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球:打造地标性文化建筑 提升东莞城市软实力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2-11-24 12:31:43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一座城市只有文质彬彬、形神兼备,才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和谐发展、共生共荣,迈向美好的明天。新世纪至今二十余载,东莞从建设“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每一个文化发展战略,都有着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衔接,每一张精彩文化答卷,均彰显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软实力,并让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努力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今年以来,迈入“双万”城市的东莞,文化建设又迎来新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这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需要群策群力,全民共建,探索出适合东莞、具有东莞特色的发展模式。为此,在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特设“共建文化强市·文化代表谈东莞变化”专栏,通过采访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代表,推出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访谈文章,系统梳理东莞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建言未来东莞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畅想文化强市新图景,为大会营造浓郁的文化学术氛围,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东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推进东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双万’城市形象有效传播”,挖掘东莞文化优势,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近日,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莞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中,更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打造地标性的文化建筑,承载东莞在文化资源方面的禀赋,大力弘扬东莞文化精神,拓展对外传播新途径,提升东莞城市软实力。

■李炳球畅谈对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正当其时

东莞日报:城市竞争力更需要文化支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东莞已经迈上“双万”新起点,此时提出文化强市建设,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有什么促进意义?

李炳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东莞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文化新城”到“文化名城”,再到“品质文化之都”“文化强市建设”,立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个根本,东莞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东莞是广府文化重要发祥地、粤曲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粤剧之乡。在中国近代史上,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如今,东莞跻身“双万”城市之列,是国内第24座万亿城市、第15座“双万”城市。此时,东莞提出“文化强市建设”,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可谓正当其时。

文化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东莞跻身“双万”城市,这就是“天时”。东莞迈上“双万”新起点,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通过理论学习,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点燃创新的引擎,为文化强市建设开辟新格局。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的东莞迎来了发展新时代。随着陆域视野的“珠三角”变为海域视野的“大湾区”,东莞位于两个重量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间,具有完备的产业链,拥有珠江东岸空间优势,可谓“地利”。

千万人口与东莞相互成就、共生共荣。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东莞,扎根东莞创新创业,这就是“人和”。东莞还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积极引才育才留才,将东莞的千万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打造城市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东莞样本。文化强市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归属感和凝聚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东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图为西城楼 东莞日报记者 郑家雄 摄

提炼“七大文化”擦亮“四张名片”

东莞日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东莞提出建设“七大文化”擦亮“四大名片”。站在党史研究角度,如何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李炳球:城市竞争最终拼的就是文化,这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主战场,也是一个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更坚定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东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拥有袁崇焕、虎门销烟、蒋光鼐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又是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东莞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根脉,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更好保护,让城市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立足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等七大文化,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城市宣传产品,擦亮“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四张城市文化名片,可谓有点有面有抓手。

东莞上千年文明基本集中在东江两岸,这里有蚝岗等古人类遗址,有万福庵、却金亭、金鳌洲塔、西城楼、大西路、榴花塔等重要古遗迹;有可园、石龙铁路桥、石龙贸易商埠、东纵抗日遗址等近代重要文保单位,这是东莞宝贵的“历史文化”;还有改革开放早期工厂,如鳒鱼洲工业区等,以及当下重要的经贸商区和标志性建筑,这里凝聚东莞不可磨灭的“改革开放文化”。

东莞是全国篮球城市CBA“十一冠王”诞生地,还聚集4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全球九成“潮玩”由东莞制造。其中,爆火全网的“冰墩墩”就来自东莞,国际制造名城还是名副其实的“潮玩之都”。

东江两岸尤其东岸,凝聚着东莞文化发展历史和记忆。“七大文化”在东莞都有落脚点,都有根,都有深刻的印记,值得打造成地标性建筑。

认真研读报告,紧扣实践要求,市委党史研究室将聚焦主责主业,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一份努力。围绕“七大文化”“四张名片”,加强东莞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挖掘、研究、出版等,让东莞文化得到更好的留存、开发,让东莞文脉永久留存、夯实东莞城市底蕴,滋养城市文明。

在文化强市建设中,我们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文化载体,从未来的维度看待当下,挖掘研究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为未来东莞留下文化财富。其中,积极保护、挖掘、活化、利用好文化遗迹、非遗项目等文化载体,加强个案研究,尤其是鸦片战争遗址、东纵革命遗址、改革开放等重要遗迹,都可以打造成地标性建筑。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挖掘探微、解读,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和史实参考。进一步提升东莞文化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不同地域人士对东莞的认同,把东莞这座美丽的城市经营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强市建设“红利”

东莞日报:发展文化,既要传承和创新,更需对外传播。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中,如何以传承创新促进对外传播,提升东莞城市形象?

李炳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既要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从历史中获得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拓展对外传播新途径,进一步提升东莞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获得感,让更多人享受文化强市建设“红利”。

东莞城市精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海纳百川”体现了东莞开放的气魄和包容的胸怀,是东莞改革开放精神的真实写照,既反映了东莞特殊人口结构的城市特征,又符合东莞位于珠江口濒临大海这一区位特点;“厚德务实”既是东莞的城市人文精髓所在,更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元素,符合东莞城市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市民道德品行的要求。

在历史上,东莞与深圳同宗同源。早在公元331年,东莞立县,辖区就包括现在的深圳、东莞、香港等地。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书写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与之相伴的城市文化也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日趋繁荣。深圳,正在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文化力量。

位居广深之间的东莞,致力于文化强市建设,深圳就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样本。但是,学习不是全盘照搬,借鉴并不意味“抄作业”,而是要吸取精华,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参考并加以甄别。

未来的城市竞争力,更要有文化来做支撑,而更高的起点,则要从“品质”出发,建设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特色都市。东莞未来文化的发展必然走上“融合”道路,东莞需要有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气魄,在深挖“七大文化”的基础上,容纳外来文化,创新都市文化,走向“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融合发展”的新路线。

当前,我们对改革开放的一些遗迹的价值认识普遍不足,甚至因为滞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太平手袋厂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可以深度借鉴京杭大运河杭州拱辰河段的建设模式,通过围绕东江文明,打造三江六岸、做好东江水文章,打造地标性的文化建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优秀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传播。

以往,城市文化传播比较注重官方、宏大、主流的元素,文化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委婉含蓄。在文化强市建设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推进文化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市民群众精神生活,让更多人理解支持我们的文化发展,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合力。

因此,文化对外传播要开辟新的思路和视角,结合民族、地域、呈现形态、传承方式等特征,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机构,寻求认同共鸣。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和必要的转化创新,纳入对外传播的推介范围,建设具有东莞文化特色、内容形式新颖、表达方式活泼有趣的传播内容资源,持续提升东莞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持续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软实力。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