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出炉

评论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12-09 10:09:46

  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出炉

  给大家看看记者微信“朋友圈”里的消息:
 
  “明天组团唱K,有没有小伙伴一起?”
 
  “泰国菜,有点辣,味道还OK。”
 
  “新款到货,寒冬温情价,268元包邮到家!”
 
  ……有求聚会的,有晒美食的,还有做广告的,相信这也是不少人微信朋友圈的缩影。微信是亲友间交流的平台,然而,朋友圈里信息鱼龙混杂,也让部分市民大呼“受不了”。
 
  那么,大家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有些什么?您最烦看到什么样的朋友圈信息?您最想屏蔽谁?记者采用问卷和走访调查的形式,在受访的281人中,197人表示“朋友圈代购刷屏最烦人”,占受访者的7成;近3成的受访者,朋友圈里屏蔽了领导、同事,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屏蔽了父母。
 
  代购刷屏位列“最烦人黑榜”第一
 
  总转“心灵鸡汤” 唠叨得像唐僧
 
  近3成人屏蔽领导和同事
 
  这么任性,你领导知道吗?
 
  微信朋友圈里都发些啥?什么信息最烦人?看看大家怎么说
 
  代购广告刷屏最烦人
 
  大家的朋友圈里都有些啥?记者发出300份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81份。调查显示,朋友圈信息大致包括生活记录、搞笑段子、心灵鸡汤、时事热点、养生秘籍、自拍小视频等。多数受访者表示,微信朋友圈主要用于朋友间的交流,记录生活的点滴。也有人表示,做微商希望在朋友圈里捞点外快。
 
  当问及“你最讨厌的朋友圈信息是什么”,不少人回答“代购”两字。“代购广告刷屏”位列“最烦人的朋友圈信息”榜首,受访者中共有197人选了该项,占受访者的七成。
 
  “你永远不知道朋友圈里,下一秒谁会变成代购达人。”市民刘先生说,他的微信一共有200多名好友,其中至少有7人是做微商的,整天轮番刷屏,朋友圈基本已经沦陷。
 
  市民阿璇今年7月喜得一子,由于要给儿子买奶粉,她顺便做起了奶粉代购,后来还发展到代购化妆品、日用品等,“早上刷一遍朋友圈,打个广告,傍晚再刷一次。”阿璇说,做了几个月代购,接到的订单屈指可数,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发广告,吹嘘产品经济又实惠,希望朋友看到后能光顾。
 
  今年10月,微信里流行一条“群发测试朋友是否将自己删除”的信息,阿璇十分好奇,进行了测试。这一试,她十分伤心地发现,共有23名好友将她删除,有些和她关系还较为密切。也有朋友接到测试后指责,“你平时刷广告我也就忍了,还发这样的测试,真无聊。”
 
  阿璇意识到,这样的测试会伤害朋友间的信任。“没想到,代购没赚到钱,还失去了那么多朋友。”阿璇感慨。
 
  不过,仅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会屏蔽或删除卖东西的朋友。刘先生坦言,不删除是出于考虑对方的感受。但他希望,做微商的朋友也能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把朋友圈变成“商圈”。
 
  “心灵鸡汤”刷屏,就像唐僧一样唠叨
 
  采访中记者发现,中老年人玩微信,使用最多的就是聊天和朋友圈两个功能。而他们的朋友圈里,通常会转发一些“养生秘诀”和“心灵鸡汤”。然而,此类信息很不受待见,将近6成的受访者认为,这些信息很烦人,紧跟“代购广告刷屏”之后,位列“最烦人朋友圈信息”第二名。
 
  今年63岁的市民赖伯告诉记者,他看到“养生秘诀”或者有趣的文章都会转发,“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肯定比较注重健康,所以喜欢这些文章。”
 
  翻开赖伯的朋友圈,第一篇就是“冬季养生三部曲”,还有一些讲做人道理的文章。其中有两条信息还自相矛盾,一条是“喝隔夜茶等于自杀”,另一条是“隔夜茶别倒了,是良药”。赖伯坦言,这些“养生秘诀”,他自己也没试过,有的甚至没读过内文,看到标题就转发了。
 
  此前早有媒体曝光,这些所谓的养生帖,其实都是网上扒来改编、拼凑的,多数是为了营销。将近6成的受访者认为,转发“心灵鸡汤”、“养生秘诀”等信息很烦人。
 
  至于为什么不喜欢此类信息,多数受访者表示,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依据,说教式的文章令人反感。“看过《大话西游》吗?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在朋友圈刷屏,就像电影里的唐僧一样唠唠叨叨,令人厌恶。”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小辉说。
 
  领导微信布置工作,大家都说“NO”
 
  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不太想添加领导为微信好友,但碍于面子或出于工作需要,还是会添加他们。有将近3成受访者表示,朋友圈对领导和同事设置了屏蔽或分组查看。
 
  阿洁是一家国企的普通员工,她的部门领导建了一个微信群,把部门所有同事都拉进群里,还经常和同事在朋友圈里互动。
 
  有一天,领导在群里询问:“以后有什么工作安排,我就在微信里布置怎么样?”岂料,大家一致投了否决票。阿洁坦言,假如领导随时在微信里布置工作,势必会占用自己的私人时间,连下班时间都被工作绑架,这让她无法承受。
 
