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起,东莞市新修订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此次修订针对原办法实施十年来的现实需求,重点优化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与监管机制,明确紧急情况资金动用规则,并首次提出可购买国债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旨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业主权益。
原《管理办法》自2014年施行以来,随着维修资金缴存规模扩大和使用场景复杂化,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例如,紧急维修程序模糊、业主大会管理权限不清、施工款支付方式僵化等,导致部分小区维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因费用分摊纠纷延误维修。东莞市住建局表示,此次修订结合国家法规及多地实践经验,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保障业主利益”。
核心修订:四大方向优化管理
一、业主大会自主管理
新规明确,已成立业主大会的小区,经表决后可划转维修资金至业主大会自行管理。但资金需通过银行直接划转至施工单位账户,禁止转入个人账户或支取现金,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控。
二、紧急使用范围扩大
针对电梯故障、消防设施损坏、外墙脱落等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管理办法》规定无需业主表决即可先行维修,同时要求公示维修方案并处理业主书面异议,平衡效率与监督。
三、灵活支付与增值保值
新规允许按施工合同约定分期或一次性划转资金,提升施工单位积极性。此外,经业主同意后,维修资金可购买国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增值,增强资金可持续性。
四、费用分摊规则细化
对共用部位维修费用的分摊方式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未售出房产由开发商按面积分摊,避免争议。例如,楼顶渗漏维修若涉及未售商品房,开发商需承担相应费用。
东莞市住建局指出,新规通过简化紧急维修流程、拓宽资金用途、强化业主参与,将有效破解“资金沉睡”难题。以电梯维修为例,购买保险后可减少突发支出压力,而国债投资则为长期维护提供资金储备。此外,业主大会管理权限的规范既赋予业主自主权,又通过银行监管防控资金挪用风险。
莞讯网观点:此次《管理办法》修订是东莞完善城市治理、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其亮点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效率与安全——既为紧急维修“开绿灯”,又以国债增值探索资金长效管理。然而,实施中仍需警惕两大挑战:一是业主大会的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需加强培训与监督;二是如何防止“紧急情况”泛化导致的资金滥用。未来,建议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并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资金使用全程可追溯,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新规落地后,东莞或为全国住宅维修资金管理提供“改革样本”,但其成效仍需在实践中检验。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