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医师节”,感受东莞几位医生的酸甜苦辣

医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9-08-20 09:10:59
 
  编者按:不知道有多少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穿上那身白大褂,救死扶伤,守护生命。但是,只有少数人最终将梦想变成现实。
 
  他们奋斗在医疗一线,不分白昼黑夜辛苦工作;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用专业服务每一位患者;他们拥有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
 
  他们也面临着各种难题:需要奋战在临床一线,需要常年超负荷工作,需要坚守岗位,舍小家成大家,才能守护百姓的健康。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倾听市内医院的几位医生来说说他们的从业经历和藏在心里的话,感受他们以实际行动捍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向无私奉献、辛苦工作的医生们致敬!
 
  “事虽难,干必成;路虽险,行必至。”这是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家何世东的人生信念。
 
  从医近50载,他兢兢业业坚守在中医行业,用精湛的医术救治患者,仁心仁术收获了大量好评,作为东莞名医,拥有着无数的“粉丝”。
 
  同时,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他肩负着中医传承的重任,精心栽培的后学亦在医学领域皆有所成就。
 
  如今已经年近72岁他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依然无悔执着。他说,愿把一生献给钟爱的医疗事业。
 
  何世东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对这一方水土情意颇深。
 
  学医之初很偶然。堂叔患病,2个多星期治疗未见好转,有一天拿到一本中医的验方新编让他帮忙查方药,
 
  “我至今记得是鲜茅根一把、车前子一两、血余炭二钱,服一天就明显好转,一周后症状全消。觉得中医好神奇啊。”何世东说,平日目睹水乡人民因缺少医药而久病不愈的窘境,在这次机缘之下见识到了中医的奇妙,他矢志学医,却无力外出从师,于是走上了自学中医的道路。
 
  那时高中毕业的他白天劳动,晚上自学,花了整整3年时间细致研读、反复琢磨《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等教材。中医博大精深,尽管自学了许多中医基础,但也始终无法形成系统。幸运的是,当时一心怀有中医梦的他得以参加了麻涌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期间跟随第一届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袁沃光老先生学习中医临床,接受了更专业的医学训练。
 
  1970年,23岁的何世东学有所成并开始独立应诊,悬壶济世,行医乡里。中医药材种类十分庞大,因此要分辨、牢记每一味药的气、味、功能、主治实非易事。当时为了提升诊疗水平,他苦练辨药、采药技术,为了体察药性,他无惧危险,甚至还跟着老药农跑去增城等地的山中亲自去采摘、品尝草药,知其性能。“有时,在山林里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日积月累,其应用辨药、采药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学无止尽,1977年,他以高分考入了广州中医学院,有了继续深造的契机。“当时可选很多,比如,可以去中山医学院,但我还是坚定的选择了中医学。”
 
  在校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了他所热爱的中医学,还接触了西医有关的知识,他将中西医有机地进行结合,取二者之精华,让中西医不互相排斥,反倒相得益彰。
 
  彼时,拥有数年从医经验的他,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虚心向院内老师请教,在完成课堂理论学习的前提下,还主动跟诊名医,观其望、闻、问、切,在这样不知疲倦的“偷师”中无形收获良多,进步飞快。
 
  毕业后选择回到东莞,入职市中医院后,何世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学以致用,坚守临床。那时的医院,远没有现在这么完善,分科也没有现在这么完全。何世东被分去了住院部,而且一待就是大半辈子。“尽管是中医出身,但后来却成了全科医生。比如说,什么呼吸、泌尿、消化、肾科、肿瘤、风湿,什么都要懂。”
 
  从1988年开始,何世东历任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除了医治住院部病人,他还每日坚持门诊工作,常常工作至中午一两点而不知劳累,凭借其严谨的医学态度以及长久以来的观察和实践,何世东业务能力持续精进,在中医临床的道路上建树颇丰,知名度日渐提高,慕名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
 
  何世东说,自己的工作“熬油费火”。“退休之前,精力及时间都投入中医事业,不管白天夜晚随叫随到中医院,较少时间陪伴家庭和小孩,全靠家人支持。爱人常会说,家务不用你做,你写你的文章就好。”
 
  “以前,比较喜欢下象棋,做了医生之后就不下了,觉得太伤脑筋。”他还说,自己平时基本没什么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看的书全是经方、医案、中医名著。“我喜欢买书,喜欢将找得到、买得到的专著老书籍通读多遍。同时,全国有名的病案、国医大师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我都会反复研究,乐此不疲。”
 
  他认为,中医的学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医学需要一辈子反复努力提高,一生都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是坚持治病救人,二是坚持教书育人。”这是何世东漫漫从医路的真实写照。
 
  何世东善治消化道疾病、肾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尽管年逾古稀,但他仍然坚守在临床的第一线。“坚持门诊可以尽可能解决一些病人的痛苦。”
 
