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住建局和市自然资源局于11月11日联合发布了《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3-2035年)》,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规划期限为2023至2035年,近期目标设定为2028年。规划坚持“应改则改、需改则改”的原则,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策略及空间体系。
划定城中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
东莞市此次划定的城中村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等“一主两副”地区。根据区位和功能的不同,城中村被划分为城市社区型和产业社区型两类。
明晰“城中村”界定标准
专项规划明确了“城中村”的界定标准,考虑东莞“城乡融合、产村混杂”的空间特点,按照“不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不适应城市发展一体化的功能、不适应人民现代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的原则,将现状为集体土地、村民宅基地范围内的建成区域认定为城中村。
划定12个近期改造重点地区
专项规划聚焦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和特色要素集聚区域,选定了12个近期改造重点地区,包括中心城区的“黄金双轴”地区、水乡新城、虎门高铁站、东莞火车站、常平火车站、滨海湾站周边地区,以及中心城区“三江六岸”、“东莞记忆”周边地区、石龙中山路-石碣袁崇焕纪念园周边地区、林则徐销烟池及太平水道两岸地区等。此外,还包括松山湖科学城、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塘厦电子信息重点项目周边地区。
构建“大、中、小圈”空间体系
东莞构建了城中村改造的“大、中、小圈”空间体系,以强化空间引导、功能引导和时序引导。
1. “大圈”:城中村分布集聚区域,未来15年城中村管控的基本底盘,共划定405个片区。
2. “中圈”:近5年城中村改造集聚空间,实施统筹连片改造开发的区域,共划定220个片区。
3. “小圈”:年度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基于“中圈”遴选,共划定2024年启动改造的项目103个。
通过这一体系,东莞市旨在实现城中村改造的精准施策和高效推进,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居住环境。
公示与公众参与
目前,该专项规划正在公示中,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参与。
表格: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概览
本网观点:东莞市此次发布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体现了市政府对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公众参与,东莞市的城中村改造有望成为全国城市更新的典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