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电十大要诀。
■雷暴天气,下雨时伴随的闪电划破长空。(资料图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为了增强全市气象协理员和易燃易爆场所安全员防雷防灾意识,提高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强化雷电安全机制,市气象局和市气象学会继续深入推进防雷科普活动,日前在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气象天文科普馆举行了气象科普论坛活动。来自省气象局专业技术总师黄智慧和省防雷中心陈绿文博士两名专家,就“雷电灾害防御”及“超高层建筑的雷电监测与预警”等方面为全市气象协理员和城区易燃易爆场所安全员作了防雷科普报告。 东莞9镇为雷暴高发区 两名防雷专家在报告中生动地讲解了雷电是什么?雷电会造成哪些灾害?如何防御雷电灾害以及如何提高雷电监测和预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让此次论坛的参与者们切身地走近雷电、认识雷电、掌握防御雷电的基本方法。论坛过程中,与会人员围绕“防雷减灾”相关内容与专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很多参与论坛的人员表示,通过此次科普活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也了解了雷电的威力,并对如何科学防御雷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益匪浅。 黄智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全省监测数据,发生雷电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强。就我省而言,雷电的高发区在珠三角和粤西,而东莞首当其中,根据40多年气象资料统计,东莞年雷暴日为81.6天,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为113天,最少的年份是1989年,为43天。 从历史上看,东莞出现雷电最频繁的月份是6、7、8月,以8月为最高。我市雷电时间长,从每年的2月一直持续到10月。据不完全统计可知:东城、厚街、常平、南城、麻涌、寮步、黄江、桥头、凤岗等镇街为雷击高发区。 “雷电的强度和频率的变化,与空气成分有关系,从雷电角度来说,因为环境变化导致空气中杂质多,空气导电性比以前强,雷电容易形成。现在我们采用闪电定位系统收集的数据,一天测到100个雷电算是少的,有时候一天达上万次。” 完善的防雷装置可保护建筑物 对于一座建筑物而言,如何才能确保建筑物不遭雷击破坏,并能保护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呢? 黄智慧说,一般来说,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不受雷电损害的根本方法是使建筑物具有一套完善的防雷装置。 为了实现建筑物对不同雷害的防护目的,必须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等技术措施。因此,建筑物一套完善的防雷装置,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雷电感应防护三大部分,具体来说有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等八个技术环节。这在1994年11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显然,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建设是整个社会防雷减灾的基础性工作。 现代防雷技术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把防雷工程当做系统工程来实施,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将雷电能量以有效路径向大地泄放或有目的通过某些防雷器件将雷电能量限制到被保护对象所容许的安全范围内,以提高雷电的整体防御能力,将雷电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防雷知识 1.夏季高山景区旅游应注意防雷 夏季高山旅游应如何防雷呢?夏季是旅游高峰期,大多数人都喜爱选择去名山大川游玩。这类景区多群山起伏,云雾环绕,局地小气候变幻无常。有些高山的海拔超过1000米,游客在山中游玩时,也就相当于置身云层之中,易遭遇对流天气。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雷知识,以免发生意外。 防雷专家表示,由于雷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孤立突出的目标容易受雷电的“青睐”。容易导电的物体,潮湿地带以及容易导电的地层等,还有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在游览途中,如果突遇雷雨天气,应立即中止游览,及时返回住地;不能及时返回的,应就近寻找相对安全的地方躲避。 在野外遇雷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不要在山顶、山脊、开旷地带或建筑物顶部停留;不要在避雷针及其引下线附近、铁栅栏和架空线附近经过;不要在岩石旁或孤立的大树下躲避。应尽可能躲避到金属顶的车辆内,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内或较深而且顶部没有裂缝的山洞内。如果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场所,最好就近选择低平处,穿好雨衣、胶鞋两脚并拢蹲下,双手抱膝,把头埋于双膝之间,以尽量降低人的高度,减小接闪面积。 除了掌握一些必要的防雷知识外,还应做到:出游前大概了解浏览地的地形地貌,以便在雷暴发生时及时选择合适的地点躲避;随时了解当地天气预报,尤其注意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夏季在山区旅游时应穿橡胶鞋,不要使用金属把柄的雨伞或导游旗帜;遭遇雷雨时不要使用手机、MP3以及其他无线通信设备;雷暴发生时不要大步奔跑,以免引起的跨步电压致人伤亡。 2.电力线路和设备易受雷击 雷电会容易击中哪里,东莞雷电防御重点是哪些?市气象局表示,下列位置应加强防雷: 具有不同土壤电阻率的交界地方;山坡与山脚接壤处;地下水位高、低洼地区和沼泽等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屋角、屋檐、屋脊以及屋面上的广告牌、金属塔等突出物体。高楼、铁塔、烟囱等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孤立、突出在旷野中的建筑物;建在地下水位高或金属矿藏丰富地区上的建筑物;易排出导电尘埃的厂房、管道等;未安装防雷装置的建筑物。 而易受雷击的设备有:电力线路和设备。由于电力线路多架空和裸露,容易遭受雷击,据统计,电力部门的线路故障70%是因雷击所致; 网络线路和设备。网络因其存在远程线路和连接弱电设备,极易成为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的对象;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因其耐压和抗干扰能力极差,对雷电的电磁脉冲几乎毫无抵抗能力,所以多雷电地区的电子设备特别容易遭雷电损坏。东莞市的雷电事故中70%以上是涉及电子设备的。 那么,那些设备加强防雷保护呢,气象局表示,裸露在室外的设备;处于易遭雷击地理位置的设备;所处建筑物的防雷设施不完善;连接线路架空、无屏蔽、接地以及无安装浪涌保护器;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低电压微电流设备等都需要加强防雷保护。 3.人员防雷避雷十条原则 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楼(屋)面上。站在楼顶极易招惹雷击。关闭门窗,阻隔空气运动途径,能阻止球形雷入室。 不宜使用花洒冲凉。万一建筑物发生雷击现象时,巨大的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 不要触摸水管、管道煤气管等金属管道,雷电流可能通过这些导体向人体放电。 应停留在离电力线以及跟它们相连接的电气设备1米远的地方。 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构)筑物。 不宜躲在大树底下。如果万不得已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则必须与树身和枝丫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双脚靠拢下蹲。 不宜在旷野高举金属物体(如雨伞、高尔夫球棍等)。 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 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汽车里比较安全。 不宜进行户外运动(如打球)。 4.单位应该怎样进行雷电灾害防范 市气象局表示,单位应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设施,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单位应设立防范雷电灾害责任人负责防雷安全工作,建立各项防雷安全工作规范,建立各项防雷设施的定期检测制度。雷雨后要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如雷雨过后,应检查安装在电话程控交换机、电脑等电器设备电源和信号线上的过压保护器有无损坏,发现损坏时应及时更换。 建设单位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以及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方式。 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 新增加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如重新铺设电脑网络线、室外天线的移位和加高等都应该重新设计和建设防雷设施。 雷灾发生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情况,以便及时处理,避免再次遭受雷击。(李金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