  自从加了领导后,阿洁发朋友圈都谨言慎行。最后不得已,她将领导和同事分进同一个组,命名为“工作”,还在朋友圈信息里屏蔽了该组,只有与工作相关的,才会选择“工作”组可见。阿洁说,“其实也不是排斥他们,只是想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
 
  采访中,有市民甚至表示,自己用2个微信号,一个是工作号,一个是生活号。
 
  父母盯紧“朋友圈”被屏蔽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也是许多人屏蔽的对象。调查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和自己的父母是微信好友,但他们中近2成,朋友圈对父母设置了“屏蔽”。不少人表示,之所以屏蔽父母,是不想他们太过操心。
 
  薇薇说,去年年底,她给妈妈买了部智能手机,教会了妈妈使用微信。“开始时,只是觉得方便交流,用语音也省钱,可是慢慢发现,她天天密切关注我的朋友圈,我就将她屏蔽了。”薇薇说,有时候不开心会在朋友圈里吐槽,或者半夜刷朋友圈,这些妈妈都看在眼里,免不了一番唠叨。
 
  需要注意的是,“屏蔽”和“拉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拉黑”意味着你与对方断了一切联系,对方给你发信息,会收到提示“你发出的信息被对方拒收”。所有受访者中,没有人将父母的微信“拉黑”,最多只是进行“屏蔽”,即不让父母看到自己发的朋友圈,又能保持正常的私信聊天。
 
  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出炉记
 
  乱点赞不受待见 不要剧透也上榜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微信朋友圈?记者采访中,许多市民畅谈了自己的看法。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怎么来的,背后有些什么故事?本报为您一一解读。
 
  一天内发代购广告不超过3条
 
  读者林绍勇也在微信里做代购,但他的朋友圈却颇受欢迎,“很多人一下子发十几条图文并茂的广告信息,不仅浪费别人的流量,也给阅读带来不便。”他提议,朋友圈“自律守则”里面应包含一条:一天内发布的代购广告,不要超过3条。
 
  林绍勇说,自己经常在朋友圈里发广告,但不会几条连着发,“通常发了一条广告之后,我会隔半小时,发一条关于自己生活的动态,此后再发布第二条广告,每天广告信息不超过3条。”
 
  林绍勇说,他平时很注重分享,有什么新鲜事、好玩的,第一时间和好友交流互动。慢慢地,大家关系更亲密,朋友圈不仅没有被屏蔽,还有很多朋友主动关照他的生意。
 
  这个提议得到不少市民的赞同。读者罗女士说,做代购可以,但把朋友圈变成“生意场”就不应该。她提议做代购的朋友自己开设微信公众号,这样大家可以选择性关注。
 
  未经证实的消息一律不转发
 
  “未经证实的消息一律不转发,不传谣、不造谣。”这一条是读者黎先生提出的。因为轻信了朋友圈的寻人信息,黎先生拨打了吸费电话,手机被扣了50元,令他十分气愤。
 
  朋友圈谣言四起,有的是为了博关注,有的则是吸费陷阱或套取个人信息。在朋友圈散布谣言被警方拘留的案例已数见不鲜。
 
  有些人认为,我不造谣,转发不实信息,应该不用担责吧?对此,警方称,如果当事人主观上能够判断消息的真假,发布后产生严重后果的,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已有明确规定,比如地震消息,除了官方消息可以转发,其他不实信息,转发也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
 
  “在转发前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判断消息的来源和正确性,未经证实的消息一律不要转发。”警方提醒市民,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成为谣言的帮凶。
 
  不要发带有诅咒、人身攻击的信息
 
  朋友圈一些文章,经常会加上一句“看见不转倒霉几年”或者“看见不转家人就会出事”,令人十分反感。
 
  “我觉得,朋友圈不应该出现带有诅咒,或者人身攻击的信息。违反了这一条,就应该被踢出朋友圈。”读者谭小姐说,难以理解发布或转发这些信息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但是,朋友圈里大多是亲朋好友,应该文明使用。
 
  谭小姐说,看到此类信息她会直接忽略,坚决不转,不过心里多少有些不开心。
 
  调查中,绝大多数人对此类信息很反感,表示应该坚决抵制。
 
  不瞎点赞,集赞换礼品要有度
 
  朋友圈里还有一群“点赞族”,只要看到别人发朋友圈,他们必点赞。读者小铭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朋友圈故事。
 
  今年7月,陪伴小铭7年的猫“胖胖”因年老去世了,小铭十分伤心,他发朋友圈说:“7年的陪伴,好舍不得你,胖胖一路走好。”可是,信息发出之后,居然有三人点赞。
 
  小铭留意到,这三位朋友平时就喜欢将朋友圈里的所有信息赞一遍,可能是没有看内容就点赞了。“在点赞之前,最好先看下内容,在别人伤心的时候点赞,肯定会令人不悦。”
 
