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探索莞工特色路径

科技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2-22 08:38:30
  东莞理工学院探索莞工特色路径
 
  如何实现食品品质功能精准调控与高效制造?大数据资源如何对接企业技术需求?智能制造中心如何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
 
  就在10天前,东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理工学院”)班子成员及学科与项目带头人向中央、省市媒体记者采访团,集中介绍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情况及首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项目的进展情况。
 
  当下,无论是引进的高层次牛人,还是学校自身培育的高层次人才,理工学院坚持依托地方,集中资源力量,优化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校校、国际合作协同培养等方面,都正在探索莞工特色的路径。
 
  作为东莞最具代表性的一所高等学府,理工学院一方面肩负着全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更承担着创新服务东莞乃至整个广东经济转型发展的使命,从而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今年8月23日,广东省推进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现场会在东莞召开。市委书记吕业升在现场会上表示,东莞将重点实施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千家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培育计划和万家中小企业高企培育计划。
 
  如何通过展开校企的深度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活力、平台资源充分注入到企业创新实践中来,从而提升专业镇、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东莞创新发展战略?
 
  理工学院深刻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广东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围绕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主动担当“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树立“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共同愿景。
 
  就在今年5月,理工学院正式启动科技创新服务东莞专项行动。专项行动的攻克目标就是——助力行业企业攻克核心共性技术,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发挥协同创新生力军作用。
 
  据统计,经过3个月的服务,参加专项行动的小分队(专员)已成功对接包括中集集团、易事特、宇龙通信等在内的215家企业,以及横沥镇、谢岗镇、大朗镇、塘厦镇等12个专业镇的科技、经信管理部门,与企业启动了30多项科技研发合作,共同申报了1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产学研项目,联合申请了近20项发明专利。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种强化服务导向,加快项目对接的方法,根据技术需求对接专家解决技术问题,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本地经济创新产生的高效服务力,无疑为东莞“倍增计划”和实现更高起点的发展创造坚实的催化效益。
 
  事实上,小分队(专员)深入企业只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的缩影。
 
  笔者从理工学院了解到,自学校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围绕智能制造领域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工程、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三大工程”,构建智力支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三大体系”,引进了114名高层次人才,组建了13个团队,启动实施13个首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项目,新增新建6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建立了8个特色产业学院,通过引育人才、组建团队,打造平台、推进项目的方式为科技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技术和服务支持。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预计约3.6亿元,比2015年增长约260%。
 
  东莞市市长梁维东指出,希望各方形成合力,建立属于东莞主导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如今,理工学院正在探索挖掘高水平建设的深层内涵,即提升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完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的体系,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创新应用技术供给、创新发展服务供给,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服务广东、支撑产业”。
 
  成果的转换如何服务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处?在“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下,如何提升高校内涵,同时让“引进来”的人才和项目更接地气,而不是徒有其表的海市蜃楼?
 
  事实上,追溯理工学院“十二五”期间发展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再到“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理工学院发展思路一直都很清晰。
 
  早在4年前,国内高校还在为“高校走应用型道路,会被贴上职业教育标签”担忧纠结时,理工学院发挥莞邑惯有的务实精神,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目标,并提出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制造业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2015年9月,在广东省教育厅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莞理工学院协议上,明确“加快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成为推动全省尤其是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难看出,经过多年沉淀和发展,理工学院已是有备而来。就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上,东莞市副市长杨晓棠、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蔡鹤皋等共同为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首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项目——“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揭牌。
 
  研究院由东莞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3D打印专业领域的专家卢秉恒领衔。“东莞是制造业的聚集之地,为3D打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此次研究院专攻的快速模具、精准医疗和智能3D打印正是东莞也是整个珠三角重点发展方向。我希望把研究中心打造成珠三角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特色机构。”卢秉恒说。
 
  又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教授将“生态环境管理”核心技术作为攻关方向,带领理工学院作为合作单位成功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环保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将有效提高东莞市、珠三角城市群以至广东省的资源环境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预计产生经济效益2500万元/年。
 
  很显然,对于理工学院来说,绝不是为了引进“一流”而引进,而是紧密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根据产业需求导向,来实施平台建设计划。
 
  此外,理工学院还采取以产业前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遴选方式,强化与西门子、华为、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对接合作;确定了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资源大数据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首批重大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项目。
 
