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最新解密:皮纹检测(测试)管用吗?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06-03 16:42:48
  从婴儿刚出生,许多父母就开始为他们制定培养计划。学钢琴、下围棋、跳芭蕾、习绘画……每一种都想给孩子尝试一下,以便发现孩子的天赋。可是,科技进步告诉我们,也许不必这么麻烦,父母只需检测一下孩子的指纹,一切一目了然。昨天记者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领略到这项新技术的魅力。

  指纹与大脑对应

  为推广“电脑皮纹多元智能检测”技术,台湾皮纹专家高嘉佑特意来到南京,与南师大教科院郝京华教授合作开展取样研究。短短一个星期,已有近60人闻讯前去测试,其中有校长、南外学生、教育厅工作人员、南师大研究生、幼儿园小朋友等。

  “嗯,还蛮准的!”一位拿到测试结果的妈妈仔细对照孩子平时的表现,觉得吻合度很高。她自己是个急性子,女儿做事却很磨蹭,怎么催也不管用,为此她经常教训女儿。

  手纹测试为她找到了原因:女儿的学习敏锐度在51度以上,这类人属“慢郎中型”,对新事物的学习与接收程度较慢,在精细动作能力上稍弱,在学习时需分为数个步骤教导。

  高嘉佑向记者介绍,他在台湾已经测试了近4000个案例,吻合度在80%以上。而在该技术进入台湾之前,已在美国运用多年,但多用于科学研究,没有进入实用领域。
 
  11种纹形对应11人格

  目前,皮纹专家与软件公司合作,形成了一套“电脑皮纹多元智能检测”系统,只要按下十指指纹,经过专业人士分析,就能得知检测结果。

  昨天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回。在采集指纹时,每根指头要摄下3张黑白照片,不仅要看清指肚中心的螺纹,还要清晰显示“三叉点”(见图1)。根据“三叉点”的多寡,可大致分为弧形纹、箕形纹、斗形纹、变形纹,每一种纹形又有细分,总共分为11种。

  “每一种纹形对应一种心理特征。”高嘉佑介绍。标准的“斗形纹”人士,一般比较理性、独立、强势、主动积极、主观意识强;而“双斗纹”的人,有能力掌握多个目标,具有系统性思考的特质,偏感性。“箕形纹”看起来指纹形成像瀑布一样的水流,如朝小指方向流去,有一个三叉点,称为“正箕纹”,这类人感性、随性、多具同理心、适应力强,被动而个性温和;而如果“水流”朝向大拇指,且有一个三叉点,则称为“反箕纹”,这类人的性格恰好与“正箕纹”相反,多具逆向特质,较自我中心,观察力敏锐,习惯逆向思考。

  掌心的纹路通常十分繁复,但检测者很快在记者的掌心找到三个“丫”点:食指下方一个、小指下方一个、接近手腕连接处又有一个。她用黑笔分别点出,并告诉记者,这三个点在指纹检测中习惯性地依次称为A点、D点、T点。
每个人的“丫”点都在相似的位置,所以很容易找到。但ATD的角度不同(见图2),它反映出人的视、听、嗅、味、触的直觉和敏锐度,以及对于新事物的学习与接收程度。一般以30-50度为标准值,其中又以35-45度居多。该角度越大,通常学习敏锐度越低;如果角度在30度以下,一般属“急惊风”型,反应过度,要求事物较完美。

  与看手相有本质区别

  看看手掌就能测智能,这岂不是类似于看手相?高嘉佑也会遇到类似的质疑,但他表示:看手相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而测手纹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在美国,相关理论的研究已跨越几个世纪。

  记者在相关网站查到,皮纹学的历史起源于1823年。“我们都知道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变性,”高嘉佑说,“其实它还具有第三个特性———遗传性。”皮纹的型态受染色体基因调控,皮纹的排列形式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此,只要婴儿的指纹能够被识别,它就可以参与检测,并且检测结果一直不变,婴儿长大后再检测,结果还是一样。

  遗传学家对皮纹遗传的研究证明,皮纹的形成是从胚胎期的第13周到第19周,由外胚层发育形成。遗传学家称之“显露在体外的遗传因子”。它与人体的体质强弱、机敏程度、学习风格、学习记忆方法、运动能力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嘉佑同时强调,“手纹检测”提供的信息精确度大概是80%-85%,并非100%,是统计学上的近似值,不是“科学必然”。
 
  皮纹解读助长宿命论

  高嘉佑还举了一个听起来挺玄的例子。台湾某高三学生来做皮纹检测,检测表明他的空间能力很强,他本人也表示对建筑学很感兴趣。高考时,该生成绩优异,考上一所著名高校的电子系,在父母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电子系。可是只读了一年,他就主动退学,因为觉得功课太难。第二年复考,他又考上了电子系,这次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建筑学系。入学后他参加了8个社团,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太多的学习时间,可他照样年年拿奖学金。“这个孩子是我父亲朋友的小孩,绝对真实的例子。”他说。

  如此说来,难道一切都是天生注定?后天教育的作用如何体现呢?高嘉佑回答:“检测只是告诉你天生潜质,后天的教育依然十分重要。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避免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郝京华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对皮纹与多元智能关系的研究非常稀少,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在教育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意味着家长、老师们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郝京华教授正在计划开发后续的“多元智能课”,设想有朝一日进入校园,让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更有针对性。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