  此外,也有读者提出,朋友圈集赞换礼品的链接应尽量少发。一些爱贪小便宜的人,疯狂地在朋友圈里求“点赞”,有时甚至只为一个几块钱的饮水杯。“集赞的链接应该尽量少发,且不说活动是否真实可靠,频频索‘赞’,也会把自己拉低档次。”小铭说。
 
  自拍、炫食等要适度
 
  发自拍,拍美食、美景等,这些分享本应是受人欢迎的,因为可以让朋友实时了解自己的状态。不过,如果朋友圈发布自拍过于频繁,也会让大家产生厌倦。在受访的281人中,超4成受访者表示,朋友圈被自拍、秀恩爱等照片刷屏,有点招架不住。“适度发一些自拍照,还能引起大家的新鲜感,如果天天发自拍,只会适得其反。”有市民表示。
 
  朋友圈里“剧透”让人郁闷
 
  同时,也有人提议,“自律守则”应该包括一条:尽量不要剧透,不要在朋友圈里直播电影、电视剧的关键情节。对此,读者小辉颇有感触。小辉喜欢追电视剧,但单位宿舍里没有电视,他只能等第二天网络上更新再观看。因此,见到朋友圈里剧透的信息,让他十分郁闷。
 
  “之前看《使徒行者》,很多人看完马上就在朋友圈里说出卧底是谁。”小辉说,电视剧的好看之处,就在于它有悬念,结局都剧透了,就没意思了。他认为,在朋友圈发表观影心得很正常,但最好不要透露剧中的关键情节。
 
  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 呼吁大家齐遵守
 
  “我的朋友圈里,我做主!”话虽如此,但我们都是别人朋友圈里的一员,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不然,可能面临被屏蔽或删除的风险。为了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朋友圈氛围,本报12月1日起发起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大征集。结合问卷、走访调查的结果,最终整理出十条“自律守则”。
 
  如果您的朋友圈里,常有人发布令人厌烦的信息,不妨将这份“自律守则”转到您的朋友圈里,呼吁大家一起遵守,共同维护和谐的朋友圈吧。
 
  微信朋友圈“自律守则”:
 
  1、坚决不发布不正当言论,以及暴力或涉黄等违法信息。
 
  2、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不传谣、不造谣。
 
  3、不发带诅咒、人身攻击的信息。
 
  4、不瞎点赞,集赞换礼品要适度。
 
  5、自拍、秀恩爱、炫食等要适度。
 
  6、发代购等广告信息,一天不超过3条。
 
  7、不要让“心灵鸡汤”、“养生秘诀”在朋友圈泛滥。
 
  8、尽量少传播负面情绪,多些正能量。
 
  9、整蛊类信息尽量少发,如打开后就无法关闭的链接等。
 
  10、尽量不要剧透,不要在朋友圈里直播电影、电视剧的关键情节。
 
  花絮
 
  贴近生活的朋友圈最受欢迎
 
  有市民不禁要问:这个不能发,那个尽量少发。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圈?还是干脆不玩朋友圈算了?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增加了一项:什么样的朋友圈信息最受欢迎?此问题未设置相关选项,由受访者自行填写。结果显示,超6成受访者填写了“贴近生活、记录生活点滴”相关内容。
 
  市民薇薇说,同在一个朋友圈里,最关心的肯定还是对方的生活动态。“当你去餐馆用餐时,不要急于炫耀,你可以推荐这家店有哪些招牌菜值得尝尝。当你去旅游时,别忙着晒自拍,也可以说说你的旅行攻略。”薇薇说,这些对朋友有用的信息,或许就是大家欢迎的信息。
 
  此外,也有部分市民填写了“献爱心、传递公益”。读者阿洁说,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捐资助学的信息,这是非常值得支持的,只要这些信息真实可靠,传递正能量,也受大家欢迎。
 
  知多D
 
  读懂朋友圈的“言外之意”
 
  调查中,共有113名受访者表示,曾用委婉的方式发表朋友圈,占了受访者中的4成。特别是在赞美自己时,很多人喜欢用“话外音”,而且,大家还都希望,朋友能够读懂自己的言外之意。
 
  近日,一篇名为《朋友圈写的那些话,其实想说……》的文章写道:有些人发表朋友圈信息,其实想委婉地表达另外一种意思。比如,发一张跑步打卡的图片,配上文字:这条路的风景真不错。实际上,潜台词是:“快看,我今天出来跑步了。”
 
  有时候,我们没读懂对方的潜台词,乱评论还容易引起尴尬。阿玲去年大学毕业,从事会计工作已有一年。前几天,她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毕业照和一张近照,文字写着:岁月催人老啊!
 
  回复中,有人看懂了,称赞说“还是那么美”;不过,也有人回了她一句:“岁月是把杀猪刀,真的老了。”
 
  阿玲有些哭笑不得。她统一回复说:“人家还是蛮年轻的。”
 
  阿玲表示,女生的表达方式都较委婉,许多朋友圈信息往往包含着潜台词。“在朋友圈里混,就要读懂别人的潜台词,不然胡乱评论,也可能惹对方不高兴。”(来源:东莞时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