  同时,他也觉得临床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悟出对抗疑难杂症的方法。“虽然现在能解决一些疑难,但远远不够,达不到社会要求,故仍坚持门诊。”何世东说道,“还可以带徒弟、带研究生,能更好地发扬传承中医。”
 
  “传承”二字成为了何世东孜孜不倦奋斗的目标之一。中医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典型的经验型学科。他满怀一身中医热忱,希望能够将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发扬光大。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几十年来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医术,分享临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医院的中坚力量,广东省名中医董明国主任中医师、叶小汉主任中医师等知名医师都是他的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多年积累的中医学研究成果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如此多繁杂的重担扛在肩上,这位古稀老人却依旧将中医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切皆源自于他对中医的热爱。
 
  “要做好任何事,一定有奋斗,做一个好医生,亦是如此。”在他的理解中,要努力学习,全身投入,反复体会,痛病人之痛,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及发展过程,并及时做出对应处理,才能在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中有所提高,这是何世东对奋斗的理解,也是他多年从医生涯的映照。
 
  日前,由广东省医师协会第二届“优秀基层医师奖”评选结果揭晓,厚街医院急诊科主任姜椿法榜上有名。
 
  从2002年进入厚街医院工作后,他一直坚守在急诊,每天上演“生死时速”就是他的工作状态。经历过“急诊室的故事”,姜椿法心中亦是五味杂陈。
 
  但凡关于医院的影视剧,都会出现急诊科的影子: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
 
  作为急诊科医生,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日夜颠倒的医院值班、一年365天没有节假日的日常,以及高强高压的工作环境。
 
  姜椿法是江西人,1995年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从医之后,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急诊。对于这个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他只是轻描淡写说了一句,“习惯了。”
 
  习惯了脚下生风,神经绷紧,每天仿佛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习惯在抢救室里,对危重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时刻紧盯着监护仪器上不停闪烁的数字和曲线。习惯了120救护车上的轰鸣声,想着快点、再快点。也习惯了夜间诊室里源源不断的病人,比如感冒发烧、醉酒、外伤病人、犬伤患者,乃至各种各样的疾病。
 
  也习惯了全年无休的日常。“急诊科医生难得节假日,越到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医生们越不能放松,越需要加强值班。同时身为急诊医生,倒班是习以为常之事。”
 
  姜椿法介绍,厚街医院急诊科分为三个班,分别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下午4点到晚上12点,以及凌晨12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急诊很辛苦,风险又高,很多医生会望而却步,我们高峰期有20多个医生,而现在加上我只有16个,目前我们科室4个超过50岁的医生都需要倒夜班。 ”
 
“值班期间,医生必须坚守在科室,连吃饭也要轮流吃。”姜椿法介绍,厚街医院急诊科一天300多的急诊量,任务重时一天会经历7-8例的抢救病例,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这里就如同一个无硝烟的战场,每天都发生不同大小的“战役”,而作为急诊科主任,姜椿法则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员,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急诊“战士”。
 
  急诊科是医院重症病人最集中、疑难病多、危急重症病例抢救多的科室。“急诊病人病情往往很急或者很严重,但我们又永远不知道遇到的下一个病人会是什么情况。”姜椿法说,“急诊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不同,需要快速识别病人的病情,迅速做出判断,危重病人需要立即动手抢救,半秒钟都耽误不得。”
 
  但是,往往困难重重,病史不清楚,病人不清醒,家属不配合是工作中的常态。“比如说,马上需要抢救,明明命悬一线,家属还在考虑是不是要等等其他家属,是不是要转院,手术就是不签字。其实,到了医院就应该信任医生,因为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急诊医生最欣慰的是能得到病人和家属的配合、理解、信任。”
 
  急诊是一份争分夺秒的工作,姜椿法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与生死赛跑。
 
  但他也感慨,“有时病人自己耽误的时间非常可惜。”
 
  他举例说,他曾遇到的一位病人,在前晚睡觉时已经感到胸闷胸痛了,但是就一直忍着,结果第二天再来医院就诊时,抢救就已经来不及了。而抢救成功的另一位老人,因在酒店心跳呼吸骤停,发病地点离医院较近,及时送到了医院并进行抢救,所以,经过急诊科80多分钟的抢救,最终恢复了心跳和呼吸。
 
  他介绍,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的时间分为两段:一是发病到就医的时间,这是医生无法控制的,二是进入医院后抢救的时间,“比如说心梗、脑卒中等,原则上是越早救治越好。”姜椿法说。心梗救治若是需要溶栓的,入院30分钟内要完成,若是要做介入手术,入院后90分钟内就要将血管打通,这些在医学上有着严格标准,也需要和家属沟通与配合。为了能够加强抢救的效率,急危重症的病人来到急诊科会直接走“绿色通道” ,先进行抢救处理。
 
