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天堂 渔舟唱晚:银山市级湿地公园规划通过评审

生活   来源:东莞日报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08-24 09:44:54



 
 
图为银山湿地公园效果图。市林业局供图
 
  这是动植物的家园,百鸟翔集、绿草如茵、鸭游碧波。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有维管植物453科820属887种、动物45种。这是位于银瓶山森林脚下的银山天然湿地。银山市级湿地公园规划近日通过了我市评审,今天,市林业局公布了银山市级湿地公园规划,这个动植物家园,将成为人类与大自然、动物友好和谐相处的美丽新天地。
 
  处女地现状:鸟类鱼类居多
 
  银山湿地位于谢岗镇曹乐村、稔子园村,总面积为105.06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为80.673.18公顷,湿地率为77.0669.66%。
 
  记者近日随市林业局和设计单位人员,来到银山天然湿地。只见银山湿地分布着大小形状各异的浅滩,莺飞鸟鸣,鹭鸟在碧野田间相依相傍。几丛芦苇,田角菜花,满目葱茏,绿竹隐池塘,碧水浮鸭鹅。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不禁赞叹道:此处女地野趣横生,田园风光美如画。
 
  据设计单位统计,银山湿地共有动物45种。其中以鸟类、鱼类居多,鸟类有20种,鱼类共有19种,还有几种爬行动物和哺乳类动物。鸟类种类主要有小鸊鷉、苍鹭、池鹭、白鹭、绿头鸭、白胸苦恶鸟等。据当地管理部门介绍,在湿地附近的河滩处,最多时有数百只鹭类、鹬鸻类云集于此觅食,并伴有部分的小型鸟类如白鹡鸰、斑鱼狗等。湿地鱼类鸟类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与生物景观,鸟类鱼类品种越多,生态环境越好。
 
  恢复湿地:以人工恢复为主
 
  银山湿地公园建设期限为8年,即2018年 2025年。其中,近期:2018年 2020年;中期:2021年 2022年;远期:20213年 2025年。
 
  湿地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合理利用工程、灾害防御灾害工程、区域协调工程、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基础建设工程等。
 
  在这些工程中,湿地恢复是最基础的工程。根据规划,湿地恢复以人工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湿地恢复主要思路是:湿地恢复以自然恢复人工恢复辅助为主,适当采取自然人工辅助恢复措施,有针对性地设计湿地恢复方案,使湿地环境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能逐步恢复到自然状态,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良性循环;优先安排能充分发挥湿地主要生态功能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工程规划,优先在植被受到破坏、水质受到污染的区域以及其它有重大恢复意义的区域,开展湿地恢复重建工程。
 
  通过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恢复技术,对受到干扰和破坏的湿地环境实施有效的治理,逐步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使生态系统及其环境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
 
  湿地恢复具体目标包括:
 
  通过周边工业区面源污染控制,逐步减少污染源、优化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区域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V类标准。
 
  通过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工程以及其它恢复技术措施,恢复湿地生物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对拟建湿地公园局部景观进行修复或改造,增加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和效益。
 
  景点亮点:渔舟唱晚
 
  未来的银山湿地公园将有以下景点亮点:
 
  鱼跃鸢飞,位于湿地公园南侧,利用原有的桑基鱼塘进行景观改造,同时加以湿地原有的鸟类资源,形成湿地独特景观,让游客感受湿地资源物种丰富,与自然更近距离接触。
 
  垂钓平台,位于湿地公园南侧,利用原有的桑基鱼塘进行景观改造,配以垂钓平台,使游客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修身养性,亲近自然,感受湿地魅力。
 
  阡陌栈道,位于湿地公园南侧,利用原有的桑基鱼塘进行景观改造,配以栈道,纵横交错,或置于林荫之间,或依傍娇美荷田,为湿地景区提供了一条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走廊,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环境。
 
  曲港汇芳,位于湿地公园南侧的河渠附近,在对原有河渠进行恢复重建的同时,加以植物进行景观改造,形成植物飘带湿地景观。
 
  寻幽绿岛,位于湿地公园南侧的河渠附近,在对原有河渠进行恢复重建的同时,加以植物进行景观改造,形成植物绿岛景观。
 
  诗韵平台,位于湿地公园南侧的河渠附近,在对原有河渠进行恢复重建的同时,加以景观平台,配以当地文化宣传展示,富含诗韵,眺望湿地景观的同时,感受当地历史文化。
 
  荷塘鱼影,荷塘鱼影,顾名思义,便是根据现有鱼塘,以呈现农家鱼塘景色为主,通过水车设置、农田水灌溉设施、喜水农作物如水葱、千屈菜等相结合,以展现水质澄清、鲜鱼肥美、青葱植物、一叶渔舟的农家景色。
 
  鱼沼飞梁,位于湿地公园南侧,连接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两个区域,建议设立一座生态景观桥,配以植物绿化,在满足交通便利的同时形成生物廊道,为动植物营造多处栖息地生境。(记者 叶珊)(来源:东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