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将举办消费月活动,促消费政策将出台

消费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4-11-04 09:22:02
为促进消费增长,商务部将联合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在11月举办消费月,活动覆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国产和进口、线上和线下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商旅文体健的联动效应,形成消费的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
 
活动安排
 
1. 精品首发季
 
   - 五大城市将推出50场精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 上海将举办“进博首发新潮流”、重庆将举办首发经济集聚区发布会等主题活动
 
   - 五个城市还将新设全球、亚洲、全国首店70多个,供消费者体验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
 
2. 精品购物板块
 
   - 有60场活动,五个城市将组织31条步行街、85个商圈、19家奥特莱斯、近400个大型购物中心参加活动
 
   - 如重庆“百年重百促销季”将有1700余个品牌参与
 
3. 精致美食板块
 
   - 有58场活动,如广州举办国际美食节、天津举办米其林食遇美食节等
 
4. 精典旅游板块
 
   - 有30场活动,如北京市民冰雪季、广州全国露营大会等
 
5. 精彩展演板块
 
   - 有59场活动,如北京举办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天津举办经典老爷车大巡游等
 
政策支持
 
1. 新政策出台
 
   - 支持首发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多个政策文件将抓紧出台
 
   - 商务部将研究出台推进首发经济,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天津等20个城市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建设,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等政策
 
2. 地方配套政策
 
   - 上海、广州将推出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支持和奖励政策
 
   -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将发放餐饮、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券
 
 
专家观点
 
1. 陈丽芬
 
   - 活动覆盖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国产和进口、线上和线下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形成消费的集群效应
 
   - 政策聚焦首发经济、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新型消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多个政策着力点,从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等多方面,形成常态化、市场化、可持续的消费促进机制
 
2. 高宝华
 
   - 政策力度大、涉及范围广,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力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积极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情况
 
1. 消费水平
 
   - 五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13%
 
   - 中华老字号数量占全国比重为32%
 
   - 消费品进口占全国比重超50%
 
   - 离境退税销售额约占全国80%
 
2. 活动目标
 
   - 通过各方努力,充分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水平消费促进活动的联动效应,引领带动全国,把消费月办成标志性的消费盛会
 
此次消费促进月活动及政策的双轮驱动,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消费活动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推动商旅文体健融合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在消费促进月期间,五个城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将发放餐饮、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券。以下是消费券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刺激消费并提升消费意愿:
 
1. 目标明确:
 
   - 消费券主要针对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业,旨在通过直接补贴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刺激消费需求。
 
2. 发放方式:
 
   - 线上发放:通过手机APP、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发放消费券,方便消费者领取和使用。
 
   - 线下发放:在特定商圈、景区、餐厅等地点设置领取点,确保覆盖不同消费群体。
 
3. 使用规则:
 
   - 设定使用期限:消费券通常设定有效期限,促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使用,避免长期闲置。
 
   - 消费门槛:设定最低消费金额,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券时需达到一定消费额度才能抵扣,以此放大消费券的杠杆效应。
 
   - 适用范围:明确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如特定类型的餐饮店、旅游景点、体育场馆等,引导消费者前往这些场所消费。
 
4. 宣传推广:
 
   - 通过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线下广告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消费券的发放和使用信息,提高公众知晓度。
 
   - 合作伙伴推广:与银行、支付平台、电商平台等合作,通过合作伙伴渠道进行消费券的发放和宣传。
 
5. 数据监测与评估:
 
   - 实时监测消费券的使用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券带来的消费增长效果,及时调整发放策略。
 
   - 评估消费券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的刺激效果,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上述策略,消费券的发放能够有效刺激消费,提升消费意愿,同时促进服务业快速复苏和增长。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