹联都提到了“西山”,即“西山先生”,这正是南宋理学大儒蔡元定的号。(记者 马骏)(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