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旧老街到文商旅融合的休闲街区,从污水横流的河涌到碧水蓝天的生态廊道,从传统农房到岭南风情的绿美乡村——近年来,东莞道滘镇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轴心,通过农房改造、水污染治理、绿美生态建设及文旅融合四大抓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赋能、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功获评“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
老街焕新——兴隆街的“活化密码”
曾因年久失修而沉寂的兴隆街,如今成为道滘镇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2023年启动的“圩市精华段整治提升工程”,以“活力老街、精致市井”为定位,对建筑立面、公共空间进行系统性改造。一期工程完工后,“枕水书店”、非遗体验馆等文旅项目相继入驻,搭配粤剧展演、民俗市集等活动,吸引游客日均超千人次。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计划引入更多沉浸式业态,打造“可逛、可玩、可购”的水乡文化IP。
农房蝶变——从“旧屋”到“新景”
作为省级农房建设试点镇,道滘镇创新推出“微改造”模式,通过外立面修缮、功能升级,既保留传统水乡风貌,又提升居住品质。大岭丫村细氹组47栋农房改造后,青砖灰瓦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永庆村250余间农房通过“一户一策”设计,变身特色民宿与文创空间。目前,全镇累计完成农房微改造3300户,6个村入选“东莞市特色精品村”,全域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碧水攻坚——从“治水”到“智水”
针对水乡特有的松软地质与复杂水系,道滘镇构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累计新建截污管网378公里,完成1207个排污口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率达60%。北海河碧道、沿江公园碧道等78公里生态廊道串联城乡,白鹭栖息、鱼翔浅底的景象重回水乡。镇河长办通过“红黄牌”制度压实责任,民间河长队伍超千人,形成全民护水格局。2023年,道滘镇获评东莞市河湖长制“优秀”镇街。
绿美赋能——从“见缝插绿”到“推窗见景”
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道滘镇将绿美建设融入城市肌理。三年新增苗木超万株,建成北岛湿地公园、掌洲岛公园等15个生态项目,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0%。古树名木保护成为亮点,121株百年古树实现“一树一档”,南丫村滨涌古榕群化身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植树节期间,全镇党员干部、企业及市民认捐苗木4693株,营建“先锋林”“乡贤林”等主题林,绿美理念深入人心。
文旅破圈——四条线路解锁“水乡新玩法”
2024年,道滘镇推出“园林探秘”“文化兴隆”“自然风光”“古街风情”四条精品旅游路线,串联粤晖园、兴隆街、北岛湿地等核心资源。其中,“园林探秘”线主打古典园林与非遗美食,游客可亲手制作裹蒸粽;“文化兴隆”线以永庆游船、曲艺社体验为核心,重现水乡市井烟火;“自然风光”线依托卡丁车赛车会、农家菜馆,打造动静结合的休闲场景;“古街风情”线则聚焦大岭丫村田园景观与明家私房菜,传递“慢生活”理念。配套上线的“道滘旅行地图”,通过小程序实现一键导航、预约、购票,助力文旅消费升级。
莞讯网观点:道滘镇的乡村振兴实践,以“绣花功夫”实现了生态、产业与文化的协同振兴。其成功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微改造”避免大拆大建,留存乡愁记忆;二是“治水先治污”的科学路径,破解水乡生态痼疾;三是文旅IP的精准打造,将工业遗产、非遗技艺转化为体验经济。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如何避免文旅项目同质化?如何激活村民自主参与动力?未来,道滘需进一步挖掘“水乡+科创”“非遗+研学”等跨界融合场景,同时构建长效利益共享机制,让乡村振兴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