  但遗憾,很多病人患病了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送院处理,或者讳疾就医,就会耽误最佳的抢救时间。为了更新公众的观念,姜椿法经常深入社区开展科普讲座,讲解关于急诊就医的常识和急救的知识。
 
  目前,厚街医院正在开展“创伤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急诊科是三大中心建设的前沿阵地,作为急诊科负责人,姜椿法正全力以赴。
 
  “所有努力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救治效率,让抢救成功率更高一点,尽量多挽救一些病人。而只要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再辛苦,我们都觉得值。”姜椿法说。
 
  因为个人兴趣,选择了极具挑战的眼科行业;因为患者的一句话,离开刚满月的孩子读博三年;因为心怀患者,一直在用自己最大努力为患者谋求福利
 
  他,就是杜绍林,东华医院旗峰院区院长、眼科中心主任,2019东莞市“最美医生”之一。
 
  因为喜欢精细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选科时杜绍林毫不犹豫选择了跟显微外科方面有关的眼科。“眼睛十分脆弱,眼科手术要求非常精细。”这正是他的兴趣所在。
 
  “跟其他科不一样,眼科的治疗80%是立马就有效果的。”杜绍林说,一个眼科手术完成后,患者需要感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白内障手术,一做完手术,患者就能够看得见。
 
  为此,需要苦练内功。“好医生,首先要过技术关。”对杜绍林来说,要想更好的服务患者,最基础的就是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
 
  2008年,读完硕士刚进入行业工作的杜绍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医学问题。
 
  有一位高度近视恶性进展患者,对年轻的杜绍林说了一句话,“医生,你还年轻,能不能研究我这个病,帮帮我?只要以后有机会能康复,我都愿意等你。”杜绍林说,患者的这句请求,让他铭记在心。
 
  有一些病症并不能根治,但是,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在增多。那时候,杜绍林下定决心,一定要再去学习新的东西,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几年后,通过拼搏,当他拿到中山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时,他却有点犹豫了。
 
  那时,他的孩子刚满月。但一想起当年的患者,想到了自己考博的初心,在家人和医院的支持下,他选择到广州深造读博。
 
  背后付出的艰辛不为人知,但他却坦言自己很幸福。“虽然孩子陪伴的时间少,但是孩子跟我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杜绍林说,读博的三年里,他无法时刻陪伴孩子,却是尽力给予孩子高效陪伴。
 
  医学博士是在职状态下攻速,即使日常工作繁忙,杜绍林没落下学业。白天,杜绍林会像其他医生一样排班,只有晚上或者周末才能自由支配。
 
  就这样,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一边进行科研,一边到临床工作。白天临床积累数据,晚上做分析研究,熬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现在,有时候肩膀会痛,这是读博期间熬出来的毛病。”
 
  现在即使博士毕业好多年了,发表文章、课题立项,每天坚持写文章,杜绍林一直都保留了这个习惯。“临床和科研相辅相成,临床需要科研基础支撑,也需要科研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这些年来,他在创新上成绩突出,完成两项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导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在研广东省适宜推广项目一项。近五年,他发表的科研论文、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参与的著作、申请的专利不胜枚举。
 
  学有仁术,更要胸怀仁心。杜绍林说:“我出生农村,自小就有一种强烈的乡土情怀,立志学医是想帮助他人。”
 
  杜绍林说,在他印象中,村里人生病很少会进医院看病。每当村民有个感冒发热的小病,大家都会选择在家里用一些土方法熬过去,而不是选择去医院。
 
  在我国,多数地区的防盲治盲效果与百姓的认知关系密切。白内障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疾病。
 
  2016年,杜绍林在石龙开展义诊时,就偶遇了一名75岁的独居老人。老人家仅能看到手影,近乎失明,只能在家中熟悉的角落活动,“因为老年性白内障致盲,这太不应该了。”遗憾在杜绍林心里久久不能忘却。
 
  杜绍林花了一个月时间,为社区500名老人进行防盲调查,发现类似的老人还有很多。主要是因为观念老旧,觉得年龄大理所应当,或者因为经济问题、子女没时间陪伴看病。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杜绍林想尽己所能为东莞老人做些事。他积极开展白内障复明义诊,深入社区为群众普及知识,提升群众对白内障的认知。同时,申请市福利基金会及民政部门的白内障救助。在他的努力下,2年的时间里让1200多名我市白内障老人在公益帮扶下如愿复明。
 
  在医院里,他优化服务,结合老人的特点,个性化安排老人夫妻病房,缩短住院日解决陪护问题,还推出免排队办理出入院等细节服务。 
 
  这些年,杜绍林和科室医生们组成了一支医疗服务队,经常到基层社区、村里去为老人进行眼病筛查。“每一次一去就是一整天。”杜绍林和他的团队已经坚持了多年。(来源:i东莞)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