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文回顾了创业板自2009年开板以来的十五年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在支持创新和成长型企业方面的显著成就和特色制度。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展示了创业板如何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集聚地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理想上市地,以及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的高水平循环。
正文:
一、引言
创业板(ChiNext Market)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上市以来,已发展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集聚地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理想上市地。
截至目前,创业板总市值超过12万亿元,汇集了1358家各具创新特色的公司。
二、创业板的特色与成就
“优创新、高成长”特色鲜明
创业板构建的生态圈不断扩大,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长的领域聚集。
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是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
汇聚了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合计市值占比75%。
典型案例
爱尔眼科:借助创业板平台,多次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
川宁生物:依托创业板平台,通过资本市场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研发投入与业绩增长
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近万亿元,2023年板块总体研发强度超5%。
2023年度,219家公司营收超过30亿元,94家公司净利润超过5亿元。
三、制度创新与市场发展
制度“先行先试”
创业板推出后,实施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是境内资本市场首次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完善了市场基础制度。
注册制改革
创业板设置更加市场化的重大资产重组制度,扩大交易各方博弈空间,增加定价灵活性。
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并购重组与再融资
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9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547.78亿元。
推出“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产业集群化发展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相关公司总市值约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75%。
创新与资本的正向循环
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超699.94亿元。
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205家,获得933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282亿元。
市场活跃度提升
创业板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近五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在五成左右。
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达180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到491亿元。
五、未来展望
创业板将继续坚守服务优质科技企业的使命,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制度机制,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创业板十五年发展主要数据概览
总结:
本文通过详细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创业板在支持创新和成长型企业方面的显著成就和特色制度。创业板已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集聚地和科技创新企业的理想上市地,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了科技、资本和产业的高水平循环。未来,创业板将继续完善制度机制,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