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考阅卷名师教你自鸡大语文:语言文字应用,是送分题吗?
这个系列的前两篇中,我们对中考语文试卷的组成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诗词默写、诗词赏析、文化知识这三个模块给出了“家庭版”的自助鸡娃方案。今天我们再来分享下语言文字应用这个模块的“自鸡”方案。
1.诗词默写
2.诗词赏析(内容理解、字词赏析)
3.文化知识(名著知识、文学常识)
4.语言文字应用(修改病句、注音填字、成语使用、标点符号)
5.文言文阅读(重点字翻译、断句、重点句翻译)
6.实践应用(文本勘误、材料分析)
7.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8.作文(记叙文、议论文)
语言文字应用是各省市中考命题必考的模块,但是由于地区间命题侧重点的不同,考察的范围和类型题会略有不同,核心的类型题有四种,即修改病句、注音填字、成语使用、标点符号。
其中修改病句为各省市命题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其它类型题是否适合您所在的地区,可以通过简单翻阅今年本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得知。
修改病句在中考试题中,考点比较固定,主要考察五个核心题型,我将其中的典型例题列举如下:
1.语序不当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天津中考)
解析:应该是先推举,然后讨论,最后表决,题中表述语序不当。
2.搭配不当
临沂市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临沂中考)
解析:“减轻...问题”,谓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应改成“减轻...压力”。
3.成分残缺
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枣庄中考)
解析:“在...中”为介词结构,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一同做状语,此句缺少主语。
4.成分多余
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滨州中考)
解析:“停下脚步”就是“驻足”,成分多余,应去掉其中之一。
5.一对多,多对一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天津中考)
解析:“能否”是两个条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结果,属于多对一。应该改成“是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对这些类型题的讲解不是很有把握,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孩子熟记以上五个例句及解析,一半以上的情况下,考试中出现的类型题都大同小异,孩子熟记之后,考场上可以进行比对,更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这类题的日常训练与之前讲解的诗词默写、诗词赏析在规划上正好相反,不建议“化整为零”,更好的策略是集中高强度训练。
市面上大部分初中语文教辅材料中都会附带修改病句的集中训练,建议家长选购有中考真题修改病句训练集合的教辅材料,若能有详细讲解则是最佳。教辅材料的选择还是推荐大家优先考虑“语文出版社”这样比较权威的出版机构。
“集中高强度训练”的“集中”最好是每到长假或者暑假、寒假即将结束时,让孩子集中一天时间,将修改病句类型题10道题算作一组,至少完成10组题。每一组完成后,对照一下答案和解析,看一看问题出在哪里,学习识别例题的方法。如果有难懂的题,可以整理好,开学后集中请教老师。
修改病句的这种“集中高强度训练”,更有利于孩子通过大量的真题识别出类型题的特征,以达到提高正确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给孩子准备好资料,安排好时间即可。
注音填字部分:在中考试题中所占分值较少,目前大部分省市考察内容以课本中的“读读写写”部分为主,这个部分在语文教材每一课文章之后,具体举例如下:
这个部分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每学完一课,就用空白(无格)的笔记本把这一课的“读读写写”部分整理下来,标明出自哪一课。整理的内容要包括汉字及其拼音两个部分,最终形成一个“读读写写”笔记。
在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之外,最好能帮孩子检查一下有没有抄错,拼音标的对不对,如果不确定可以上网查询,都能查到。不建议家长朋友使用网上已有的整理好的版本,据我观察,或多或少都有错误,还是孩子自己整理印象更深刻,更正确。
成语使用部分:只有一部分省市中考命题会有考察,前些年命题方向比较不好把握,随机性大,部编版教材推行后,考察范围逐渐规范到以教材中出现的成语为主。
在家庭教育中我也建议各位家长把部编版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材料依据。上文讲注音填字部分的学习策略同样适用于成语使用部分。
建议督促孩子每学完一课,就把课文里出现的成语都整理在笔记本上,并通过查成语词典的方式对每个成语进行释义说明,成语有多条含义的,整理最主要的意思即可。
这个过程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家长可以每单元抽考一次。抽考不需要孩子一字不差的回答释义,只要大体正确即可。不建议直接使用网上整理好的材料,这个整理的过程本身对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要。
成语释义的标准词典建议选用商务印书馆的这本《新华成语大辞典》,目前这本成语词典是教学和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工具书。
标点符号部分:这个部分也是只有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会考察,而且命题趋势是考察的省市越来越少。由于考点有限,我以教育部语信司主持制定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为依据,将其中中考可能会考察的内容直接整理出来,家长可以给孩子保存一份,所在地区有这个考点的孩子只要考前一两天看一遍即可,平时不用看。
1.句号“。”
用法:句末点号的一种,表示陈述语气,或者表示缓和的祈使、感叹语气。
例句:我喜欢吃苹果。(陈述语气)
请您稍等一下。(缓和的祈使语气)
2.问号“?”
用法1: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
例句: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用法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例句:诗中记述的内容究竟是诗人的亲身经历,还是主观想象?
用法3:多个疑问连用表达强烈语气。
例句: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做法有用吗?
3.感叹号“!”
用法::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或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
例句:一年不见,孩子都这么高了!(感叹)
你给我闭嘴!(祈使)
4.逗号“,”
用法: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5.顿号“、”
用法1:用于句中,表示并列词语间的停顿或表示次序。
例句:这里的风气自由、民主、平等、开放。
用法2:邻近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只有缩略形式连用可以使用顿号。
例句:飞机高空飞行时,乘客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范围内的地面。(概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二、三产业的重要基础。(缩略形式)
6.分号“;”
用法:用于句中,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句:说话的内容正确,说的人我不喜欢,我也是要听的;说话的内容不正确,说话的人我再喜欢,我也是不能听从的。
7.冒号“:”
用法:用于句中,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例句:我笑着点点头:“你太幽默了。”(提示下文)
事实证明:环境塑造人,人也在改变环境。(总结上文)
8.引号““”、‘’”
用法: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殊标明的内容。
例句:我:“他们来了。”(直接引用)
电视被称为“第九艺术”。(特殊标明)
9.破折号“——”
用法:用于句中,是对句中内容的注释说明或标记其语音、语义的变化。
例句: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王风走了过来。(注释说明)
“指导员他——”小张话没说完就哭了起来。(音义变化)
10.省略号“......”
用法:内容省略或说话断断续续。
例句:老师一进门,我们便齐声朗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内容省略)
他难以置信地说:“可是......这怎么......你一定是搞错了。”(说话断断续续)
在接下来的大语文专题中,我还将继续分享其它模块的“大语文”自助鸡娃方案。这些建议都侧重于“实用”、“易上手”,希望能够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辅导孩子学习语文,也欢迎大家把鸡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文末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