  近几年,东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有力的政策引导,请进“高人”。高层次人才带来了技术、项目、平台和团队,他们的加盟,无疑为理工学院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价值。
 
  理工学院更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组建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快速提升科研实力与水平——如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领衔,团队成员以国内外优秀博士为中坚力量,以东莞理工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成立“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力争打造珠三角地区权威的3D打印应用研究机构;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牵头,召集以“杰青”“长江学者”等为主的高水平学科团队,组建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1项;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刘向阳整合理工学院内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人才资源,组建由美国、香港高校和理工学院9名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获得了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高校的竞争,终究还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城市的竞争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把“引进来”作为结果,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内涵建设和价值提升,这也有违“双一流”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初衷。
 
  如何弥补东莞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短板,如何打通高层次人才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气血,更成为理工学院关注的重点。
 
  为此,成洪波认为,要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笔者了解到,理工学院通过名校扶持,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领军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共建,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开放式办学,大力实施“政府支持下的学校+大学创新城(新型研发机构)+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园区、专业镇街+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模式,推进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
 
  理工学院校长李琳说,学校坚持依托地方,集中资源力量,优化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校校、国际合作协同培养,是经过反复探索实践后选定的道路。学校人才培养必须紧扣办学目标定位,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如为培养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理工学院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西门子自动化学院、微软IT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和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等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同时,还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构建各院系各专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莞工创业地图”,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12月13日,支持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捐赠仪式举行。10家企业、机构、个人现场捐赠1.4亿多元,加上前期该校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获得的1亿多元,东莞理工学院获得的社会捐赠金额达2.5亿元。据悉,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及科研奖励,促进科技成功转化等。
 
  李琳介绍,自去年9月学院启动全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后,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来自海内外特别是东莞的具有远见卓识、家国情怀、热心教育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纷纷与学校加强合作,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学校的建设事业。这些真金白银的捐赠,必将有力推进学校更加密切地推进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切实增强学校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李琳还透露,目前还有不少的企业、机构和个人表达了捐赠意愿,正在和学校商洽合作项目,支持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学校将切实加强捐赠资金监管,规范科学使用资金,确保社会捐赠用得其所、发挥作用。
 
  ■观察
 
  产学研互相融合的东莞探索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一直在警醒世人。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深入推进,业界对其内涵开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鲜建筑,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当大雨来临,势必会遭受灾害。同理,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地基尚浅。”
 
  在这样的认识下,作为东莞最具代表性的一所高等学府,理工学院的发展既代表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预示着这座城市的潜力。
 
  该校党委书记成洪波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领军的广东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名城的东莞,都已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没有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创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升级、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进步都是不可能的,或不可靠的。”
 
  《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高校将对接东莞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建成产业需求型的重点专业,建设高水平应用性特色学科专业,从而形成产学研用互相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为东莞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提供人力支撑。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理工学院当下构建的发展逻辑。
 
  以学校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为例,该院院长胡耀华说,以前强调项目,现在不仅是项目,更要强调项目应用落地。“东莞很多智能制造企业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不知道怎么做。理工学院为他们提供短中长期的解决方案,并且帮助落地实施。”
 
  据悉,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连续两年承接东莞“机器换人”应用项目的验收认定组织服务工作,对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项目评审,通过审核财政资助金额超5亿元。也正是通过理工学院的深入调研和系统梳理,将东莞庞大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市场需求,条理清晰地托出水面,吸引了巨头、龙头企业的关注,诸如西门子、Fraunhofer物流、酷卡、广州数控等优质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合作中来,共建平台。
 
  正如卢秉恒所言:“珠三角更具创新活力,3D打印可以得到更快的应用。我也希望能为学校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支持,争取建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一流理工大学。”
 
  以点及面,一条清晰的发展逻辑呈现出来。学校深入“东莞制造”一线,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进行落地实施和后期维护运营。在这过程中,既能以用促研,吸引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和龙头企业加盟,又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项目解决、落地实施和维护运营的过程中,把学生理论知识和系统应用充分地培养起来。由此一来,各个环节都被充分激活。最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多年后蜕变成为优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他们将成为东莞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市委书记吕业升说,未来五年,东莞将不可避免要展开一场新的突围之战,必须在包围中突围出去、杀出重围,迈进“万亿俱乐部”。当下的东莞,正在打一场站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突围之战,理工学院更应该抢抓高水平建设的大好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广东特别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效。(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