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要紧扣“科创走廊”主题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7-09-25 10:44:01
  东莞要紧扣“科创走廊”主题
 
  9月22日,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传达了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等多个重大事项。
 
  梁维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是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东莞要通过加快推进实施倍增计划、园区统筹、城市提升,主动把握机遇发挥应有作用。他指出,无论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都要紧扣“科创走廊”的主题。
 
  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局面,东莞市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
 
  该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四众”等重大 支撑平台,支持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员成为市场创业创新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
 
  按照总体要求,东莞市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激活金融市场、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九个方面,支撑东莞市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率先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
 
  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东莞市提出,优化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取消妨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同等条件无差别办理。同时,还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该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东莞市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搭建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示范校、大学生创业创新园、创业创新模拟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实践平台。
 
  同时,鼓励高校成立创业创新俱乐部,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人士兼任创业创新导师,推行大学生创业校企双导师制,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培训和辅导。
 
  东莞市还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需要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负责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提供社会服务。
 
  意见还提出,在财税政策方面重点支持以初创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以及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对经认定并按规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的创业孵化基地,按每户不超过5000元标准和实际孵化成功户数给予创业孵化补贴;对入驻政府主办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的初创企业,按第一年不低于80%、第二年不低于50%、第三年不低于20%的比例减免租金。
 
  目前,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包括三大类:市政府财政资金主导设立多方共建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镇街主导设立的专业镇创新平台,社会组织或企业自建的研发机构。为统一东莞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建设扶持工作,实现新型研发机构整体提质增效,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施办法》。
 
  办法明确了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条件。其中,申报机构需在东莞市注册运营,拥有独立的办公和科研场所;且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年度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不低于年营业收入总额的20%;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研发队伍。其中,市政府财政资金主导设立的多方共建的重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职研发人员占在职员工总数比例不低于30%。办法规定,主要从事生产制造、教学教育、检验检测、园区管理等活动的单位不纳入新型研发机构认定范围。
 
  办法规定,东莞市对成功认定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单位,一次性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用于资助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和运营经费。此外,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成功“升级”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市将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奖励。
 
  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一2030)》,指导全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规划提出,根据东莞土壤侵蚀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分别制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明确开展治理的基本步骤,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该规划分两期目标实施,其中2020年实现近期目标,2030年实现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实现后,东莞市将初步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和水土保持信息化网络平台,初步构建水土保持监测自动化系统和预报系统;完成24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任务,水土流失治理度达10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100%。
 
  规划提出,该项工程建成后将有力促进东莞市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水质维护、人居环境改善、水源涵养和生态维护等方面的基础功能,将有力地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记者 郭文君)(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